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十四

到了清代,強化吏治,禁止官僚置備家庭戲班,雍正、乾隆都下過嚴令。被允許的,只是職業戲班。這一來,崑曲的強勢就消弛了。

由此,崑曲也就發現了自己以前的生命力迷局。原來,當初虎丘山中秋曲會的清唱,職業戲劇的風靡,早已是遠年記憶。後來乘勢湧現的大量崑曲劇本,都局囿在官僚士大夫的狹隘興緻中,與社會民眾隔了一道厚牆。因此,當官僚階層的家庭戲班一禁止,也就在整體上失去了生存的基石。

清朝初期蘇州地區出現的一大批文人創作,更進一步從反面證明了這個殘酷的事實。

這一來,社會民眾所喜愛的“花部”,即眾多聲腔的地方劇種,也就有了足以與崑腔“雅部”抗衡的底氣。儘管,它們還要經歷多方面的鍛鑄和修鍊。

猶如迴光返照,在康熙年間出現了兩部真正堪稱傑作的崑曲劇本:洪昇完成於一六八七年的《長生殿》,孔尚任完成於一六九九年的《桃花扇》。這兩部戲,也屬於士大夫文化範疇,也都由於不明不白的原因受到朝廷的非難。

在這之後,崑曲不再有大的作為,只是悲壯地在聲腔、表演上延續往昔了。

“花部”和“雅部”的互滲和競爭,最後的結果是崑曲的敗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這麼說來,崑曲整整熱鬧了二百三十年。說得更完整點,是三個世紀。這樣一個時間跨度,再加上其間人們的痴迷程度,已使它在世界戲劇史上獨佔鰲頭,無可匹敵。

我看到不少人喜歡用極端化的甜膩詞彙來定義崑曲,並把這種甜膩當作崑曲長壽的原因。這顯然是不對的,就像一個老太太的長壽,並不是由於她曾經有過的美麗。

《長生殿》插圖

《桃花扇》劇照

我歷來反對矯飾文化和歷史。因為真正的文化和歷史,總是佈滿了瘢疤和皺紋。我只承認,長壽的崑曲已成為中華文化發展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由於這個部分那麼獨特,那麼無可替代,它又成了我們讀解中華文化最玄奧成分的一個窗口,一條門徑,一把鑰匙。

既然把它放到這麼一個大架構裏邊了,我們就可以放寬視野,不必就事論事。

為此,我在這篇長文的最後留下一個沉重的難題:延綿三個世紀的崑曲,對整個中國文化而言,究竟是積極大於消極,還是消極大於積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極端之美——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極端之美——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