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揮鞭策馬各自忙
地產開發商在舊廠區開始動工了,無機公司兩座辦公樓面臨拆除,各辦公室不得不進行搬遷。
所有辦公人員一同湧進銷售大樓。銷售處依然佔着一樓,公司領導及辦公室佔據二樓,勞資處、財務處在三樓,其他處室在四樓以上。
於是,各部門手忙腳亂的行動起來。將桌椅板凳一應用具悉數搬往銷售大樓。
皮卡車、平板車、三輪車往來於兩點之間。每天都有人在搬運物品,從樓上搬到樓下,裝車,再從樓下搬到樓上。
有的處室物品較少,半天的時間就搬完了。勞資處因為有職工檔案,陸陸續續搬了將近一個星期。
石濤作為他們辦公室里的唯一一名男性,是該賣把子力氣的時候了,但也經不住天天如此,直累得皮大嘴歪。
在班上,只想找個地方坐下休息,可物品還得搬,工作還得繼續。
回到家裏,躺在床上就不想動了。尚美勸他,“你那麼實在幹什麼?就不會偷點懶歇會兒啊?”
尚美她們財務處也在搬家,多年的賬本更是堆積如山。人們搬運都不積極,一天下來倒是感覺不到那麼累。
財務處在三樓東側,勞資處在西側,這樣石濤和楊瓊就處在同一個樓道的兩頭。
平日裏上個班兩個人就能見着面,哪怕是打個招呼,彼此都是一種安慰。但他們相互並不到辦公室去找彼此,因為不方便。
兩個辦公樓的人擠到了一個樓裏面,房間不夠用。
以前各屋擺放的茶几沙發,都統一堆積到了之前的職工活動室裏面。
除了二樓公司領導是單間外,其他的屋裏至少有兩個人,多的時候四個人共用一個辦公室。
當著旁人的面,石濤和楊瓊怎麼去談心裏話呢?更何況石濤若是去財務的話,尚美很敏感的。
籌集資金雖然是財務工作的難點,但上面有郎崴頗頂着,倒不需要楊瓊過分的發愁。
郎崴頗負責找資金資源,她只需按照郎崴頗的指示,跑跑腿辦辦手續就行了。
最近資金的來源,以民間借貸為主。有些人很神秘,根本就不知道對方什麼身份。這並不需要楊瓊去考慮,用郎崴頗的話說,有人借給錢就行了。
楊瓊所上愁的是,如何分配手頭有限的資金,都伸手要錢,給誰不給誰,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至於給多少,卻不是她這個財務總監說了算的,有郎崴頗和汪費仁呢,讓他們去考量。
所以說最初的一段時間,楊瓊並沒有感到太大的工作壓力。
各辦公室之所以搬到了銷售大樓去擠着,是因為工地上還沒有建好總部辦公樓,辦公樓根本就沒有蓋呢。
郎崴頗看到這個情況,有點急了,他說這嚴重的影響了公司的計劃。
他給出的理由是,要在七月份進行70年廠慶,連個像樣的辦公地點都沒有,這讓外界如何看待無機公司?
於是他便親自催着項目經理,加快新辦公樓的施工建設。
在郎崴頗的督促和壓力下,辦公樓的建設速度之快真的不可想像。
頭一天還是一塊平地,第二天地槽就挖好了,第三天開始打樁,第四天樓房主體就出地皮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五層樓,連同內外裝修都完成了。
同時落成的,還有職工食堂以及二樓會議室。
真是堪稱神速!
有人提出疑問,樓房蓋的這麼快,結實嗎?不管它結實不結實,反正已經擺在了那裏。
接下來,廣場和停車場也相繼鋪好地磚,就連草坪、冬青、景觀樹也迅速就位。看不出這是一個新廠,好像它已經建在這裏好幾年了。
喬小菲負責檔案管理,自從搬到銷售大樓之後,她每天埋頭於檔案堆里。她要整理那些成捆成捆的檔案,可她還沒有整理完,就又要搬家了。
無機公司總部整體搬遷至新樓,銷售大樓只剩下門衛看門了。
各處室又是一番累死牛的折騰,自不必說。
這一次,財務處搬到了二樓,勞資處上了三樓。石濤和楊瓊很少有機會在同一個樓道里見着面了。
不過楊瓊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這給石濤去找她單獨會面提供了便利。
在辦公樓、食堂和廣場都收拾停當之後,第二天就到了郎崴頗計劃進行紀念70年廠慶的日子。
要知道,頭一天所有處室人員還在擦拭外牆牆壁呢。
廠慶這天,可以說相當的熱鬧,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徐圖公司的古總來了,海市市長以及副市長、各局長也都來了。
小汽車停了兩大片。能停放百餘輛汽車的停車場根本就停不開,北面的一片空地做了臨時停車場。
各級領導表示了祝賀,郎崴頗進行了他的偉大夢想演說之後,是文藝節目表演。
郎崴頗竟然請來了兩個過氣的歌星,照樣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就連周邊企業也來了好多職工現場觀看。
當天海市的新聞播出了這一熱鬧的場景。無機公司又躁動了一番。
會後,郎崴頗安排諸位嘉賓前往植物園,開懷暢飲,則是另一番慶祝場面。
郎崴頗還為廣大職工發放了廠慶紀念品以及慰問金。這倒是讓職工們很高興。
各位嘉賓也收到了一份不菲的禮物。
廠慶過後,郎崴頗的重點就轉移回來,關注有機項目的建設進展。
現在有機項目設備安裝已經到了收尾階段。下一步郎崴頗就要進行開工試車了,試車的日子初步定在8月8日。
其實早在五月份的時候,無機公司就發生了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
農料廠解散了。
原來郎崴頗早有預謀,本意是為農料廠四百餘名職工找後路,才做出的建設新項目的決定。
由於城市建設環保要求的限制,所有化工企業都要遷出市區,進入工業園區。也就是說,在市區內的農料廠是要搬遷的,已經到了最後的期限。
還有就是農料廠的安全生產許可證到期了。
其實早就到期了,因為郎崴頗的社會關係以及近兩年農料廠確實是在當地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而進行了三次延期。
現在上級不再給予延期的優惠政策,農料廠不得不停了下來。
隨着農料廠停工,一些悶在罈子裏面不為外人所知的秘辛浮出水面。
這幾年農料廠的效益之所以比較好,是因為生產成本特別的低,而成本低的原因是物料消耗少。
檢修費用控制的嚴,設備零配件能湊合用的就湊合,能修的就修,絕對不買新的。
誰要用了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新截門,誰做的主,誰就要把截門買下來,費用自己出。
也就是說農料廠的效益,完全來自於設備的消耗。只要設備能轉,就不會在上面花一分錢。只要管道不漏,就照用不誤。
有一個維修工說的很形象。在一次檢修過程中,他無意間用鎚子在管道上敲了一下,結果就將管道敲出了一個跟鎚頭那麼大的四方孔。
這讓他吃了一驚,仔細檢查一看,整個管道就由外層的油漆連着,裏面的鐵管子基本上腐蝕沒了。
就這種情況,給領導彙報了之後,也沒有更新舊管道,而是在外面打了一個卡子,繼續將就着用。
之所以這樣艱苦樸素,郎崴頗曾經說過,農料廠很快就會搬遷,增加新設備就是增加費用,就是減少利潤,所以能節約就節約。
所以為了效益,根本就不顧及設備運行的安全。生產一線的工人時刻處在風險之中。
郎崴頗屢屢拿農料廠的管理經驗向其他分廠進行宣傳。這是農料廠在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現象,其他單位是學不來的。
當農料廠停工之後,剩下的舊設備只能算作是一堆廢鐵,基本上沒有再利用的價值,設備的使用價值已經耗盡了。
工人們充斥到有機生產線,只留下十幾個人做善後工作,處理農料廠的舊設備。
農料廠停工了,被郎崴頗吹噓很久的,紅極一時的農料廠的輝煌歷史結束了。從此,農料廠退出了無機公司的歷史舞台。
農料廠的工人和之前招收來的學生,分配到了有機公司各個車間,進行轉崗培訓。
按照崗位設定,這些人還不夠有機生產線的崗位定員。在郎崴頗的指示下,讓之前待崗的工人回廠上班,這樣人員就足夠了。
然而,他這項政策又打亂了很大一部分人現在的生活節奏。
在各分廠先後停產停工之後,除了到駐外公司上班的一部分人之外,大多數都待崗回家了。
工作沒有了,可生活還要繼續。沒有收入的日子,生活就變得艱難起來。哪一個待崗的工人也不可能長久的在家裏閑着。
於是便給人打一些短工,或者做一筆小買賣,來養家度日。
幾年下來,有的已經找到了長期穩定的工作,有的自己已經成了小老闆,有了自己的事業。
無機公司突然通知回廠上班,打短工的可以隨時抽身回廠,而其他的有自己一攤子事的人,便只好辭職了。
在進行人員統計的時候,石濤發現一個很怪異的現象。
有機公司30歲以下的,基本上都是新招來的大學生。
30~40歲的,全部是來自農料廠的工人。
40歲至50歲的,90%的是女工。
50歲以上的,差不多都是待崗返廠人員。
之前總部這邊各車間年富力強的青年男工,幾乎都辭職不幹了。
即便是有一些年輕的,或許身體多多少少有些毛病,不適合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回廠熬退休的。
無極公司的職工斷檔了。
為了儘快掌握工藝設備的相關技能,各車間分工種分崗位,有針對性的進行集中培訓。
讓各車間領導頭疼的是,除了有一些設備工藝的原始資料之外,根本就沒有系統的培訓大綱。就連操作規程,還要讓一線的操作工去撰寫。
而這些操作工還沒有任何實際的操作經驗,只是通過學習來編造一套操作規程。
這樣的操作規程,它的科學性、實操性、可靠性能有多高,可想而知。
而有關領導的話解釋了這一現象,我們這是一套不成熟的工藝,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了。
由此看來,這個項目的結果都可以想像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