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小小的逆向思維,挑動所有人的笑神經
在節目中,小S總是不那麼“守規則”,喜歡來點逆向思維。
比如——
嘉賓:那你穿衣服有什麼哲學嗎?
小S:我覺得只要露就好
露着穿衣服真的有哲學嗎?小S真的不懂嗎?錯,她只是說了反語而已,這讓觀眾在一笑同時,記憶更深刻,更受啟發。
再比如——
蔡康永:不知道高達是誰?
小S:(硬掰)跟高更有關嗎?
蔡康永:高更你能講出來也算不錯了呀。
小S:高更!拜託,你也太瞧不起我了吧?
蔡康永:高更你都知道啊?
小S:他不是知名畫家嗎?
蔡康永:不是,是地名,在高雄的後面。
小S不是不認識“高更”是誰,而是不想按常規出牌而已。
逆向思維的運用,其實是巧說的充分體現,不但活躍了現場氣氛,還為小S積累的人氣。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人們說“反過來想”、“反其道而行之”。這裏的“反”其實指的就是反方向、逆向。當大家都朝着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這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首絕命詩。他12歲參加反清鬥爭,16歲不幸被俘。
夏完淳被俘后押至南京受審。提堂時,他驚愕地發現審判自己的竟是明朝叛官洪承疇。
洪承疇原是明朝的一個總督。清軍南下時,崇禎皇帝曾命他率軍抵抗,結果全軍覆沒。崇禎帝及滿朝文武還以為他已戰死了,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祭禮,並大力表彰他,誰知他卻早已當了叛賊,死心塌地地為清王朝賣命了!
洪承疇以為夏完淳不認識他,以長者的口吻對夏完淳說:“小孩子家懂什麼造反,還不是讓那些叛亂之徒硬拉去的?你要是肯歸降大清,我保你做官。”
夏完淳感到既氣憤又好笑,苟且偷生,真是叛賊的邏輯。於是,他裝出不認識洪承疇的樣子,決定嘲弄一下這個叛賊。他回答說:“我年齡是小,可我有自己的志向。你們都知道我們的抗清英雄洪承疇嗎?他奮勇抗清,寧死不屈,很有氣節,我年齡再小也要做他那樣的人!”
聽了夏完淳的話,洪承疇在大堂上真是如坐針氈。這時,有人告訴夏完淳說:“大堂上坐的正是洪大人,你不要再頑抗了!”
夏完淳還是裝出無知的樣子,指着洪承疇的鼻子罵了起來:“胡說!洪老先生早已為國捐軀,天下誰人不曉。你是哪來的賊子,竟敢假冒洪先生,玷污他的名聲?只有你們才是朝廷的叛徒,民族的敗類。你們認賊作父,投降清廷,應人人罪而誅之!”
大堂上的洪承疇被罵得狗血噴頭,但又不便發作。他無地自容,只好用顫抖的聲音喊道:“把他押下去!押下去!”
夏完淳沒有直接罵洪承疇是叛臣,反而有意假裝稱他是忠臣,這種正話反說的的戰術,將“為國捐軀”與“賣身投敵”形成鮮明對照,以高尚反襯卑劣,用刀子般的嘴揭露了叛臣的醜惡靈魂。這種攻擊十分凌厲,比正面直接進擊的效果更勝一籌。
在相聲里,懸念是相聲大師的“包袱”。交談中有意製造懸念,會使人更加關注你的一舉一動。當大家精力集中、全神貫注時,你抖開“包袱”,讓人們發覺這是一場虛驚,大家都會付之一笑,報以掌聲。
在生活與工作中,有時由於場合因素和人際關係等原因,對於對方的評判或反對意見,坦言辯駁並不合適,這時不防採用正話反說的技巧。正話反說是話中有話、綿里藏針的攻心術,即用表面肯定而實際帶有反對、評判意思的話來含蓄地說服對方。
運用正話反說的方法,重要的一點在於處理好一反一正的關係。在交談中,準備對對方進行否定時,卻先來一個肯定,也就是在表達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蘊藏着否定的內容。正說時要一本正經,煞有介事,使對方產生聽下去的興趣。然後,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話的內容,與原先說的正話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產生鮮明的諷刺意味,讓人信以為真,增加談話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正話反說”畢竟是一種諷刺性的表達方式,使用時要特別注意語意的輕重和火候。既不能過分隱晦,令對方不能順利領會話中的“話”,也不能**味太濃,以免傷及對方的自尊,引起反感,反而弄巧成拙。
“來點小小的逆向思維,挑動所有人的‘神經’”總之,小S的逆向思維、正話反說能力讓人難忘。
超級連結——小S語錄:
大家都在這麼說,我偏要那樣說,沒有一點創新意識怎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