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明代書法,真正寫好了的是兩人,一是上海人董其昌,二是河南人王鐸。而王鐸,已經活到了清朝。
董其昌明確表示看不起前輩書家文徵明、祝允明。論者據此譏其“自負”,我卻覺得他很有道理,也有資格。他又認為,自己比趙孟更熟悉古人書法,但趙孟反而求熟練,而自己反而求生疏,結果,“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這種說法有點傲慢,卻契合文化哲學。他的字,蕭散古淡、空靈秀美,等級不低,只是有時寫得過於隨意,失了水準。這一點他自己也承認,說自己平日寫字不太認真,如果認真了,會比趙孟好。
我對他的《尺牘》《李白月下獨酌詩卷》都有較高評價,前者匯融古人,後者得見自己。但是,《試墨帖》又把後者的特點往前推了,飛動有餘而墨色單薄,太“上海”了。
與董其昌構成南北對照,王鐸創造了一種虎奔熊躍的奇崛風格,讓萎靡的明代精神一振。
王鐸行書立軸局部
董其昌《杜甫醉歌行詩》局部
王鐸草書臨帖扇面
我曾多次自問,如果生在明代,會結交董其昌還是王鐸?答案歷來固定:王鐸。王鐸的筆墨讓我重溫闊別已久的男子漢精神,即用一種鐵鑄漆澆的筆畫,來宣示人格未潰氣猶存。更喜歡《憶游中條語軸》《臨豹奴帖軸》《杜甫詩卷》的險峻盤紆結構,以一種連綿不絕的精力曲線,把整個古典品貌都超越了,實在是痛快淋漓。
我認為,這是全部中國書法史的最後一道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