第十六回 上遺疏痛陳繼統 改俄約幸得使才

第十六回 上遺疏痛陳繼統 改俄約幸得使才

卻說嘉順皇后,因同治帝駕崩,本已慟極;嗣復立載湉為帝,連繼子都沒有着落;西太后又視她如眼中釘,每日痛詈,不假詞色;廣安上奏復被申飭;遂斷絕各種希望,並腹中懷妊,亦置諸不顧,竟自行絕食,餓到腹枯腸竭,竟爾逝世。臨崩時眼眶猶含淚兩行,面色恰如生人一般。內監稟報鍾粹宮,東太后尚親自過視,哭了一場。至稟報長春宮,西太后恰悍然道:“死得好,死得好,早死一年,我的皇兒也不致短命了!”冤哉枉也!當下令內務府治喪。呈上禮節,被西太后抹去好幾條,草草塞責。王大臣擬了一個孝哲毅皇后的謚號,還幸不遭駁斥。有一個不識趣的御史姓潘名敦儼,竟奏請表揚先後,借光潛德,宮中便嚴駁下來,諭稱“孝哲毅皇后已加謚號,豈可輕議更張。該御史率行奏請,已屬糊塗,並敢以無據之辭,登諸奏牘,尤為謬妄,着交部嚴議”等語。潘敦儼撞了一鼻子灰,同寅中還說他自尋苦惱,真正懊悔不迭,何苦!這且按下不提。

單說兩宮皇太后二次垂簾,寰宇澄清,萬民樂業。西太后又振刷精神,創行了幾條新政:一是派遣外使。出使英國,派了郭嵩燾;出使日本,派了許鈐身;出使德國,派了劉錫鳴。一是准借洋款。陝甘總督左宗棠,出關剿回,因軍餉無着,准借洋款一千萬兩。一是贖回鐵路。從前英人擅築鐵路於上海直達吳淞口,適沈葆楨調督兩江,照會英領事阻止,不獲允;嗣由李鴻章與英使威妥瑪熟商,以銀二十八萬五千兩買收。後來未成的路線,原是停工,已成的鐵路,亦一律毀去。一是選派學生出洋遊學。從閩廠前後學堂,選派學生三十名,分赴英法兩國學習製造駕駛,由道員李鳳苞、洋員日意格為監督。這都是下請上行的政策,好算西太后刻意求治了。側重西太后,語有分寸。

會雲南騰越廳蠻允地方,戕殺英翻譯官馬嘉理,英人指為署督岑毓英主使,要挾多端。朝旨特派李鴻章赴滇査辦。復奏:馬嘉理由緬入滇,未曾知照地方官,以致匪徒劫殺,並無督署指使情事。總理衙門,照復英使威妥瑪,威妥瑪猶堅執前議,及鴻章北還,至煙台,與英使會議,相持不下。俄、德、美、法四國公使適俱在煙台,亦以英使為非;乃得磋磨就緒,訂定煙台條約。無非是昭雪滇案,償銀撫恤;還有中外官員往來禮節,及中外商人互市條件,另附專款;乃是次年英人擬赴西藏,請給護照,等語。這種交涉,在英人視作極有關係,在清廷恰以為無足輕重,得過且過,全然不放在心上。左宗棠進軍新疆,又一路順風。略定天山北路,進剿天山南路,殺得白彥虎南奔西竄,遁入俄境。還有安集延酋阿古柏,正入踞新疆,僭號畢調勒特汗,也被左公麾下將弁幾仗殺敗,進退無路,仰藥而亡。這捷報傳達清廷,兩宮太后喜歡得了不得,立封左宗棠為二等侯,隨征將士統邀特賞。時已光緒四年二月了。點醒年月,可知是部小說除褒貶外,實可作一部編年史讀。

五年,葬同治帝、後於惠陵,又有一番熱鬧。兩宮皇太后也親往視葬。宮眷廷臣等更不必說。既告窆,送葬等人一律言旋。正在休息,忽由吏部尚書呈上一折,乃是吏部主事吳可讀遺疏,由堂官代奏,洋洋洒洒差不多有一二千字。兩宮太后瞧畢,由西太后發言道:“數年前,廣安曾有奏摺,也是為著此事。今吳可讀遺疏,又說要明降懿旨,預定將來大統之歸。難道我等苦心,臣下尚難共喻么!”你全是私心,有什麼苦心。東太后道:“他自稱罪臣願效尸諫,倒也是一片忠心呢!”西太后道:“究不知他是什麼死法,還要問明吏部再行定奪。”當下召見吏部尚書,便垂詢吳可讀死狀。當由吏部復奏道:“吳可讀實服毒自盡的。他本奉陵工差使,卸事後,即在聯州馬神橋三義廟內自盡,有廟內周道士作證,州臣亦確査無誤。所以可讀遺疏,奴才不敢不代奏。”吳侍御死狀由吏部口中敘明。東太后道:“他不是奏參烏魯木齊提督成祿么?”西太后道:“就是他。他是個書獃子,稍有所聞,便不管真偽,一味亂奏,所以前時曾將他降職的。”東太后又問吏部道:“他是何處人氏,從前做過何官?”吏部奏稱:“可讀籍貫系甘肅皋蘭縣,前時職任御史。”東太后道:“關隴之間,有此烈士,也算是難得了。”莫謂秦無人。復顧西太后道:“這應如何辦法?”西太后道:“且命廷臣妥議具奏,再行裁定。”隨命軍機擬旨,將吳可讀原折發交王大臣議奏,王大臣們會議了好幾日,想不出什麼善法來。看官,你道這種議奏,如何有這般難處?自從康熙帝建儲不定,把太子允礽廢了又立,立了又廢,後來終被雍正帝奪去。雍正帝懲前毖後,立密建皇儲法:潛書儲君名字,置匣緘封,藏諸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匾額後面;至新舊交替時,方將緘匣取下,啟視密旨,乃得定嗣。自雍正至咸豐朝,一律遵行。及同治、光緒兩帝承襲大統,雖沒有什麼密旨,然同治帝是隨駕熱河,當咸豐帝大漸時方命嗣立;光緒帝乃是西太後主張,入宮即位,已在同治帝大行之後;從沒有先正青宮,后踐帝位。若照吳可讀原折,是嗣皇帝生有皇子,過繼同治帝,就應立為皇太子,豈不是跡類建儲,有違祖訓么?祖制不行久矣,多方顧忌何為。因此王大臣等不敢定議,只模糊影響的復奏上去。獨有學識優長的張之洞,職居洗馬,獨奏稱:繼嗣即是繼統,惟將來皇子眾多,不必遽指定何人承繼,待至繼統得人,即承繼穆宗為嗣,庶幾情法兩盡,等語。王大臣等會議數日,連此意都未想到,正是一班飯桶。兩宮太后覽到此奏,很是嘉許,便照張之洞奏摺,令軍機擬就懿旨,頒發出去。大旨說是:吳可讀所請,實與本朝家法不合,皇帝受穆宗教皇帝付託之重,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承統緒。其繼大統者,即為穆宗毅皇帝嗣子。守祖宗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皇帝必能善體此意。所有吳可讀原奏,及王大臣等會議折,並張之洞等奏摺,暨前後關於繼嗣的諭旨,均着另錄一份,存毓慶宮。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着交部照五品官例議恤。這旨一下,才算是鐵案鑄成,群喙屏息,吳侍御可讀死也瞑目了。

越數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得着一個琉球國被滅消息。琉球國系東洋大島,在日本西南,道光前曾入貢清廷,后竟廢止。清廷因國家多難,不遑詰責,至此被日本并吞,夷為沖繩縣。總署方與日使交涉,日使置諸不理。正擬再發照會,忽由西域寄到緊急奏章,乃是陝甘總督左宗棠署名,欲與俄羅斯國開戰。總署諸公聞得開戰二字,都嚇了一大跳,忙把原奏呈入。為此一嚇,把琉球國事情竟置諸高閣了。銀樣鑞槍頭。越日,有上諭下來,命侍郎崇厚充出使俄國大臣,索還伊犁。這伊犁地方,便是天山北路的疆域,前時回匪擾亂陝甘、關隴一帶,幾乎陸沉,還有什麼工夫去管西域?所以安集延酋阿古柏得乘間而入,俄羅斯也思染指,使發兵南下把伊犁佔去,陽稱為中國防守,陰實懷一久假不歸的意思。至左宗棠進兵西域,逐去了白彥虎,困死了阿古柏,天山南北兩路一律平定。只有伊犁一帶被俄人所佔,向索不理。順風順勢的左爵帥,那裏就肯罷手,因此要與俄人宣戰。左文襄好大喜功,筆下亦隨帶出。

兩宮太后因餉需支絀,征剿回匪的兵費,正是從外國挪借而來,此次不便輕舉妄動,只好令一位崇侍郎出使俄國,和平交涉。滿望他折衝樽俎,仗着三寸不爛的舌頭,把伊犁好好索回。誰知這崇侍郎膽小如鼠,到了俄國,被俄外部數語恫嚇,弄得低首下心,毫無威勢。他想是奉了朝命來索伊犁,總教伊犁索還,別樣權利,都可拱讓。俄人要索償銀五百萬盧布,崇厚照允;俄人要索伊犁西境的霍爾果斯河左岸,及南境帖克斯河上流地,崇厚亦照允;俄人要在嘉峪關及吐魯番等地方添設領事,蒙古各地及天山兩路通商,概許免稅;還有行輪運貨、勘界立碑等條件,統是益彼損我,崇厚無不照允。共約十有八條。崇老可謂慷慨!

這條約咨報總署,就是麻木不仁的王大臣,也要驚駭起來。其時,有一班清流黨,如李端棻、張之洞、張佩綸、寶廷、王仁堪、盛昱等人,或居台院,或列詞林,統是紙上談兵,直言敢諫。抑揚得妙。聞了這次約章,人人氣憤,個個眉揚,大家都仗着這個管城子,做成幾篇好奏摺,呈將上去。內容的詞意,無非是立誅崇使,硬抗俄人。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橫掃千人軍,把兩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也有些躍躍欲動的情形。當下將崇厚革職逮問,並遙詢左宗棠和戰事宜。左公本是主戰,一篇復奏約有數千言,駁得十八條約款十七條都不可許,只有第一條歸還伊犁,乃是應分的事情,不加一語。惟結末有“先申議,后決戰”兩語,比內臣較為懼重。因此兩太后依議將崇厚逮還,換了一個曾襲侯紀澤。

紀澤系曾國藩長子,官居大理寺少卿,曾出使英法兩國,專對稱長,不辱君命。這是名實足副的考語。此次奉使改約,實是一個極難題目。看官試想,已成條約,還想翻他轉來,難不難呢?況俄人得步進步,正是蠶食鯨吞的時候,若要他虛心下氣來從中國,除非中國有幾個偉人,能壓倒俄國君臣,方能達到目的。曾襲侯已仰承帝簡,不好推辭,只得勉為其難,跋涉煙波,赴俄都聖彼得堡去了。清廷主戰的奏摺還是紛至沓來,獨恭親王老成持重,奏明兩宮,把各員奏摺,暫且留中,俟曾襲侯到俄理論后,或戰或和,才好定奪。兩宮太后頗從諫如流。只俄國聞得逮回崇厚,改任使臣,不待曾襲侯到俄,便派遣軍艦來華游弋,並令佔據伊犁的俄人,戒嚴以待。於是清廷又防個不了,急令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備艦隊,完固海防;巡閱長江水帥彭玉鱗操練水軍,整頓江防;山西巡撫曾國荃調守遼東;三品卿銜吳大澂赴吉林督防;並命劉錦棠幫辦西域軍務,與左宗棠相機而行。兩下里正在相持,曾襲侯到俄,與俄外部開議。適值原議俄使布策簡放來華,總理衙門防他來京饒舌,飛電令曾襲侯截回布策,在俄定議,免得一番糾纏。人為其難,己為其易,都是好良心。曾襲侯接電后,忙往俄外部商議,令其追回布策。俄署外部尚書熱梅尼,遇事圓融,允將布策追回。辯論了好幾日,布策不從,險些兒雙方決裂。左宗棠卻要舁櫬以行,與俄國決一死戰。俄國聞到此信,卻也有些膽怯。俄皇自黑海還都,諭令外部略從退讓,另派大臣吉爾斯,與曾襲侯妥商。吉爾斯貌似和平,胸中頗有成竹,雖允讓數端,大旨仍不肯放鬆。虧得皇天有眼,看曾襲侯一片苦心,要成全他一生的令名。偌大的俄國皇帝被虛無黨刺傷,竟爾長逝,俄國幾釀成內亂。到了新皇嗣統,國事暫定,曾襲侯乘機續議,方才有些眉目,將崇厚所定之前約,改換了好幾條:伊犁南境悉還中國;西北界務,不據崇厚所定之界;俄國領事僅在吐魯番添設一員;天山南北路互市,改均不納稅為暫不納稅;余如行輪勘界等件,亦各有變更。議定奏聞,盈廷大悅。醜語。電發諭旨,有該大臣握要力爭,顧全大體,深為不負委任,即着照此定約、畫押等語。曾襲侯依旨奉行。易玉帛為冠裳,化疆場為壇坫,依舊是承平歲月,浩蕩乾坤。

到了光緒十年,改新疆為行省。二十二省中,又增了一省。臣下歌功頌德,都說是兩宮太后的洪福。只曾襲侯思深慮遠,於簽約時申奏清廷,大要謂:俄為強國,今遺一介使,馳一紙書,取已成條約,多半更改,將來看作尋常,以為中西交涉,無難了事,后必有承敝的一日。臣意為兵端將開復息,有關氣數,氣數不可預知;條約已定復更,應視邦交,邦交不可常恃。所以臣到俄以來,將辦事艱難情狀,先後直陳,不敢稍隱。此後應請旨密飭海疆暨邊界諸臣,慎重交際等語。朝野嘆為至論。確是名言,中國能奉為箴銘,何至一敗塗地。無如中國的人情,多是虎頭蛇尾,臨急時似乎要立刻整頓,到了事後,仍然因循玩忽,毫不見一點精神。外人謂我國人熱心,只有五分鐘,乃是的確公評。我國人聽着!

話休敘煩。且說西域交涉,正要蕆事,京內外臣民,都額手相慶,不料宮中頒降諭旨,竟將步軍統領榮祿革職,驅逐回籍。廷臣大半驚疑,統說榮祿是西太后幸臣,從前由熱河扈蹕回京,全仗他保護慈躬,途中得以無事;至穆宗駕崩,入宮定策,他亦與聞,應上文。如何今日遭此重譴?後來細細探問,方知他事涉穢褻,觸怒西太后,因有此不測的罪名。原來榮祿得寵以後,兼管內務,得隨時出入宮廷。宮中所有妃嬪,統是青年守孀,春宵寂寂,良夜迢迢,未免有些耐不住的情況。這榮統領器宇深沉,英姿颯爽,在宮中往來,又是一團和氣,日久面熟,不顧嫌疑,遂有些不尷不尬的蜚議,傳到西太后耳中。西太后親自調査,果見榮祿與某妃有送寒偷暖的事情,不由的心中大怒,立命將他攆出。榮祿去后,西太后失一臂助,又不免日後思念,只因他犯罪太重,不好驟行起複,以致榮祿沉淪原籍落魄了六七年。大約先交桃花運,繼交墓庫運。

是年祭文宗陵,兩宮太后都親去拜奠。東太后以文宗曾有元妃,虛左以處,自己列於右次,令西太后隨立下首。西太后拂然不樂,東太后見她色變,便道禮應如此。旁人還驚愕不解,究竟西太后心性聰明,料知東太后意見,無非因文宗在日,與東太后尚有后妃之別,所以不容並列,當下忍着氣,耐着性,不與爭論,匆匆祭畢,即行還宮。後來越想越恨。還有這個刁鑽陰狡的李蓮英,從旁媒孽,離間兩宮,反說榮祿被譴,也是由東太後設法陷害,陰折西太后的右臂。蓮英想自居左臂矣。西太后怒上加怒,復憶起小安子一案,統由東太後主持。新舊生嫌,百感交集,遂與李蓮英定計,要報仇雪恨了。俗語說得好,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好好一位賢太后,要收拾在她手中哩!俗語有云:

畫虎畫龍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畢竟東太后後來如何,看小子下回交代。

本回敘吳可讀尸諫,及曾紀澤改約事,似與西太后無關,實則皆自西太后致之。西太后不立光緒帝,則承穆宗後者,必為穆宗之猶子,繼嗣即繼統,何容擬議!吳侍御自不必輕生矣。至若曾襲侯之赴俄改約,實由崇厚辱命所致。當時國家政令,多由西太後主張,遣使時,早為審慎,則後來之種種手續亦可無庸,吾故曰:此皆西太后致之也。世有以吾言為周內者,諸尋繹本回自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慈禧太后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慈禧太后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回 上遺疏痛陳繼統 改俄約幸得使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