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名護屋日本大遣將,報倭事朝鮮輕奏

第七回:名護屋日本大遣將,報倭事朝鮮輕奏

名護屋日本大遣將,報倭事朝鮮輕奏聞

明萬曆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借故朝鮮焚毀國書,當年三月日本全國響應太閣豐臣秀吉徵兵命令后共計三十萬六千二百五十人於名護屋集結完畢,名護屋城中及群山海岸之上,豐臣家徽五七桐紋章光彩奪目,殺氣衝天。

豐臣秀吉身披金甲,頭戴馬蘭后立付兜,兜後有如馬蘭之葉散若光輪,天日之下燦若神明,盡顯霸者之威。各大名領主之兵望之無盡,各色家紋軍旗如林似海,軍容壯盛。此時秀吉立馬陣前作戰前動員道:“神國勇猛的士兵們,我以一統天下的你們為榮!長久的戰爭激勵着我等為家人和兄弟不再飢餓而奮勇向前,為此你們要去征服更加廣闊肥沃的土地,讓家人和兄弟以及你們的子孫後代永享富貴!當我等跨越大海,對岸的土地將會為我們奉獻豐厚的糧食及無盡的金銀,征服一切則將擁有一切,明國、朝鮮就是你們新的家園!”在各大名領主的帶動下,秀吉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群情高漲,耳邊儘是山呼萬歲之聲響徹雲霄。

隨後豐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為總大將,黑田孝高官兵衛為軍師,以十五萬八千七百人分九路軍團預備先行渡海作戰,令小西行長領宗義智、有馬晴信、松浦鎮信等組成第一番隊一萬八千人,為先鋒軍團。

令加藤清正領平野長泰、鍋島直茂等組第二番隊兩萬兩千人。

令黑田長政領黑田家臣組第三番隊一萬兩千人。

令島津義弘領九州領主組第四番隊一萬四千五百人。

令福島正則領長宗我部元親、戶田勝隆、蜂須賀家政、生駒親正等組第五番隊兩萬五千人。

令小早川隆景領小早川秀包、立花宗茂、高橋統增、筑紫廣門等組第六番隊一萬五千人。

令毛利輝元領吉川廣家、長谷川秀一組第七番隊三萬人。

令宇喜多秀家領第八番隊一萬一千人。

令豐臣秀勝領淺野長政、細川忠興、宮部繼潤、木下勝俊、稻葉正成等組第九番隊一萬一千人。

再令九鬼嘉隆率藤堂高虎、脅板安治、加藤嘉明、來島通總、菅野正影五將統水軍八千七百五十人及七百艘戰艦肩負海路征伐及往來運輸。命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擔任船奉行,掌管船舶調度、物資運輸及軍情彙報。

又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伊達政宗、織田信雄、蒲生氏鄉所部共計十萬五千人作總預備隊就地駐紮。豐臣秀吉公佈採用德川家康提案,確立戰法為陸海並進、倚強凌弱、速戰速決,以水軍保證陸軍戰略物資供應,陸軍釜山浦登陸後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佔領朝鮮。

秀吉良久沉浸於喜悅之中,意欲提前開拔,豐臣政權首席輔臣前田利家此時諫言道:“此時不可,太閣殿下,強兵亦不可缺糧,必須軍糧齊備方可出征,但預計軍糧石數眼下尚未齊備。”

秀吉一聽極為詫異,忙向石田三成問詢,石田三成答道:“除尚未如期抵達名護屋之軍糧外,海外屬國尚未應召。”秀吉聽罷傳令通告海外從屬,不應召者惟以滅國贖罪!此時前田利家再度提醒秀吉,領國之中同樣尚有未依令派遣士兵之地區,石田三成在秀吉再度問詢之下供出違令之國乃對馬島,秀吉大怒,令抓捕對馬島主宗義智。

此時對馬島主宗義智跪於豐臣秀吉面前汗如雨下,秀吉問道:“各國大名領主皆已按令徵兵籌糧,未敢耽誤。唯獨你對馬島對此置若罔聞,因眷戀與朝鮮長期貿易往來而決心違逆么?還是認為對俺的命令根本不用去貫徹執行?”

宗義智懼怕被殺,連連否認道:“絕無此意,太閣殿下,臣為先鋒進攻朝鮮絕無一絲猶豫,臣為徵兵也竭盡全力,只是對馬島軍民全數相加不過一萬,徵集五千實屬萬難。請您見諒。”

秀吉轉對小西行長說道:“小西,宗義智是你的女婿,既然女婿有困難,作為岳父借兵五千給他如何,救你女婿的命。你是商人,回收時再加些利息即可,你意下如何?”小西行長不知秀吉真意,為免言多必失,默然不語。

秀吉繼續對宗義智言明:“宗義智,不論如何必先遵守命令,壯丁不足便以孩童充數,男孩不足便以女孩喬扮,方能顯示你及對馬島的忠心。至於是否讓他們從征乃俺所考慮之事,你沒有這種忠心么?”宗義智驚慌不已,急向秀吉表明願動員對馬島全部人力為太閣殿下支配,以表忠心不二。

散會之後豐臣秀吉與前田利家席地而談,前田利家在侍奉織田信長時早在秀吉之前便成大將,前田利家勇猛忠義,沉穩多智,無論戰場指揮還是政治料理皆遊刃有餘,與豐臣秀吉情同手足,秀吉對其極為信任,故前田利家在豐臣政權中位列首位。此時豐臣秀吉意欲親征朝鮮,以此詢問利家意見,利家答道:“太閣殿下不可親征朝鮮及明國,一則大政所年事已高,太閣殿下遠征期間大政所若有所變故,不孝之名如何承擔?且不只大政所,關白殿下初領國政,國內太多事務尚需太閣殿下坐鎮在此方可無憂。除此之外,關東胡狄之亂尚未全滅仍有隱患,且德川家康更需監管,若太閣親征,家康難免有所異動。”

秀吉又問:“令德川家康為先鋒可有憂否?”前田利家答道:“此前太閣殿下不已令臣與家康隨您同鎮國內么?德川家康天下聞名,擺弄各國大名僅需瞬息之間,先鋒之職欲讓家康擔任萬難實現,且家康在陣,則與數十萬大軍歸其名下無異,必有後患。”

秀吉再問:“攜家康隨俺同去可否?”前田利家答道:“萬萬不可,太閣殿下不可忘卻織田信長之教訓,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遭明智光秀伏擊,霸主隕落,天下大亂。此前太閣殿下也有意利用此戰鍛煉臣屬,如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黑田長政,羽柴秀勝年少才高,正需鍛煉,更兼小早川,立花,島津,黑田等人久經沙場,太閣麾下還有加藤、福島等世間勇將及深通軍略之人不計其數,準備萬全,還有何可擔心之處呢?所以只需身處國內坐鎮指揮即可,足以震懾各方,以應對變化。”

秀吉大喜:“知俺者又四郎也,此正俺心中所想。又四郎所慮周全,俺無憂矣。”事後小西行長與宗義智及景轍玄蘇共議,景轍玄蘇擔憂婦孺老幼全數徵召,性命如何保障。小西行長只能以不將立死而勸,眼看宗義智神情恍惚,小西行長承諾將會令對馬島兵員為第一番隊後防部隊以慰宗義智之心。

經歷過長久戰亂的日本雖經統一后逐漸恢復生機,但整體依然處於相對疲敝之中。故百姓之中對於遠征動員頗有怨言,而表達此感情便將付出性命作為代價。在動員期間,強征入伍,婦孺充軍,因抵抗而死亡者亦不在少數。於備戰訓練期間仍有試圖逃亡者返鄉避戰。雖人數稀少,其情緒足以在軍營蔓延,軍團武士為此時刻注重維護軍紀戰心。

而在朝鮮,年前西人黨再次集體請立國本,西人黨首右議政鄭澈上奏道:“眼下國家正面臨倭變之可能,定立國本可徹底安撫民心,永保宗廟社稷,請殿下冊立世子。”

伊斗壽進言道:“是的殿下,國本如同抵抗威脅之時王室及朝廷儲備,請殿下明鑒。”

朝鮮大王李昖手握西人聯名奏疏,冷笑道:“大家為何如此,寡人已然說明不會發生倭變,你們卻堅持倭變,不一定寡人會有什麼變故,所以要冊立世子,不就是此意么。”

鄭澈方欲申辯,李昖大斥:“寡人不是說了不會發生倭變么!寡人亦說若倭寇膽敢入侵寡人必將親征倭寇本土,冊立世子當寡人認為時機合適之時便會下令討論,眾位認為寡人作王千年萬年,是否不妥?”。

伊斗壽辯道:“殿下,臣等實為擔憂社稷安慰,對殿下別無他意,請殿下聽取臣等意見。”李昖大怒數次喝令退班。群臣不肯,李昖因此被激怒獨自離去。

當日司憲部受王命,以鄭澈沉溺酒色、獨斷專行為由免除一切官職禁足於家,受司憲部嚴密看管。此時西人黨伊斗壽與成渾為鄭澈不平,感嘆大王變化,成渾心灰意冷意欲離職返鄉再不侍君王,伊斗壽憤慨責備成渾道:“怎能出此不忠之言,惡則應修之,棄之不修與懦夫無異。我等應再求見主上懇請納諫才是。”伊斗壽正將起身,門外傳令凡今日上奏冊立國本者皆不得離動,待罪處置。

大王李昖就定罪鄭澈一事召見李山海及柳成龍,李山海以聯名上奏之人皆屬鄭澈一黨,故應以結黨亂政定罪而非獨斷專行,李昖若有所思,李山海進言道:“殿下曾以死罪嚴令禁止結交朋黨,此次鄭澈犯忌若不按此懲處,則臣恐王權不復,姑念鄭澈於國勞苦功高可留全屍以全君臣之誼。”李昖默然。

李山海告退歸來后,柳成龍早已在備邊司苦等多時,一見李山海便急忙詢問如何處置西人黨一事,李山海如實相告,柳成龍勸道:“領相,得饒人處且饒人,如今西人失勢,你已達到目的,何必對鄭澈趕盡殺絕,將西人全部驅逐?我等所願是為江山社稷萬年永固,是為黎民百姓安居樂業才居於廟堂之上,且西人之中不乏國之棟樑,鄭澈、伊斗壽也並非只為一己私利之人,兩黨相爭已久,該適可而止,我們又怎能再度掀起黨爭,擴大矛盾呢?”

李山海驚異問道:“左相,你忘了鄭澈等西人是怎麼迫害你和我們的東人的么?即便他們治國之才,但已自我蒙蔽,只知迫害你我,獨攬大權,留之於你我何益?於國何益?如今礙事之人盡去,左相也可一展手腳,實現你的治國抱負,東人自此無憂,應該慶賀才是。莫非左相又對西人生起惻隱之心?你是東人,難道要做對東人無益的事情么?”

柳成龍答道:“我不是為了黨爭才一直與您站在一起的,我們的職責是輔佐主上殿下,聯合朝中能臣賢士保護社稷和天下百姓。即便為東人考慮,那更不應該如此對待西人,這樣只會加深彼此的誤解,日後黨爭必定會更加激烈,那才是於國無益,於東人無益。”

李山海輕笑:“吼吼,左相怎麼突然這般義正言辭,就好像我是比那宋翼弼更十惡不赦之人一樣。我知左相不願在這上面多費心力,所以只能由我來代勞了。為方便左相施展政治抱負,使國家能蒸蒸日上,我願為左相鋪路。左相不必再為此憂慮,我可不想與你翻臉,接下來左相該考慮考慮如何將你的治國方略向主上殿下進言,另外請始終銘記在心,你也是東人,你我是同處在一條戰線之人。”

柳成龍正色答道:“我本來就不贊成分什麼東人西人,只是看在領相您平日是為國着想才與您一道,若領相執意再掀黨爭,我必堅決反對!最後奉勸您適可而止,不要再起黨爭。”

李山海對此極為不悅:“難道只有左相你一人是無私為國,我們都是只顧私利之人?我意已決,左相若非要反對,那就是要公然對立。既然左相如此看不起我,又不願作東人,那你我就此分道揚鑣即可,不必多言。請左相自行思量。”李山海言罷,拂袖而去。

宮中深夜,李昖左右為難而向大內官問詢,大內官言道:“老奴以為若以朋黨之罪處置,則鄭澈、伊斗壽、成渾等一眾官員及廣大儒生必將再臨劫難。殿下可能會因此失去人心。”

李昖聽罷便攜大內官連夜微服出宮夜訪鄭澈,君臣對飲就食,鄭澈淚目言及一心為維護國家根本而無觸怒君王之心。李昖言道:“寡人今日來此便是與你交心,寡人受教多年引為心腹大臣及國之棟樑,但寡人不喜光海君,雖是寡人之子,皆言光海與寡人相像,寡人德才庸碌,朝鮮國祚總應由比寡人更為賢明之君傳承才是。”

鄭澈淚目言道:“殿下何出此言,臣設立黨派確是事實,為立光海而勸諫殿下也是事實,曾對殿下失望同樣如實,但如今想來此非殿下之過,殿下寶齡十六被百官強立為王,飽受臣僚嚴厲苛責之苦,當時臣僅一心愿殿下成聖君明主,卻未一次考慮過殿下孤獨沉痛,故臣未不願再讓殿下承受此苦才奏請冊立世子由殿下親自輔導,不再有大臣製造之王,惟此念耳。”

李昖淚眼道:“愛卿是對寡人忠心不二之臣,去者必返,在野之間務必珍重。”鄭澈拜謝。隨後鄭澈流放,伊斗壽、成渾等聯名上奏的西人黨官員盡數罷官及降職。東人黨逐漸掌握朝政,但因李山海及柳成龍決裂,東人黨又分成了南人黨及北人黨,分別以柳成龍、李山海為首。

萬曆二十年春,朝鮮大王李昖正身着冕服主持親耕之禮,從耕農夫牽牛於前,李昖推犁在後,親耕禮中李昖神態輕鬆,心悅暢然,陪禮群臣隨侍恭賀。受禮教影響,君王對主持親耕尤為重視,李昖也因此滿懷期盼豐收之心,李昖言道:“連日以來烏雲密佈,今日終成天地一色,寡人心想,此必為豐收之兆,寡人之心天已感應,寡人必將愈加心繫百姓”。群臣拜呼聖恩浩蕩。

李昖禮畢之後因心情愉悅,為體現愛民之心,當日無論侍從宮眷還是群臣百姓,偶有過失皆不予追究。李昖召重臣同宴,席間李昖說道:“如今民心安定,朝鮮八道子民安居樂業,寡人更祈今年豐收,家家高歌起舞寡人所願也。”

北人兵曹判書洪汝淳賀道:“受萬邦屢豐年,殿下恩德似海,天下平和,萬民之福。”李昖欣喜,與眾臣說起俗語:“各位可知稻田流淌之水音與子女下飯之咽聲乃天地福音,若得豐收,百姓無憂,盛世之治便是如此耳。”

此時南人黨首左議政柳成龍進言道:“殿下,如今天氣轉暖,是否補修海防城池,得固守備才保太平盛世。”李昖無話。北人黨首領議政李山海見狀向柳成龍言道:“左相,春季方至,播種之時,待豐收之前不可輕易徵用民力,否則,民心又將動蕩。”

柳成龍上奏道:“臣不敢濫用民力,請旨在耕種之餘賜賞工錢以循序築城,以防倭賊不測,倭寇侵攻不無可能,加固海防,有備無患,可保萬無一失。”倭寇一事雖已有定論,但在座朝臣對此仍各有見地,一時無決。

李昖笑道:“倭寇之事寡人早已言明,區區島國虛張聲勢不足為慮,即便侵入寡人不懼,狡詐鼠輩,自不量力。寡人必親剿禽獸之國。至於海防築城,在此期間不礙耕種是萬難進行,暫緩民力,待豐收之後百姓必無怨言,左相憂慮太過難免傷身,若有萬一寡人必當自責。”言畢便呼喚飲酒,不再應答柳成龍所問。

近二百年來朝鮮無戰事發生,民不知兵,兵不知戰,缺乏戰爭危機應對意識,朝鮮八道疏忽軍事訓練及防線加固,朝鮮朝堂費盡心機迴避對戰爭的危機源於對自身國力的盲目自信,執着黨爭,醉心權謀,而朝鮮百姓也沉浸在日常的平和之中。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浩劫渾然不覺,守備鬆懈。

之前往明朝向萬曆皇帝賀壽的聖使節傳來明朝已知日本有可能從朝鮮進攻明朝的消息,令朝鮮據實回奏。朝鮮大王李昖立即召集朝會商議,領議政李山海言道:“所幸天朝僅僅聽聞風言風語,並未知曉朝鮮與倭國互派通信使一事,事態尚有轉圜餘地。”而左議政柳成龍認為應趁此時機立即派遣奏請使入明將朝鮮所知倭情盡數陳奏。

李山海不解向柳成龍問道:“明國與倭國斷交已久,皆因倭國乃禽獸之國。此前派遣通信使時便有此顧慮,若因朝鮮派遣通信使一事引起誤會便會令我國陷入困窘。”

北人黨洪汝淳附和李山海道:“領相大人所言甚是,若上國知曉我等與上國斷交之國暗中往來必將降罪責罰,甚至兵罰相向。未免引火燒身,上國若不知曉之事我等也不必說明。”

而後南人戶判李元翼提問若假以時日上國從其他渠道知曉通信使一事該當如何處置?領議政李山海厲聲道:“若非判臣亂黨,必無人主動告知上國詳情,若上國知曉,引雷霆之怒,將有滅國之難!因此必須嚴守消息,爭取瞞天過海才是。”

柳成龍言年年與上國皆有使臣往來,難保機密無失,對此李山海之婿南人李德馨深有同感,李德馨言道:“且倭國國書之中直言有侵略上國之意,若上國知曉此事必將認為朝鮮同謀而隱瞞不報,若如此則朝鮮也將有亡國之危。”

左議政柳成龍認為:“我國事天朝二百年,極其忠勤今聞此不忍聞之語,安可恬然而不為奏。”北人副提學金眸則說道:“陳奏之後果無犯順聲息,非但天朝笑之,也必結怨日本。得不償失。”

爭論過後柳成龍堅持上奏。柳成龍言道:“天朝乃四方中心,貿易往來,使者覲見絡繹不絕,此等事情只需細細查訪不難知曉,臣猜測上國已知通信使一事,故作不知以待朝鮮自白。臣以為若強行隱瞞必將自取其禍,請殿下三思。”

李昖三思之後對派遣奏請使一事予以應准,但關於如何上奏朝堂之上李山海言道:“派遣通信使雖是僅為探查暗訪並無建交之意,但若比對國書則實顯蒼白無力,百口莫辯,萬萬不可盡行俱奏,同樣將自取其禍。”

左承旨柳根認為“臣之意大義所在不可不奏,但從實上奏不無難處之患。宜從輕奏聞。”於是李山海上奏大王李昖派遣奏請使入明面聖,從輕奏聞,且交換國書之事不可言及。朝臣皆表贊同,李昖准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萬曆三大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萬曆三大征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回:名護屋日本大遣將,報倭事朝鮮輕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