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何進身亡
只見左右湧出百十名刀斧手,不消片刻功夫,便將何進剁成了肉泥。
而歷史也就在此刻打了一個彎兒,張讓段珪等人並沒有劫持劉辨,因為劉辨事先已經訓練好了禁衛軍,史阿等人又在無時無刻的保護着他的安全。十常侍自知沒有實力,便拿了傳國玉璽,一行人逕自前往陳留王府邸,會同何苗,裹挾着陳留王劉協,直奔西方,去見董卓。
袁紹曹操二人在宮外等候大半個時辰不見動靜,心裏也十分着急,但是沒有命令私闖王宮,那可是死罪一條。直到有人傳報看見十常侍急和陳留王劉協匆匆出了宮門,直奔西而去,二人才恍然大悟。急忙率兵去追趕十常侍,可是已經為時已晚,讓十常侍逃脫。
不過何苗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袁紹等人得知何苗和十常侍等人串通一氣,實力坑兄的事實之後,便將何苗亂刀砍死,也算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
不過在砍死了何苗之後,眾人可就沒了主意,畢竟何進掌管天下軍馬,何其強盛?
而此時的劉辨也被這個消息所驚醒,他馬上命王越和史阿帥兵前去收服何進舊部,亂世即將開啟,槍杆子裏出政權這句話永遠都是對的。
劉辨驚出了一身冷汗,畢竟他才繼位兩個多月,而董卓進京,則要等到一個月之後。沒想到十常侍之亂完全的打亂了他的計劃,他本來想要在揚州紮下根來好好發展。現在留給他的時間可不多了。
他雙手按壓着太陽穴,讓自己保持清醒。現在最重要的是在董卓進京之前,轉移全身家當。他可知道董卓進京之前只有5000兵馬,但那可是西涼精銳飛熊軍,憑他所掌控的這些老爺兵,和董卓對抗那可是找死。
不走的話,運氣好一點他將會淪為董卓的傀儡,運氣不好可就像歷史上一樣,把他廢除,然後毒死。劉辨想想這些就毛骨悚然,打死他也不能留在皇宮了。
他準備寫一封詔書,一份退位詔書,在董卓進京之前,做好這一切,“宣主薄陳琳覲見。”
“吾皇萬安。”陳琳聽見劉辨要召見自己,也是和尚摸不着頭腦。
“朕自覺德才力薄,大漢,有能者居之,卿可幫朕寫一幅詔書,朕欲讓位於陳留王,為大漢鎮守揚州。”
陳琳心裏可是慌的一批,“陛下萬萬不可,陛下千金之軀,雖然年幼,不能說出如此戲言啊!”
“朕意已決!休要多言!”
“喏!”陳琳被逼無奈。
……
到了第二天早晨,王越和史阿就來覲見劉辨。
“回稟皇上,臣昨日收斂何進殘部,得兵兩萬。”
“愛卿速速請起,朕欲退位,為揚州王,愛卿可覺如何?”
“皇上不可啊,陛下萬金之軀,又無失德之言,怎可禪位?”
“愛卿之兵,比之西涼精銳如何?我若不走,那才是我為魚肉,人為刀俎。”
王越急忙說道:“臣等願誓死護衛皇上安全!”
劉辨朝着王越和史阿拜了三拜,對他們說道:“臟知爾等皆為大漢之忠臣,但大將軍何進慘遭暗算,朕恐十常侍引來董卓進京,董卓若要立威,則肯定拿朕開刀,愛卿師徒二人,當留有用之身,保護朕的周全,為以後的謀划再做打算啊。”
正所謂是“縱死俠谷香,不愧知遇恩。”劉辨以如此大禮來對待二人,知遇之恩,沒齒難忘。二人聽了劉辨的話,十分感動,單膝跪地,堅定不移的說道:“臣等願為陛下赴死!”
“愛卿速速平身,不必多禮。愛情二人,速速整頓兵馬,將一切準備妥當,即日便往揚州進發。”
“喏。”
……
劉辨去了後宮一趟,安撫驚慌失措的何太后和唐妃,將這個晴天霹靂告訴了她們。二人也無甚主見,便同意了劉辨的想法。
……
某座主宅內,一名年輕的謀士自言自語的說道:“大將軍何進死,董卓進京,這可不是一件好事啊,看來大漢又要遭受一次劫難了。”
荊州某地,世外桃源,一位白鬍子老頭對着他的兩位年輕的徒弟說:“眼見天下就要紛爭擾擾,兵戈相見,汝二人可要好好學習本領啊。”
某州牧府,州牧憂心忡忡的說道:“大漢,要亡於宦官之手了。”
……
第二天,陳琳就寫好了這兩封聖旨。
皇上有旨:朕在位三月有餘,遭天下盪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朕之德不配位也。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竊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陳留王。王其毋辭!
又詔曰:前廢帝劉辨,雖私德有虧,但心存大漢,亦為漢室之宗嗣也。今特封其為揚州牧,即日起行,不得有誤。
劉辨望着這兩封聖旨,心裏感慨萬千,別人得了皇位都是欣喜若狂,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皇位上,可是自己卻硬生生的將這個皇位送了出去。
不過他並不後悔,當一個傀儡天子,比一個有實權的地方州牧,那可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
“來人,傳令百官,就說朕要親駕揚州,出巡視察。”
“喏。”
皇帝要出巡視察,這本來是一件大事,但是自從大將軍何進死後,群臣彷彿就像沒有主心骨一樣,面對皇上的種種舉措,竟無所適從。
左右侍從很快的就安排好了車架,劉辨也不慌不忙,因為董卓現在才在澠池,若要全速趕來的話,則需要三天。並且董卓老奸巨猾,也不會貿然行事。
想了想,為了保險起見,劉辨準備再留書一封。寫好之後,流遍將書信和兩幅聖旨放於案桌子上,靜靜的等待着董卓的臨幸。
他將皇宮之內所有的內弩都搬空了,並且將王越所部的兩萬人武裝到位,不得不說,王走戊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西園八大校尉之中,已經有4個同意王越的整編,趙融——助軍左校尉,馮芳——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左校尉,淳于瓊——右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