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當歸曲散說蒲元

第14章 當歸曲散說蒲元

姜維,漢國的大將軍,群臣之右,按理說他的宅舍應是位於繁華地段,高大與壯麗,然而實際上卻地處偏僻城郊,低矮且普通,這與他的職位並不相符。

一天休息,他坐在宅舍,坐在丞相贈予自己的琴邊,彈起了三十年前自己創作的《當歸》之曲: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彈時,姜維內心滿是惆悵,腦海浮現的,是老家涼州。

涼州地區一直是漢朝的邊區,是前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后正是歸入華夏版圖。到了前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涼州之名始用,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下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張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10郡,治在姑臧。到後漢時期,增置武都、永陽、南安、安定屬國、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即西海郡)等地。之後又有調整。

後來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涼州地區出現如董卓、馬騰、馬超,韓遂等大軍閥,而其他小軍閥多如牛毛,有名者如宋建、梁興、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成宜、馬玩、楊秋等輩。

魏國篡漢自立后,魏廷認為涼州從天下大亂到天下三分,一直難以平靜,即對涼州百姓極不信任。當諸葛亮大軍到來時,魏天水太守馬遵選擇拋下姜維等人,隨雍州刺史郭淮跑路避難。姜維等人感覺自己被賣,無路可走,最終選擇歸降諸葛亮。

關於姜維家族,姜家是姜子牙的後人,到了漢代時已從關東遷徙至關中,後世居天水,發展成為一大望族,人口眾多。魏廷因此沒有對姜家人有所殺戮。其實魏廷也知道,當時郡太守馬遵不信任他們,所以姜維等人才被迫而降。另外還要利用當地人繼續對抗漢軍,所以只懲罰了馬遵等逃跑官員,並沒有株連其他。這又使得姜維內心稍感欣慰。

涼州天水人姜維自從歸漢之後,時常想起老家的母親與妻兒。因為走時太急,沒來得及帶走他們,這便成他長久的遺憾。其實中間還是有機會再見,因為當他歸漢不久即收到母親的書信,書信中母親叫他回去。但姜維為報諸葛亮知遇之恩,所以回信道:‘良田百頃,不在一頃,但有遠志,不在當歸。’後來姜維便以此作《當歸》之曲。

歸漢至今三十年了,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見不到家人的姜維每次在成都的家都會感嘆。所以姜維每次都要隨諸葛亮出征,後來不斷勸費禕出兵,再後來自己親自北伐,除了儘力漢室,也想有機會回家看看。

因為長期和妻子分別,就算是一個職業軍人也難免寂寞,找個妻子過日子是應該的。姜維不想做皇親國戚,也沒有和百官攀親,便娶了個平民女子。諸葛亮、劉禪對此深為理解。

當《當歸》曲彈奏完畢,姜維有些累了,垂下雙臂,閉目休息。

姜夫人端着茶,走了過來。

姜夫人道:“伯約。”

姜維見是夫人,便接過茶具,飲下一口,道:“我身為將軍,忙于軍政,對家照顧不周,望你諒解。”

姜夫人道:“世上有報效國家的大男兒,也有安居宅舍的小男兒,而你是前者,不僅是國家英雄,也是我的驕傲。”

這時姜維之子跑了過來,道:“父親。”

姜維抱住兒子,捏了捏臉,樂道:“兒子又長肉了。”

姜兒道:“是的,兒想跟父親一起打仗,報效國家!”

姜維道:“你現在太小,等你長大些后我讓你上太學做學生。”

姜兒疑問,道:“做學生?做學生有什麼好處?不如教兒上馬騎射。”

姜維道:“做學生好處很多,你能增加知識,結交益友,成為飽學之士后,便能舉孝廉,成為國家官員,下造福百姓,上報效國家,從此不負一生。”

姜兒開心,道:“哦!孩兒謹遵父親教誨!”

待姜兒離開后,姜夫人表情有些難受,姜維見況道:“你怎麼了。”

姜夫人道:“蜀中很多官吏都有自己的產業,而你從不置產業。我雖為大將軍夫人,卻因家裏太窮,沒有漂亮衣服,我與孩子出行,也沒有多餘車馬,並不像朝廷大員的家屬。”

姜維站起來,走到她身前,道:“這就是我與常人的不同之處。而這確實苦了你和孩子。但你要知道,現在國力有限,而我肩負北伐大任。我姜家還沒到享受的時候,我怎能往家裏增添錦衣車馬呢。若是我能拿下長安,剿滅敵首,到那時候再增加多少物品也不嫌多了。那時我就告老還鄉,帶你和孩子回到天水老家。那裏還有好多親戚,孩子的哥哥也在那裏,我也一定會加倍補償你的。”

姜夫人聽后,滿意地靠着他肩膀,沒再說什麼了。

這時,有敲門聲,姜維連忙吩咐人去開門。

開門后,進來兩人,夏侯霸和郤正。

郤正,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師人。他年輕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就獨自一人生活。他安於貧寒,酷愛讀書,二十歲時能寫出美麗的文章,入朝後被任命為秘書吏,后又轉為秘書令史。他雖然官位不高,但很有學問,所以能與夏侯霸、姜維友善。

見是這二位,姜維樂道:“仲權、令先,歡迎歡迎。”姜維即吩咐夫人上茶。

三人坐下,姜維道:“今日不請自來,二位有何指教?”

夏侯霸笑道:“就算今日休息,你也是國家的大將軍,我二人不該來看望你嗎?”

郤正道:“大將軍,別人都說你節儉,但旁人只是聽說,我等才是眼見為實。家裏只有正室妻子,沒有側室侍妾。家裏沒有歌舞娛樂,多餘生活用品,出門車馬,僅僅具備。像你這樣的高官,這樣的作風,真是我朝之楷模。”

姜維揮了揮手,道:“我這麼做只是出於本性,並非為了教導別人。貪婪的人,有一百種理由來放縱自己的慾望,終將給自己帶來麻煩,給國家帶來負擔。節儉的人,樂學不倦,深知《春秋》大義,便定下決心要對得起人生,對得起良心。”

夏侯霸嘆了口氣,道:“可是當今聖上越來越喜歡歌舞與占術,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伯約如何看待。”

姜維想了想,又看着郤正,道:“令先在宮中,能經常接觸聖上,你認為呢?”

郤正道:“與其說接觸聖上,不如說接觸黃門令黃皓。這個宦官不是一般的人,既能得到聖上的喜愛,又能和尚書令陳奉宗搞好關係,我是看在眼裏,卻無能為力,搞不好又一個張讓、趙忠。”

夏侯霸道:“是的,我是皇親可以經常入宮面聖,我也認為這不是小問題。”

郤正道:“但是陛下非靈帝,應該不會讓黃皓、陳祗等輩過分得逞,大將軍認為呢?”

姜維止住道:“別大將軍大將軍的叫了,你再叫我大將軍我就要叫你先生了,別太見外,就叫我伯約吧。”

三人皆笑,郤正道:“那好,伯約,聖上的事,我等三人看來皆沒辦法,今日既然匯聚一堂,不如聊聊文學。”

姜維道:“可以啊,具體想聊點什麼。”

郤正道:“我聽說你有兩篇作品,《蒲元傳》與《蒲元別傳》,能否欣賞。”

夏侯霸道:“都說姜伯約文武雙全,而常年在外征戰,我等只知勇武,還未欣賞伯約之文采,正如令先所言,拿出來讓我欣賞欣賞吧。”

見二人興緻頗高,姜維便邀其進入書房。

姜維拿出書卷,打開便是《蒲元傳》。

《蒲元傳》:君性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雲,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刀。今屈耳環者,乃是其遺範。

通俗意思:蒲元生性多奇思妙想。在斜谷時為諸葛亮鑄造三千把軍刀。刀打好之後,他說漢中地區之水是軟水,不適合用來淬火(製造的流程之一),蜀江的水很爽烈,是金屬的精氣所聚,天賜於成都郊外,於是派人到成都去取江水。蒲元拿取回的水淬刀,說這裏面摻了涪江水,不適合淬刀用。取水的人堅稱沒有摻其他的水,蒲元便拿刀在水裏比劃了一下,說這裏面摻了八升涪江水。取水的人聽了之後,叩頭說,走到涪江邊時,水翻了,灑掉一些。所以就地加了八升涪江水進去。用竹筒裝滿鐵珠封好,舉鑄成的刀砍它,手揮下去就像沒砍到東西一樣,因此(蒲元刀)被稱為神刀。現在的屈耳環刀,就是它流傳下來的樣式。

夏侯霸看后,道:“精彩啊!我國的軍刀之所以鋒利無比,削鐵如泥,砍甲如衣,就是因為有好鐵,好水,好工藝啊。”

郤正道:“文章非常直白,又十分生動,我看是當代最好的文學作品。”

姜維道:“後來,我和這位丞相府西曹掾(蒲元官職)深入了解后,為完善他的事迹又修改作《蒲元別傳》一篇,二位可以再閱。”姜維道后便把另一卷也拿出來。

《蒲元別傳》: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鼻類之事出若神,不嘗見鍛功,忽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熔金造器,特異常法。刀成,自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猶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云:“雜八升,何故言不雜襍?”取水者方叩首伏,雲實於涪津渡負倒覆水,懼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於是咸共驚服,稱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內鐵珠滿其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若剃生芻,故稱絕當世,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環者,是其遺範也。蒲元造木牛流馬,今人皆謂武侯所創。蒲元為諸葛公西曹掾。孔明欲北伐,患糧運難致。元牒與孔明曰:“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攝兩環,人行六尺,馬行五步,人載一歲之糧也。”

通俗意思:蒲元生性多奇思妙想,都是天然而成,在推陳出新,了解事物變化規律這方面有如神助。平日裏未曾見過他做鍛造金屬一類的事,有一次忽在斜谷為諸葛亮的部隊鑄造三千把軍刀。他熔化金屬打造兵器,用的技巧和一般方法不同。刀打好之後,他說漢水的水是軟水,不適合用來淬火,蜀江的水很爽烈,是金屬的精氣所聚,天賜於成都郊外,於是派人到成都去取江水。有一個人回來呈上水,蒲元拿取回的水淬刀,說這裏面摻了涪江水,不適合淬刀用。取水的人堅持辯稱沒有摻其他的水,蒲元便拿刀在水裏劃了一下,說:“摻了八升涪江水,怎麼說沒有摻?”取水的人這才叩頭服罪,說確實在涪江渡口倒翻了一些水,十分害怕受罰,所以就地加了八升涪江水進去。當時大家無不驚嘆佩服,稱其技巧達到神妙的境界。刀鑄造完成後,用竹筒裝滿鐵珠封好,舉鑄成的刀砍它,手揮下去就像沒有砍到東西一樣,彷彿是在鍘草。因此(蒲元刀)在當時被稱作一絕,號為神刀。現在的屈耳環刀,就是它流傳下來的樣式。蒲元製造木牛流馬,現在的人卻都說它是諸葛武侯所發明的。蒲元做了諸葛亮的西曹掾。諸葛亮想要北伐,擔憂糧草運輸困難。蒲元寫信給諸葛亮說:“我和一些人琢磨着製作出了一頭木牛,它帶有兩個環,人走六尺路,木牛(流馬)可以走五步,每人能運送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口糧。”

郤正讀後贊道:“作為一名工匠,不僅僅能做好刀,還能做運糧工具,蒲元真乃奇才,別傳是更妙的文章!”

夏侯霸道:“我國工匠不少,但能留下姓名,傳頌後世的,第一個就是蒲元。閱讀此篇,我感嘆其文功力深厚,寫法天然,全賴伯約之文采飛揚啊。”

姜維笑道:“二位過獎了。我覺得傑出的人才配得上優秀的文章。雖然蒲元已經不在了,但他為我等將士打造的兵器、工具,及傳下來的打造手法,三十年後依然發揮巨大作用,這足以證明他是傑出的人。”

夏侯霸、郤正頻頻點頭。夏侯霸打趣道:“若今後不打仗了,伯約完全可以作文學家,不亞當年司馬相如、楊雄啊!”

郤正道:“我贊同仲權的說法。”三人即又笑了。

這時,姜兒跑了過來,姜維便讓他對夏侯霸、郤正行禮。

夏侯霸道:“伯約啊,晚婚害人啊,孩子還這麼小,什麼時候才能上戰場啊。”

姜維有些不好意思,道:“是啊,只怪自己忙於北伐,耽誤了家庭。這孩子想上戰場,我倒是想給他先介紹個先生教其讀書。今天二人前來,我終於找到人選了。”

夏侯霸與郤正對視疑惑。

姜維對姜兒道:“兒啊,這位是郤先生,他精讀典籍,文辭燦爛,你今天要拜他為先生。”

姜兒聽后遲鈍,姜維再催促,姜兒便走到郤正面前,道:“學生拜見先生。”

郤正面容喜悅,將他扶起,道:“你是真心拜我為師嗎?”

姜兒點了點頭,道:“嗯,還望先生收下學生。”

郤正道:“好,既然你真心拜師,又是伯約相邀,那我就收下你這個學生。明日你來學堂找我,我教你讀《孝經》。”

姜兒再拜道:“謝先生。”

等姜兒離開,夏侯霸道:“閱讀了伯約的文章,我三人來研究丞相的作品如何,比如草廬之對。”

郤正道:“好啊,這是非常好的主題啊。”

見二人心情持續高漲,姜維道:“好吧,就研究這個。”

於是姜維、夏侯霸、郤正一直研究文學,研究了一整天。

難得姜維在家彈曲思故,接友賞文,獲得片刻安寧。然而這樣的生活又能維持多久,在成都的姜維又將面臨哪些棘手的問題,請看下一章:楊戲結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存亡之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存亡之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章 當歸曲散說蒲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