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話說天津“三絕”

第四節 話說天津“三絕”

天津的特色小吃有很多,最少也有幾十種。但最有特色且廣受歡迎並聲震國內外的,那還是當屬“天津三絕”了。都是哪“三絕”呢?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絕食品之一,始創於1858年(咸豐6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店主叫高貴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賣包子忙的顧不上與顧客說話,人們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長,喊順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貴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記了。狗不理包子不僅在歷史上為慈禧太后喜愛;今天,也深得大眾百姓和外國友人的青睞。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遊者的遺憾。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狗不理包子獨具特色,口味極佳。我國領導人、各國友人,社會著名人士都曾品嘗過狗不理包子。老一代領導人毛**、***、賀龍、鄧穎超,柬埔寨前****西哈努克親王、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以及一些外國使節對狗不理包子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印象。十八街麻花也是天津的三絕之一。說起十八街麻花來,可就有些麻煩了。因為有兩家企業都說自己是正宗的十八街麻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以至於爭到了法院,方由法庭做出了公論,也定出了輸贏。關於十八街麻花的歷史沿革,有兩種說法。說法一:十八街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兩兄弟。這哥倆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一間麻花店,一為“桂發祥”、一為“桂發成”。由於經營得當,製作的麻花很有特點,受到了百姓的歡迎。一問“在哪買的麻花”,回答說“十八街”。時間長了,“十八街麻花”就成了人們的習慣稱呼了。說法二:清朝末年,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開了一間麻花店,店名“桂發祥”。這劉老八人很聰明,研究出了很多種麻花的做法,尤其在掌握好麻花酥而不艮上有獨到之處,也可以說有一手絕活。至於麻花的稱呼,與上述相同,這裏就不贅言了。不論怎樣說,這十八街的麻花是在天津衛站住了腳,成為了有名的特色小吃。而且還出口到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在外地也開了數家分公司。如果您來天津,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到大沽南路去一趟,那十八街麻花的總店還在十八街附近呢。三絕之一:耳朵眼炸糕。話說天津城的北門外大街上,有一條窄小彎曲的衚衕,衚衕窄到何種地步,您一聽這名字就知道了――耳朵眼衚衕。也就是說這衚衕既狹窄又曲里拐彎的,像人的耳朵眼一樣。在北門外大街一側的耳朵眼衚衕口,有一個炸糕店,因地得名,叫“耳朵眼炸糕店”。說起這“耳朵眼炸糕店”,還真有一番來歷呢。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位叫劉萬春的外地人,為了謀生,就在天津街頭支起爐灶賣上了炸糕。由於他善於琢磨,又精工細作,再加上誠信經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很受津門百姓的歡迎。後來有了積蓄,他就在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開了一間炸糕鋪,店名“增盛成”。隨着他的炸糕越賣越火,喜食這口的人也越來越多,再加之毗鄰耳朵眼衚衕口,人們就將這美味的炸糕稱之為耳朵眼炸糕。而“增盛成”的大號倒沒有人叫了。久而久之,人們只知“耳朵眼”而不曉“增盛成”了。老闆也就順水推舟,乾脆就改招牌叫了“耳朵眼炸糕店”。耳朵眼炸糕是選用上等粘黃米經水磨后發酵,又選上等紅小豆煮爛去皮,加上紅塘汁炒製成餡。據說加工的時候要三口油鍋:先文火炸,而後又放入另一口鍋里大火炸,最後再放入香油鍋里炸一下,這才能出鍋。經過多道程序,加工好的炸糕是色澤金黃、柔軟且酥脆、餡香甜而不膩,看着就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就別提吃了,肯定可口。噢!對了,再輔以放着青絲玫瑰和白糖的小豆粥,那口味就更佳了。解放以後,耳朵眼炸糕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耳朵眼炸糕在國內外是連連獲獎。現在已經衝出亞洲,名震世界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魅力中國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魅力中國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節 話說天津“三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