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趙括為將
趙孝成王對於王玄武的任命,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
趙括、田敘為首的少壯派武將旗幟鮮明地反對。
一場朝堂風暴在所難免。
田敘:“陛下,廉頗被秦國無名之將王齕壓着打,節節敗退。現在,天命趙國,糧草充足,某建議,另擇大將統率前線。”
趙孝成王:“田將軍所言甚合寡人心意。上卿王玄武籌措完畢糧草,現在正在徵募士卒,準備支援前線。各位覺得誰領軍替換廉老將軍合適?”
第一次來到趙國朝堂的王玄武愣住了,趙國這個劇本不按套路來啊。
王玄武本來還打算在朝堂上給廉頗辯論一番,舌戰群儒。
結果,完全沒有發聲的機會,迅雷不及掩耳響叮噹之勢,趙國君臣就定下換將的基調。
明顯趙孝成王和他的核心圈子已經召開過通風會議,現在這個朝會就走個流程而已。
王玄武有點措手不及,他準備上前諫言之時。
將軍樂乘上前說道:“末將推薦馬服君之子趙括。”
禁軍都尉司馬尚:“趙括得馬服君的兵法真傳,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也。”
場面上局勢一面倒地支持用趙括代替廉頗,趙孝成王準備給這件事情定下基調。
“陛下,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我認為來時繼續任用廉頗老將軍最為穩妥。”
“廉頗老將軍的策略是在長平跟秦軍打消耗戰,在丹水、故關、長平關構築一道防線,又在大糧山為骨幹,構築百里石長城為第二道防線。大軍穩如泰山。”
“況且,微臣有祈天降糧之術,可保我大軍糧草補給無憂,此戰秦軍必退,上黨郡歸趙也。”
朝堂上面一片安靜,這個剛任命的上卿看來真是從南蠻荊楚而來,一點政治嗅覺都沒有。
趙括換廉頗,明顯是趙王和軍中少壯派定下的基調,朝堂只是走一個流程,鼓掌同意就可以了。
這個王玄武竟然如此頭鐵,侃侃而談,一口氣得罪了趙王和軍中少壯派。
趙孝成王看着王玄武,要不是看在王玄武是南方雲夢大澤神的後裔,會祈天降糧仙術,否則他早就讓侍衛把王玄武叉出去了。
這個時候,軍中青年一代的領軍人物,白盔白甲,靛藍色披風,英俊不凡的男子出列。
王玄武看了愣了愣,要不是知道這是趙括,說這個人設外形是常山趙子龍,他也是相信的。
趙括朝着王玄虛行了一個禮,誠懇的謝道:“趙國有今日之大好局面,全靠上卿之功勞。”
“不過,王卿會仙術,但是不懂軍事也。”
“秦軍縱橫天下,依靠的就是關中、河內、巴蜀之地的糧食,糧食充足,才能無後顧之憂,徵發全國之兵,集中兵力於前線。”
“這就是前線秦軍六十萬之眾,我軍四十萬兵力的原因。”
“我大趙國半山地半草原,半農半牧,糧食產出不及秦國。所以,就算想要傾國之兵,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今,有了王上卿的祈天降糧仙術,邯鄲糧倉豐足。我們完全可以徵發全國兵力於長平前線,反守為攻,跟秦人大戰一場,讓他們知道我們趙人的武威!”
田敘的一番話語,把整個趙國朝堂的氛圍都煽動起來,本來趙國就尚武氛圍濃烈,民風彪悍,燕趙男兒多慷慨悲歌之士。
一時間,廉頗的防守消耗策略成為人人喊道的綏靖政策,主張利用兵力優勢跟秦人決戰的趙括成為趙國英雄。
讓長平成為強化版的“闕與之戰”成為趙國朝堂的一致共識。
當年馬服君趙奢,臨危受命,奔襲闕與,打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斬首八萬,令秦人數年不敢東顧。
王玄武有點頭大,本來是想用無限食材的外掛,幫助趙國穩穩度過長平之戰。
沒想到適得其反,這讓趙孝成王、趙括等人產生了不切實際的野心。
王玄武怎麼也沒有想到,趙國高層如此膨脹,想要傾國之力,用無限糧草的優勢,把趙國全部男丁都徵調前線,用絕對兵力優勢在長平打一場大決戰,消滅秦國主力,奠定趙國霸業。
王玄武:“趙將軍,你和廉頗將軍相比如何?”
趙括:“廉頗將軍乃國之立柱,小子不敢與之相比,可惜老矣。”
王玄武暗中罵這個趙括狡猾,只能硬着頭皮接着問道:“趙將軍,廉頗將軍和武安君白起相比如何?”
趙括笑着說道:“縱觀列國倚重的大將,皆有被白起以少勝多的戰例,而白起每戰都傷亡極微。廉頗將軍雖然也是攻必克,戰必取,可是傷亡較大,故而遜色於白起。”
王玄武說道:“廉頗將軍國之柱石。尚且遜色於白起。那你和白起一戰,如何?”
趙括:“如果同等兵力相戰,我不如白起。可是,如果我眾彼寡,可以慘勝。”
“況且,兩軍交戰,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廉頗將軍屢次退縮,勇氣喪盡。”
“我如統帥大軍,定然寸土必爭,一較高下,縱然不能勝利,也要讓秦軍死傷慘重,國內空甲。”
趙括搬出他老爹趙奢著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經典語錄,加上熱血的煽動言論。
趙國朝堂整體陷入對於往昔“將相和”時代的緬懷之中,又有數十名將領保舉趙括擔任主將。
田敘上前接著說道:“長平之戰以來,廉頗因為年邁,狀態極差。”
“空倉嶺之戰,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
“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四月到六月用了兩個月取二鄣四尉,六月到七月取壁壘。廉頗損失幾萬人,秦軍斬將破城,節節勝利。”
“廉頗老矣,舉國皆知。這老頭就連王齕這個無名之將都打不過,何談跟武安君白起較量?”
田敘此言一出,趙括一派呼聲更加高漲。廉頗舊部和支持他的同僚聲音徹底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