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該成為帝國的美國,卻拒絕了成為帝國

【2】本該成為帝國的美國,卻拒絕了成為帝國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大家好,我是吳曉波。

今天我們開講《巨人》。

一、《巨人》:英國——曾經的全球化帝國

在2004年的時候,尼爾·弗格森出版了一本書叫作《巨人》。這本書研究了人類歷史上兩個非常重要的帝國——英國和美國。

尼爾·弗格森算了一下,說,在2000多年的人類歷史上,一共出現過68個帝國,而英帝國,也就是他的祖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意義上的全球性帝國。

比如咱們中華帝國也是一個帝國,但是中國在兩三千年的歷史上,它的政治和經濟輻射力一直聚焦在東亞的區域。所以即便到今天,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文明傳承最完整的那個帝國,但是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全球化的帝國。它沒有野心把自己的產業、人口、技術輻射到全球的每個角落。

曾經有一個國家有過這樣的野心,那就是英國。英國在18世紀末發生了工業革命,從此它通過技術、槍炮的方式在全球建立了很多的殖民地。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下,英帝國的殖民疆域可以全面覆蓋到。它向全世界輸出了技術、文化、政治制度,甚至輸出了語言。

亞洲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帝國——印度。印度曾經在190年的時間裏面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即便到今天,印度已經獨立成國了,但是印度25%的人口的母語是英語,印度今天所有的精英教育制度是英式教育。

所以尼爾·弗格森說:“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在促進商品、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方面比大英帝國做得更多。”

二、《巨人》:美國——缺乏成為全球化帝國的基因

那麼,美國呢?尼爾·弗格森認為說,美國是繼英國以後,第二個有機會成為全球化帝國的國家,但是美國拒絕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整個歐洲雖然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歐洲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如果你回看1945年的世界,恐怕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和美國進行競爭,所以美國在當時是有機會替代英國,成為下一個全球化的帝國的。

但是美國最終沒有像英國那樣,通過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在全世界建立各種各樣的殖民地。它換了一個辦法,它沒有去獲得土地、沒有去獲得人口,但是它獲得了一件東西——美元。它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元變成了全球貨幣之錨,所以它是在貨幣的意義上統治了世界。

美國總統小布殊曾經說:“美國從來不是帝國,我們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可以有機會成為帝國,而拒絕成為帝國的大國。”

尼爾·弗格森在《巨人》這本書中描述了美國拒絕在地理和人口意義上成為全球化帝國的這個曲折微妙的過程。他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他說:“我認為世界需要一個富有成效的自由帝國,而美國就是這個工作的最佳候選人。美國完全有理由扮演自由帝國的角色,雖然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帝國,但是美國人自身卻缺乏帝國主義的意識和頭腦。我很遺憾地說,美國本身缺乏強權意識。”

尼爾·弗格森在《巨人》中的這些論述,在很多美國政治學者聽來可能是百味交集。因為自從9·11以後,美國本土遭受到了恐怖主義的襲擊,在那個時間點,美國就開始重新思考: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美國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應該更強勢一點,還是應該更弱勢一點?

2008年,爆發了美國的金融危機,再一次讓美國人思考這個問題。

到2009年的時候,尼爾·弗格森提出了“中美國”,這個詞之所以能夠成為《紐約時報》年度的關鍵詞,也就是從9·11開始到中國崛起,后冷戰時期,美國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成為很多美國政治學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今天有一個英國的歷史學家突然間通過一本書告訴美國人說,你有機會成為全球化的一個自由帝國,但是你缺乏強權意識。這段文字在很多美國鷹派的政治學家聽來,那就是棒頭一喝。

所以尼爾·弗格森在美國非常地受歡迎,他後來從牛津大學到了美國的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去擔任高級研究員,常年居住在美國,成為了在美國最受歡迎的一個歐洲歷史學家。

三、崛起中的中國會取代美國嗎

尼爾·弗格森研究帝國、研究經濟、研究貨幣,在他的視野中,他一定會關注到一個國家——中國。

他曾經五次到訪中國,他去過北京、去過上海、去過深圳、去過西安,他還去過一個地方,我想很多同學可能都沒有去過——延安。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經有過一段表述,他說:“走在延安塵土飛揚的大道上,我突然意識到,西方主宰世界的500年即將終結。”

他寫這段話的時候是2010年,所以尼爾·弗格森可能是世界上比較早意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課題,它是一個文明課題的主流學者。它意味着文明發展到今天,在東方,隨着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整個世界格局將發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所以各位你們想,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突然事件。或者又有學者認為說,如果當年不是特朗普當選總統,而是希拉里當選總統,那麼中美貿易摩擦就可能不會發生。

但是在一個西方的歷史學家看來,中國崛起是對西方統治世界500年的一個挑戰的話,那麼你再想,在一個文明史的意義上,中美之間、中國和西方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上的種種討論、摩擦和競爭是一個完全不可能避免的事情。

在2019年底的時候,尼爾·弗格森曾經和中國的一個經濟學家——他曾經擔任過世界銀行的副行長,叫林毅夫——有過一次非常有趣的對賭。

他們在韓國參加一個會議,然後兩人進行了一場對話。林毅夫說:“在未來的20年內,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的第一大經濟體,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第一大國,也就是,中國將取代美國的地位。”

尼爾·弗格森卻為美國人辯解,他說:“在我看來,未來20年內,中國取代美國的經濟地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林毅夫說:“那我們就打個賭吧,我們打一個200萬美金的賭。”

尼爾·弗格森說:“我可沒那麼多錢,我沒你林教授有錢,但我願意跟你打賭,打多少錢?打20萬人民幣。”

這個賭誰會打贏?到今天我們不知道,很多人站在尼爾·弗格森一邊,另外一些人站在林毅夫的一邊。

四、結束語

尼爾·弗格森的著作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薦,從《羅斯柴爾德家族》到《巨人》《帝國》《貨幣崛起》等等。

在這位60后的經濟學家眼中,這個世界的發展就是一個當代史。就好像他在30歲的時候寫《未曾發生的歷史》一樣,歷史發展存在它的必然性,同時存在巨大的偶然性。而所有的發生過的事情在當代看來,都可能像辮子一樣地被重新梳理,而這個梳理的過程,就是我們對未來的瞭望和未來的選擇的可能性。

關於《巨人》的解讀就講到這裏了。

我是吳曉波,我們下一本書再見。

30世界是平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上一章下一章

【2】本該成為帝國的美國,卻拒絕了成為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