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十八世紀北歐之文學

第六章 十八世紀北歐之文學

/第六章/

十八世紀北歐之文學

二一北歐文學自Edda發見后,閱時五百餘年,傳說(Saga)以外,無名世之作。至LudvigHolberg(1684—1754)出,立丹麥近代文學之始基,所作喜劇,今猶傳誦之。Holberg本諾威人,時諾威與丹麥合國,又別無文字,文人皆用丹麥語著作,故後世亦稱之為丹麥詩人也。JohannesEvald(1743—1780)取材古代神話,作為詩歌,為傳奇派之先驅。又作Rolfkrake,稱丹麥最先之悲劇。JensBaggesen(1764—1826)著作甚富,有聲於時。唯別無覃思宏義,不能代表時代之精神,故Oehlenschleger興起,其勢力亦就衰矣。

瑞典文學之興,在宗教改革以後。GeorgStjernhjelm(1598—1672)多作詩曲,自具特色,為十七世紀最大詩人。唯當時文學趨勢,漸傾向法國,Boileau之勢大張。Gustavus三世提倡甚力,文人輩出,盛極一時,如Kellgren及Oxenstjerna皆是也。JohanGabrielOxenstjerna(1750—1818)為詩雖守舊型,思想已漸趨於變。描寫山林物色與民間生活,有Cowper流風。德國傳奇思想,亦漸流入。KarlMikaelBellman(1740—1795)作詩感懷古昔,多愛國之音,甚為國人所好。啟明星派與峨斯會遂相繼而起,而傳奇派文學,亦造端於此矣。

二二俄國在十八世紀前,舍民謠(Bylina)外,幾無所謂文學。其初為蒙古所侵,繼復苦於苛政,故民氣消索,無歡愉之音。又其宗教最足為文化阻梗,蓋俄國奉希臘宗,自稱正教,與歐洲諸邦不相系屬。政教當局,熱中衛道,欲以墨斯科為聖教中樞,自命為第二東羅馬。拒西歐旁門教化,唯恐不嚴。收束民心,俾定於一,以舊本聖書為人天根本指要。有研究學問者,即是我慢。詩歌多含異教思想,為罪惡種子,故雖民間謳歌,亦在禁列。其嚴厲之教,殆較歐洲中世,為尤甚焉。及文藝復興,各國悉受感化,並自振起,俄國則略無影響。間有一二先覺,亦悉被教會誅夷。直至十八世紀,彼得一世改革國政,西歐文化,始漸漸流入。又以古文不適於用,改作字母,除教儀外悉用之。由是文學稍興,至十九世紀乃極盛也。

十八世紀上半有Lomonosov,由政府派遣學於德國,乃仿Gottsched派為詩。Sumarokov則多作戲曲,稱俄國之Racine。加德林二世初受法國思想感化,提倡文藝學術。自作喜劇數種,並編月刊以論文學。一時詩人輩出,Derzhavin(1743—1816)用淺近語,寫優美之情景,為後世所重。Fonvizin(1745—1792)以日常生活作喜劇,俄國戲曲,至是乃始完成。且多寫實之風,亦實開Puschkin之先路者也。Karamzin(1766—1826)為俄國第一史家。嘗仿《哲人尺牘》,作書一卷,述歐洲自由思想。又作小說,雖頗染當時感情主義(Sentimentalism),而感化之力至大。其一曰Liza,言農女愛一貴家子,終為所棄,赴池而死。一時人心大震,至有自墨斯科馳赴其地,求所言池,憑弔Liza者。俄國農奴制度,久致識者不滿,Radischtchev仿Sterne作《墨斯科紀行》,力暴其惡,至以是得禍。Karamzin所著書,於此亦多寓微旨。至十九世紀中,Turgenjev之《獵人隨筆》出,而國人之同情,益以感發,奴制乃終廢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咪咕公版·歐洲文學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咪咕公版·歐洲文學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十八世紀北歐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