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奇點臨近】在未來,人類有可能活過1000歲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

大家好,我是吳曉波。

今天我們講庫茲韋爾和他的《奇點臨近》。

一、《奇點臨近》的創作背景

常常有人問一個問題:人類文明的進步到底是靠什麼力量推動的?

我想簡單來說就是兩個輪子。

一個輪子叫“技術”,比如說人類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馴服了羊、豬和馬匹;人類發明了弓箭,發明了蒸汽機,發明了電腦,發明了穿梭機……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態和生活形態。

第二個輪子叫“思想”,就是人類對自我和自然界的認知能力的邊界,決定了人類進步的邊界。

比如哥白尼發現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比如說牛頓、愛因斯坦發明了各自的理論……他們的思想引導人們往一個方向開始不斷地探索,從黑暗走向光明。而他們的思想的實現,最終跟技術又形成了互動的關係。

技術推進了人類思想的邊界,而思想的拓進引導了技術發展的方向,兩個輪子——技術和思想,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1980年,阿爾文·托夫勒出了一本書,叫《第三次浪潮》。他說,電腦是一門技術,是一個硬件,但是它不僅僅是一個硬件,它是一種新文明的形態。

所以《第三次浪潮》在思想史上的意義是,探索了人類商業文明進步的一種可能性。

1994年的時候,凱文·凱利出版了《失控》。在那個時候電腦開始互聯起來,出現了一個東西,叫互聯網。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描述說,當全世界數以百萬台、千萬台的電腦互聯為一個新的信息世界的時候,人類的生活、工作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呢?他提出了“失控”這個概念。

二、《奇點臨近》的主要話題

就在凱文·凱利出版《失控》的11年後,2005年,又有一個矽谷的未來學家叫雷·庫茲韋爾,出版了他的書,叫《奇點臨近》。

在阿爾文·托夫勒和凱文·凱利的基礎上,庫茲韋爾繼續探索——電腦信息化革命在未來對人類的商業和生活又將產生怎樣的變化?

他提出了一個更加致命、性感,也讓人驚悚的話題,就是機器在什麼時候可能戰勝人類?

奇點是一個天體物理學的名詞,它講的是什麼?宇宙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在大爆炸發生之前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醞釀期,從醞釀期到大爆炸發生之間有一個點,這個點在天體物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奇點”。

庫茲韋爾認為,自從人類發明電腦以後,電腦就跟一個宇宙即將大爆炸的種子一樣,它不斷在醞釀產生一種新的能量、新的可能性,重構商業的秩序。

那麼這個醞釀的過程到什麼時間點會像天體物理學一樣,由一個醞釀期到一個宇宙大爆炸期?庫茲韋爾說,大概是在電腦發明的第100年,就是2045年,奇點即將臨近。

三、庫茲韋爾簡介

庫茲韋爾是一個矽谷的發明家。

他在《奇點臨近》中給自己寫了一個小小的自傳,聽上去就是一個小天才誕生的過程。

他說:“我在5歲的時候就在想一件事,我要研究一個能夠航天的飛船。我對航天飛船的計劃比甘迺迪的月球計劃早了10年,我5歲就在想這件事了。”

他15歲的時候讀初中,然後他就發明了一個軟件,這個軟件可以幫他來做作業;到25歲的時候他參加工作,申請了一個專利叫電子音樂鍵盤。

所以庫茲韋爾是一個發明家。他曾經入選了美國發明家的名人堂,還獲得過美國最大的一個發明獎,所以他是一個從小就對未來和科技充滿着好奇的天才。

在2005年的時候,他出版了這本書,叫《奇點臨近》。

四、《奇點臨近》的主要內容

其實自從電腦發明以後,科學家們就在想一個問題,什麼時候電腦的運算能力能夠趕上人的大腦的運算能力?電腦和人腦之間到底誰更強呢?

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公司IBM就成立了一個秘密實驗室,這個實驗室裏面有一台計算機。這台計算機在今天看來就是個龐然大物,它有1270公斤重,其中有32個大腦,也就是有32個微處理機,然後就開始秘密地運算。

這個計劃當年就叫深藍計劃,研究電腦下象棋有沒有可能贏過人腦。

深藍電腦就和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進行了一次對決。通過6盤的對弈,結果是卡斯帕羅夫以4:2戰勝了深藍電腦。

深藍電腦和卡斯帕羅夫又進行了一次對決,結果深藍以2勝1負3平獲得了勝利。也就是自從有人類以來,機器第一次在智力上戰勝了人類。

1.加速回歸理論

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中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作加速回歸理論。

他說,計算機自從發明以後,曾經經歷了五次計算範式的創新。

第一個階段,機電計算機;第二個階段,繼電器計算機;第三階段,真空管計算機;第四階段,分立式電晶體計算機;第五階段,集成電路。

到了集成電路時代,整個計算機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非線性的發展變化。

英特爾的創始人摩爾曾經提出過一個“摩爾定律”。

他說,在一個集成電路板上,每隔18個月,這個電路板上零件的效率會提高一倍,價格會下降一半,也就是說18個月發生一次倍級的變革的發展。

在過去的20多年裏,整個IT行業一再地證明了摩爾定律的存在。

到庫茲韋爾寫《奇點臨近》的時候,他認為在未來,摩爾定律可能還會加速,就是計算的疊代速度會比18個月更短,可能是16個月、14個月、12個月,會不斷地加速。他把這個加速叫作“加速回歸理論”。

2.人工智能革命

那麼隨着不斷的加速以後,整個IT行業會進入到第六次的範式階段,它的名字叫人工智能。

在2005年的這本《奇點臨近》中,庫茲韋爾對未來的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大膽的預測。

他說,超級計算機將在2010年達到與人類大腦性能相當的計算性能;到2020年前後,個人電腦的計算能力將媲美甚至超越人腦的水平;到2027年,電腦將在意識上超過人腦;到2045年,嚴格意義上的生物學上的人類將不存在。

所以庫茲韋爾說,我們的未來將不再經歷進化,而要經歷爆炸,宇宙大爆炸即將發生,而那個時間點就是奇點臨近的時刻。

未來即將發生的這場人工智能的革命,庫茲韋爾用了一個名詞來表述它,叫GNR。

也就是他認為,未來三個技術的疊代交叉發展,會推動機器和人腦之間的巨大的一場競爭革命。

這三個技術是什麼?是基因技術、納米技術和機械人技術。

基因技術就是通過理解信息在生命中的處理過程,我們開始學習改造自身的生物特徵,以消除疾病,激發人類潛能,從根本上擴張生命的力量。

納米技術就是我們將可以重新設計和構建人類的身體和大腦,以及與人類休戚相關的世界,並可以突破生物學極限。

第三叫機械人技術。他說,這是最具威力的革命,具有技能的機械人通過重新設計后將超過人類所擁有的能力。

基因技術、納米技術和機械人技術,來自於不同的技術路徑。基因技術跟醫學相關,納米技術跟材料相關,機械人技術跟IT能力相關。

所以醫學革命、新材料革命和人工智能三大革命互相的交替疊代,將讓人類的智力以及人和機器的關係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3.人類永生

在這個背後就提出了一個非常讓人好奇的名詞,叫“人類永生”。

在《奇點臨近》這本書中,庫茲韋爾描述了人類永生的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是醫學意義上的可能性。

比如說我們人體,我們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四肢,最最關鍵的是什麼?我們有一個大腦,大腦決定了我們的意識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他認為在未來,隨着基因革命和納米技術的變化,人類的大腦的潛能會被不斷地發掘。

那麼在未來,隨着基因技術的變革,我們人的基因會不斷地優化,人類對自己大腦的深度開發速度會急劇地加大。

人類會衰老,比如說我們的眼睛會慢慢地出現白內障,我們的肌肉慢慢地會鬆弛,我們的血管慢慢地會脆化,我們的骨骼慢慢地會衰老……但是,在基因革命和納米技術的變革下,從人類的心臟到手指都是可以被打印出來的。

所以只要大腦的運轉被保全,它的潛能不斷被激發,那麼很可能過了30年、40年、50年後,我們肉體中除了大腦以外,所有的器官都是納米材料構成的。在這個意義上,人類就實現了生物學意義上的永生。

第二種永生是人工智能的永生。

在10年前就有學者開始做一件事情,就是他們在想一件事,說有沒有可能在我們的大腦里植入一個晶片,然後隨着我們的大腦的運轉,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學習、社交,這個晶片的信息和我們肉體的大腦的信息同步運轉,到某一天的時候,這個晶片的審美能力、認知能力和我們大腦是一樣的。

比如說我們中國人看到梅花,看到白牆黑瓦,我們會產生審美的認同感;一個日本人看到櫻花會產生審美的認同感;一個歐洲人進入教堂,看到上帝,看到十字架會產生審美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的能力就會被植入到一個晶片中。

有些男生喜歡長頭髮的女生,有些女生看到馬雲這樣的長相就會怦然心動,這種審美和認知會在一個人的大腦和大腦的晶片中同步運轉。

人的大腦是有邊界的,但是這個晶片背後連通着無限大的信息的世界,所以即便某一天我們人類的肉體徹底地消亡了,但是這個晶片還存在。也就是過了100年、200年、300年後,肉體已經化成了灰燼,但是作為人類存在的意識,將被永久地留存下來。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在意識的意義上實現了永生。

我今天在講的這兩種人類永生的可能性,在2020年僅僅是一種猜想。但是各位,很可能過20年、30年、50年後,它們就會真正地變成現實。

庫茲韋爾在他的書中有一個大膽的假設。

他說,人類的壽命在未來生物學的意義上可能超過150歲;如果能夠預防90%的醫學問題,那麼就可以超過500歲;如果能夠克服99%的醫學問題的話,我們可能活過1000歲。

所以庫茲韋爾說,這將是一個可行的步驟,並且最有可能出現在21世紀30年代末,我們將不再需要把死亡合理化為給予生命意義。

這一節先講到這裏,下一節繼續《奇點臨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上一章下一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