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球化3.0時期,世界變好了嗎

【2】全球化3.0時期,世界變好了嗎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大家好,我是吳曉波。

今天我們開講《世界是平的》。

一、世界被碾平的十大動力

那麼世界是如何被碾平的呢?托馬斯·弗里德曼提出了十個動力。

第一個動力,他認為是政治動力,以1989年11月9號,德國的柏林圍牆倒塌為標誌。

他認為這一天是新世界的開始。柏林圍牆倒塌了,東西方世界發生的長達40年的意識形態對峙結束了,所以世界終結了。隨着柏林圍牆的倒塌,經濟、人才、技術開始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流動。

所以“世界是平的”的第一大動力是政治動力,是意識形態的改變所帶來的發展的可能性。

第二大動力就是互聯網經濟的崛起。

弗里德曼說,個人電腦、傳真機、windows作業系統和調製解調器的廣泛應用,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些都是啟動全球信息變革的基本平台。

我想,弗里德曼的這一段話在很多同學聽來都非常熟悉。因為確實,就是隨着互聯網經濟的崛起,這個世界上那些原本並不相連的電腦,突然間通過一根電線被連接在了一起,然後電腦上所有的非結構性數據可以進行大規模流通,因此形成了一種信息流。

而互聯網信息的連接,造成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行業,從傳媒行業、服務行業、金融行業到工業製造行業的全面變革。

可以說,在過去的20年,正是互聯網的存在,讓每一個人超越了自己國家、社群和種族,有機會在信息的意義上達成了自我的重塑。

第三個動力,弗里德曼認為是工作流軟件。

正是因為互聯網經濟的繁榮,所以我們看到作業系統、辦公軟件、管理軟件、財務軟件和資本市場這些經濟的基本要素在過去的10多年裏發生了全新的變化。

在互聯網革命之前,不同國家之間的管理軟件,公司的管理軟件,國家的治理模式,資本市場的運轉邏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但是隨着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公司治理模式、資本市場治理模式長得越來越像。

所以你今天已經很難分別,中國的資本市場、倫敦的金融市場和紐約資本市場在基本邏輯上有多大的區別;我們也很難分別一家中國的500強公司、一家法國的500強公司和一家美國的500強公司,它們在辦公軟件、管理軟件和財務軟件上有多大的區別。

所以工作流軟件的統一,讓所有的組織,從一個政治組織到一個經濟組織,它們的共同語言和遊戲規則越來越趨於相同。

第四大動力,托馬斯·弗里德曼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它,叫“上傳”。

他說:“在互聯網世界中出現了一些全新的知識產品和知識平台,比如BBS、維基百科、博客等等。”

在前互聯網時代,全世界所有的知識都由極少數的精英所產生的,然後他們通過廣場來傳播。所以,誰掌握了精英人士的話語權,誰掌握了廣場的控制權,那麼誰就掌握了這個世界的運轉和意識形態的能力權。

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座知識的金字塔突然間倒塌了。有一個產品叫“維基百科”,也就是,任何一個名詞如何被定義,它不再由少數的知識精英來決定。不像當年寫《大英百科全書》,由一兩個人關在書齋里,他決定什麼叫廣場、什麼叫大廈、什麼叫邏輯、什麼叫政治、什麼叫民主……在維基百科上,每一個人都可以對這些名詞進行自己的定義,進行爭論,最終在去中心化的環境下達成某種模糊前提下的共識。

所以弗里德曼說:“這個世界被推平的一個巨大的動力,就是知識產生開始由精英讓渡到平民。”

除了冷戰結束、互聯網經濟崛起、工作流軟件的統一和上傳能力的發達之外,另外一些弗里德曼認為讓世界變平的動力還包括外包經濟、離岸經營、供應鏈優化、內包搜索服務和移動辦公……

他認為,是這十大動力最終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讓這個世界由一個崎嶇不平的、互相屏蔽的世界,慢慢變成了一個被碾平的世界。

二、全球化的三次疊代

“全球化”並不是在冷戰後,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名詞,它已經發生了100多年。那麼,在新的背景下,全球化發生了哪些疊代?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說:“全球化經歷了三次疊代。”

第一次疊代叫“全球化的1.0”,它發生在國家與國家之間;2.0發生在企業之間,跨國公司產業分工在全球化的佈局,推動了新一輪產業的變革。

隨着互聯網革命的爆發,全球化進入到了3.0疊代時期,也就是所謂的“人的合作時期”。

弗里德曼說:“隨着顆粒度的越來越小,公民在政治和商業行動上的主動性將越來越大,從而把世界推平。”

這樣的景象並不僅僅發生在經濟和商業上,並不僅僅發生在維基百科的協作上,發生在博客、微博的誕生上,它同時發生在政治領域。

比如在2016年的時候,土耳其曾經發生過一場軍事政變,當時軍人佔領了總統府,同時控制了首都的電視台和電台。那麼在傳統的意義上,這場軍事政變就成功了。當總統被扣押、新聞媒體被控制,他們就掌握了這個國家的信息發佈權。

結果發生的事情是什麼?這位土耳其總統躲在自己的總統辦公桌下面,開始發推特,他說:“此時此刻有一隊軍人控制了我的總統府,請人民來拯救我。”

當這些推特被發出以後,整個土耳其首都數以十萬計的民眾走上了街頭,他們反包圍了總統府,把那些軍人給控制了起來,結果這場政變就被摧毀了。

所以這是互聯網帶給全球政治格局和信息傳播的一種新的可能性。機器、大型公司、軍人對信息的控制能力開始大規模地減弱。人作為信息的終極節點,越來越發揮出主動性。

三、世界發展的兩面性

自從柏林圍牆倒塌后,全球的知識界出現了兩個極端樂觀的理論家:

一個是弗朗西斯·福山,他寫作了《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他認為,在政治的意義上,隨着冷戰結束,全球的意識形態已經統一到了以西方政治文明為主的政治邏輯框架中。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已經終結了。

第二個就是托馬斯·弗里德曼。他從經濟的角度,特別是互聯網對產業經濟、信息化革命所帶來的穿透力和顛覆力這個角度來證明,福山所謂的歷史終結論不但在政治的意義上存在,同時在全球貿易和經濟的意義上存在。

在2019年的今天,我們再來重讀弗里德曼的這本《世界是平的》,當年的全球第一暢銷書,我想,我們每一個人的感慨和體會是不一樣的。

一方面我們看到,托馬斯·弗里德曼所謂的信息化革命對全球產業經濟的推動和摧毀能力,他所謂的十大動力一一發生了。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進度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增加。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並沒有像他所描述的那麼樂觀。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我們會看到,以種族衝突為主的區域性政治衝突事件在不斷增加。

弗里德曼提出過的“金拱門理論”,至少在中東地區是破產的。他所謂的“戴爾衝突防範理論”,在今天似乎也並不存在。

2008年以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保守主義勢力不斷增加。即便在美國,今天的特朗普總統也需要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建一堵墨西哥牆。

然後從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發生了激烈的、在產業到文化政治層面上的衝突,並沒有因為戴爾或特斯拉在中國地區建了工廠,美國人就減少了對中國的制裁。

所以從20世紀到21世紀,人類由工業文明時期進入到信息革命時期,世界在某種意義上被推平了,但是隨着新的矛盾和衝突的發生,在另外的意義上變得更加崎嶇不平了。

關於《世界是平的》的解讀就講到這裏了。我是吳曉波,我們下一本書再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上一章下一章

【2】全球化3.0時期,世界變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