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鍾士季兵指劍閣
新一日。
姜維、廖化走到白水關,離陽安關口僅剩一日路程。可剛到這裏,便收到陽安關口失陷的消息。
同一時間,張翼、董厥率軍也趕到白水關。
話說張翼、董厥二人為何現在才到,一來是從成都出發路程較遠,二來是二人沒有意識到陽安關口會這麼容易丟失,而未盡全力進軍。
關口失陷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打擊了前去支援的諸位將軍。
特別是姜維,他感到特別痛苦。
白水關城樓上,姜維站在那裏,沉默不語。
旁邊廖化看不下去了,道:“早知如此,我不該待在陰平,早早去陽安關口。但是聖上命我接應大將軍,所以我又不能如此,哎!”
張翼看着董厥,道:“我與董將軍預計關口能守住一二個月,可是敵人這麼快就奪下關口,出人意料啊!”
董厥道:“我軍一路並未停留,只是到漢壽聯絡胡濟將軍共同出兵,他以保衛漢壽為名,不願前來。我軍便繼續趕來,未曾想到還是,慢了!”
李密走到姜維身邊,道:“大將軍,鍾會十幾萬人攻下陽安關口,下一個目標就是走金牛道,進軍劍閣,望大將軍早做決斷!”
廖化、張翼、董厥皆道:“望大將軍早做決斷!”
姜維回頭看着眾將,道:“諸位將軍,這一個月來,我國損失陰平、武都,及漢中大部,可謂損失不小,但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勢力,抵擋魏軍,還有轉機。”
眾將聽后感到驚訝,廖化道:“大將軍,你可有退敵之策?”
姜維道:“陽安關口雖失陷,但沒有軍士報告漢城、樂城、黃金失陷,這便說明這些城關還掌握在我漢軍手裏,這就為將來反擊,帶來了希望。而我大軍匯合於白水關,不下五萬人。向前不行,那我軍就向後退守劍閣。劍閣乃蜀北雄關,只要我軍堅守於此,魏軍人數再多,也不能入蜀中。”
李密道:“我明白了,以劍閣代替陽安關口,將魏軍阻擋在蜀外,等待軍情有變,再給與反擊。”
廖化道:“五萬人守劍閣及附近險要地帶,掌控漢中入蜀的三條要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這樣敵人雖攻破陽安關口,卻再無力為繼。”
張翼道:“劍閣是丞相專為對付魏賊南犯開闢的軍事要地、蜀北屏障,我軍堅守劍閣便能立於不敗之地。”
董厥道:“事不宜遲,請大將軍下命令吧!”
見眾將意見統一,姜維立即下達命令,全軍放棄白水關,退到劍閣建立新的防線。
姜維這邊退守,鍾會那邊西來。
此時他走到漢城城下,單騎靠近城門,表面自己身份,向城樓喊話,叫堅守於此的守將蔣斌出來對話,而蔣斌副官傳話謝絕好意。
鍾會知道蔣斌是蜀大司馬蔣琬之子,蔣琬家族在蜀中頗有名望,於是他在城外寫下書信道:“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諸葛思遠,譬諸草木,吾氣類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當洒掃墳塋,奉祠致敬。願告其所在!”
通俗意思為:巴蜀地區具有賢智文武的人才很多。至於足下你、諸葛思遠(諸葛瞻),就好像草木一樣,與我是同類的人。敬重桑樹梓樹一樣的父母,這是從古至今世代所尊崇的事。我今西來蜀地,打算瞻仰令尊大人的公侯墓地,我會去清掃墓瑩,祭祀而表達敬意。我希望你能告訴我令尊大人的墓地所在!
寫畢,鍾會命人傳信。
不久,蔣斌收到書信,他並沒有親自前往說明,也沒有登上城樓告之,他選擇回信,道:“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託通流,未拒來謂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縣,卜雲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邁,乃欲屈駕脩敬墳墓。視予猶父,顏子之仁也,聞命感愴,以增情思。”
通俗意思為:得知你以我為知己,我願與你為氣味相投之人,於是文雅的進行書信交流,我沒有拒絕你的理由。我父親當年患病,逝於涪縣,占卜者說那裏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就在當地安葬。我已經知道你西來蜀地,竟然要屈駕瞻視墓地以表敬意。顏回視孔子如父,這是他的仁德。當我知道你的想法后使我頗為傷感,更增加了我的情思。
鍾會收到回信,閱之,又交給眾人傳閱。
見蔣斌這般態度,眾人知道他不肯投降,便勸鍾會放棄,鍾會在眾人面前讚歎蔣斌忠義氣節,之後離去。
之後,鍾會到達陽安關口。
胡烈開門迎接。
鍾會騎馬進入,下馬登樓,站在城樓上目視這座漢中門戶之城。
鍾會對胡烈道:“你看這城修得如此堅固,若不是蔣舒不戰而降,我軍再付出十倍努力,怕也難以奪關。”
胡烈道:“是的,蔣舒一降,關口僅剩一半人馬,我再略施小計,騙開城門,僅一夜時間,便拿下此城。”
鍾會道:“等戰事結束,我會上表天子,獎賞你與眾將士。”
胡烈道:“謝將軍!”
鍾會嘆了口氣,不解道:“這蔣斌姓蔣,蔣舒也姓蔣,怎麼區別會這麼大?”
杜預靠近,道:“蔣斌是名門之後,蔣舒則乃無名之輩,必然有所區別。”
鍾會點了點頭,對鄧殷道:“鄧主簿,現在可以拿來文書了。”
於是鍾會站在城樓之上,將攻克陽安關口的軍情書寫下來,留下大名,命人快馬傳回洛陽。
之後,鍾會視察陽安關口各地,又進入倉庫,看到倉庫中堆積有大量物資、糧食,於是命令補充軍隊。
又一日,鍾會坐於陽安關口之關中都督府大堂,開始寫《移蜀將吏士民檄》。
第一段: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於泯滅。太祖武皇帝神武聖哲,撥亂反正,拯其將墜,造我區夏。高祖文皇帝應天順民,受命踐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然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顧懷遺恨也。今主上聖德欽明,紹隆前緒,宰輔忠肅明允,劬勞王室,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施德百蠻而肅慎致貢。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愍此百姓,勞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師,龔行天罰,征西、雍州、鎮西諸軍,五道並進。古之行軍,以仁為本,以義治之;王者之師,有徵無戰;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財、發廩、表閭之義。今鎮西奉辭銜命,攝統戎重,庶弘文告之訓,以濟元元之命,非欲窮武極戰,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陳安危之要,其敬聽話言。
通俗意思為:過去漢代國勢衰微,國家分崩離析,生靈百姓,幾乎殆盡,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明威武聖人之才,消除混亂並恢復秩序,拯救瀕臨頹危的百姓,恢復天下安寧。高祖文皇帝(曹丕)順應天意,順乎民心,登基稱帝。烈祖明皇帝(曹叡)繼續發揚功業,恢弘開拓大業。但我疆域之外,有與我不同的政權和風俗,那裏的天地百姓沒有沐浴浩蕩的王業。這是我三位聖祖甚感遺憾的事。而今皇帝聖德賢明,繼續光大前代偉業,輔佐大臣忠誠賢明,輔佐王室,安排政事,實施恩惠,所以萬邦親和,德澤遍及蠻夷使得肅慎納貢稱臣。可憐巴蜀人,唯獨沒有成為國民,同情那裏的百姓,勞役還沒有停止。所以皇帝命令全軍,奉行上天的處罰,征西將軍鄧艾、雍州刺史諸葛緒、鎮西將軍我鍾會等率五道大軍,齊頭並進。古代行軍,以仁義為根本,以大義來整治。朝廷的正義之軍,通常有征伐而沒有交戰。所以虞舜舞盾斧而有苗臣服,周武王散殷商錢糧於百姓,表彰殷商賢臣的義舉。如今我奉朝廷命令而統帥大軍,遵循以文德告諭百姓的古訓,以此拯救百姓之命,並且想炫耀武力,以求一時的痛快,所以這才大略陳述形勢的安危,希望你們能敬聽我的勸言。
第二段: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中更背違,棄同即異,諸葛孔明仍規秦川,姜伯約屢出隴右,勞動我邊境,侵擾我氐、羌,方國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徵也。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畜力待時,並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眾,分張守備,難以御天下之師。段谷、侯和沮傷之氣,難以敵堂堂之陳。比年以來,曾無寧歲,征夫勤瘁,難以當子來之民。此皆諸賢所親見也。
通俗意思為:益州先主劉備以雄才大略,在北方興兵,在冀州、徐州等地受制於袁紹、呂布,我太祖武皇帝(曹操)為他解圍,彼此結下友情。不料中途違背,拋棄共同目標選擇不同的道路。諸葛孔明還圖謀秦川,姜伯約也不斷出兵隴右,對我邊境勞師動眾,侵害我氐羌民眾。當時國家多有變故,所有沒有出動軍隊進行討伐。而今邊境安定,國內無大事,朝廷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集中兵力進攻一個方向。而巴蜀地區只有一個州的兵力,又分兵守衛,難以抵禦全國的軍隊。在段谷、侯和,你們就傷了元氣,難以抵擋我軍強大的攻勢。近年來,你們頻繁出兵沒有一年安寧,征夫連年作戰,士兵疲憊不堪,難以與自願前來幫助朝廷大軍的百姓相比。這些都是作為賢者的你們親眼所見的。
第三段:蜀相壯見禽於秦,公孫述授首於漢,九州之險,是非一姓。此皆諸賢所備聞也。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規禍於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長為周賓,陳平背項,立功於漢。豈晏安鴆毒,懷祿而不變哉?今國朝隆天覆之恩,宰輔弘寬恕之德,先惠后誅,好生惡殺。往者吳將孫壹舉眾內附,位為上司,寵秩殊異。文欽、唐咨為國大害,叛主仇賊,還為戎首。咨困逼禽獲,欽二子還降,皆將軍、封侯;咨與聞國事。壹等窮踧歸命,猶加盛寵,況巴蜀賢知見機而作者哉!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蹤,錯身陳平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百姓士民,安堵舊業,農不易畝,巿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豈不美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其詳擇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佈,咸使聞知。
通俗意思為:古蜀丞相陳壯被秦所擒,公孫述被吳漢所殺。九州的險要地區,並不是某一姓能長久佔據的。這些事眾位賢者也聽說過。聰明的人能預見危險,睿智的人能夠防止災禍,因此微子離開殷商,長久為周朝的賓客,陳平離開項羽,為漢朝立下功勞。你們苟且偷安就如飲毒酒,只知吃蜀國俸祿而不能有所變通嗎?而今朝廷擴大如天宇覆蓋一般的恩惠,在宰輔弘揚寬恕的恩德,先行恩惠而後行誅討,愛惜生靈而厭惡殺戮。之前吳將孫壹率部歸順朝廷,得到了高官,恩寵與賞賜很大。而文欽、唐咨是反叛朝廷的大罪人,背叛君主而成為朝廷仇敵,在返回中原時還作了叛賊首領。唐咨在走投無路時被擒獲,文欽的兩個兒子投降,都被任命為將軍,封為侯;唐咨還參與國家大事。孫壹等人在走投無路時歸順朝廷,都受到很大寵信,更何況巴蜀能見機行事的賢者呢!如能明察成敗,高瞻遠矚,走微子的路線,學陳平的作法,那你們的福分與古人相同,也會遺福後人,百姓士民,安居樂業,農田不廢,市場照樣繁榮,遠離如同累卵的危險,投向永遠安定的大福,難道不是很美好嗎?如果苟且偷安於一時,執迷不悟,大軍壓境,玉石俱碎,到時候即使後悔,也為時已晚了。請你們仔細考慮分析厲害關係,為自己求得更多福氣,也請你們把這篇檄文互相轉告,使得所有人都知道。
寫畢,鍾會交於杜預,鄧殷、羊琇、向雄等僚屬先後過目,又命令抄寫多份,發往各地,以此檄文勸降蜀地還在抵抗的軍民。
鍾會到陽安關口第三日。
鍾會對眾僚屬道:“昨日寫下檄文,命令發往蜀中各縣鄉,那麼今日就要做另外一件事。”
杜預道:“將軍說的是祭祀蜀相諸葛亮。”
鍾會道:“正是。為了表明我國乃仁義之國,王師乃仁義之師,理應派人前去定軍山,祭祀蜀國已故丞相。以此便安撫受驚多日的蜀地軍民,使更多人早日打開城門,以禮歸降。”
杜預點了點頭,道:“將軍說派人前去,為何不自己親去?”
鍾會道:“劍閣近在眼前,我將率大軍攻取,無力分身,無奈只能遣人前去。”
杜預道:“遣誰前去為好?”
鍾會想了想,道:“羊參軍、向功曹,你二人替我去一趟定軍山。”
羊琇、向雄道:“遵命!”
二人慾走,鍾會又叫住道:“且慢,你二人一定要鄭重祭祀諸葛孔明,這樣蜀地百姓才能感受我國之仁義大德。”
羊琇、向雄道:“諾!”
羊、向二人走後,胡烈等將領走進大堂。
胡烈道:“鍾將軍,十萬大軍,抵達陽安關口已近三日,請問何時出兵劍閣。”
鍾會看着他,道:“胡烈聽令!”
胡烈道:“末將在!”
鍾會道:“我命令你率先鋒,今日啟程,先奪白水關,再逼進劍閣。”
胡烈道:“諾!”
鍾會道:“其餘眾將聽令!”鍾會拔出佩劍,指向前方道:“明日黎明,全軍南下,進攻劍閣!”
眾將道:“諾!”
於是鍾會下達了下一階段的作戰命令。
不久,定軍山。
羊琇、向雄來到諸葛亮墓,見墓前有祠堂,於是進堂。
祠堂中央有諸葛亮塑像,二人來到像前,敬拜。
之後,走出祠堂,來到墓碑前,香火祭祀。
完畢,二人看着諸葛亮墓,羊琇道:“向功曹,你可知鍾將軍為何只遣人祭祀而不親自前來?”
向雄道:“鍾將軍統領大軍,即將進軍劍閣,豈能分身。”
羊琇道:“那向功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向雄驚訝,看着他道:“羊參軍,看來你知其深意,還請指點。”
羊琇道:“鍾將軍的雄心覆蓋巴、蜀。所以他需要儘快完成功業,成為名垂史籍之人。根據軍情,蜀將姜維已經退守劍閣。若不能趁姜維立足未穩之際給與消滅,那麼再想入蜀中,可就難了。”
向雄道:“我好像明白了,所以他命令三位將軍包圍漢城、樂城、黃金,而自己選自西入陽安關口,並沒有留在漢中安撫百姓。”
羊琇道:“破劍閣,斬姜維;進成都,滅西蜀。這乃是我魏國建立幾十年來從未有過之壯舉,所以為了早日實現,他便遣你我而來。”
向雄緩了緩,道:“可我依然認為,他親自祭祀,或許更好。”
見他這麼說,羊琇看着他,沒有再說什麼了。
同一時刻,鎮西將軍鍾會的兄長后將軍都督荊州軍事鍾毓,此時在荊州襄陽,重病不起。
鍾毓長子鍾駿在其身邊,不解道:“父親前一日尚好,今日為何突然重病。”
鍾毓道:“我與你叔父每每相反,或許是你叔父此時揚威巴蜀,所以天意要責罰我,讓我一病不起。”
鍾駿焦慮道:“那..那該怎麼辦呢?”
鍾毓道:“你的叔父才智冠絕天下,定能平定巴蜀,超越前輩。可是,若真到那時,我鍾氏家族將面臨滅頂之災啊!”
鍾駿驚訝,道:“那又如何是好呢?”
鍾毓咳嗽數聲,道:“我離開洛陽時,向司馬公說明此事,他承諾若你叔父作亂,不波及家族。所以將來若司馬公將你與你弟打入大牢,你便向司馬公提起之前承諾,司馬公便會赦免你等。”
鍾駿鬆了口氣,道:“我明白了父親,你好生休息,病一定會康復的。”
此時陰平橋頭。
魏將鄧艾率領西路軍與魏將諸葛緒率領中路軍,在此地‘失敗’會師。
此刻鄧、諸葛二人臉色皆掛不住,因為二人是參與伐蜀的三大主帥之二,目的是將姜維長久困於沓中地區。然而結果確是二人雖取得一些軍事進展,卻讓姜維從自己的兩路合圍中跑掉了。
於是二人會師后,一人把軍隊駐紮於橋頭以西,另一人把軍隊駐紮於橋頭以東,隔江相望,互不來往。
或許,在鄧艾心裏,雖然搶先佔領陰平橋頭,但卻讓姜維輕易逃走的諸葛緒,就如同一頭蠢豬。
或許,在諸葛緒心裏,進攻沓中多日,但卻只殲滅姜維兩千斷後軍的鄧艾,這表現堪稱庸才。
無論兩人再怎麼私下埋怨,而結果已經無法改變。
又為了緩解兩人及兩軍之間的矛盾,兩人決定明日開一場通氣會,想想今後的打算。
另一方面。
胡烈很快佔領白水關,便向劍閣進軍。
鍾會親率大軍,也已經走出陽安關口。
鍾會手握十三萬魏軍,包括胡烈在內共十萬主力兵鋒直指劍閣,另有三萬人留在漢中諸地及包圍漢城、樂城、黃金。
鍾會對手姜維,有六萬餘漢軍,其中姜維直接指揮五萬人守衛劍閣,另有一萬餘人堅守漢中之漢城、樂城、黃金。
在不久的將來,以劍閣為主戰場,曹魏與季漢之間,將進行一場戰略決戰。
這將是魏、漢兩家五十餘年,經歷劉備與曹操、諸葛亮與司馬懿、姜維與鄧艾、鍾會之三代人的終極較量。
那麼這場較量誰會是最後的勝利者,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卷。
第六卷,完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