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月燈
農曆七月十四,即民間傳統鬼節。
民間有七月流火的說法,意思是到了農曆七月份,大暑之後,天氣開始轉涼,陰氣地起,整個天地都籠罩着一層陰煞涼薄的氣息。
所以,又有一句俚語在民間流傳開來,即“七月留火”。寓意是在農曆七月十四的鬼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保留燈火一盞至數盞不定,用以避邪驅鬼,祈福消災。
此時,天際尚有餘暉,一片晚霞好似火燒雲大片的鋪展在天際,餘暉從天際灑落,穿透這片宛如一幕火的雲彩,將這片雲彩慢慢熏染,鮮亮雲幕中,裹挾着點點並不刺眼的金色光輝,若非今日是民間讓人忌諱莫深的鬼節,這定然是一片讓人咂舌的落日熔金大好景象。
如血殘陽尚未西墜入山,鮮紅雲霞依舊遠岫而掛。此時小街上的人家卻是門戶緊閉,然而緊閉的人家門戶之外,卻是一片燭火通明,孱弱火苗在微薄冷冽的秋風中輕輕搖曳,將滅未滅。
此時這座名為紅燭鎮的小鎮大門虛掩,遠遠望去,一片漠漠街巷燈火不知疲倦的輕晃慢曳,平添了幾縷詭異的氣息。
戍守紅燭鎮的守衛在這一日,都會早早離去,躲回家中,只為大門留一線縫隙,方便鬼神出入。
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且由來已久,相傳在很久以前,每年鬼節這一天,大門都是緊閉,不過每年鬼節之後,紅燭鎮便會有人無端暴斃,暴斃原因不一而足,但皆是死相凄慘,目不能瞑。
後來不知從哪裏來了一個遮顏老術士,道出其中蹊蹺,才有了這種“開門迎鬼神”的舉動。
自從紅燭鎮的大門留下一線縫隙后,這個小鎮就再無無端慘死之人,所以人們對鬼節留門一事深以為信。
小鎮外,有一片荒墳,是一座不知年代的衣冠冢,由於年代久遠,即便是鎮裏的一些個老人也說不齣子丑寅卯來,只知道這座衣冠冢是一片荒涼的墳地。只是每年鬼節之後,會有許多深黃色冥錢隨風飄入鎮裏,紛紛揚揚如被秋風拽曳掉的枯黃樹葉,十分瘮人。而後會有一個粗衣爛布的少年在鎮中到處收集這些如孤魂野鬼飄蕩的冥錢,至於為何收集這種不祥錢,外人不會多嘴去問,不想招惹邪穢。在這座小鎮中生活的人們,都相信一句古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同樣也認為,腳下寸許藏亂鬼。所以人們才對那個粗衣爛布的少年視而不見。
雖然少年這一舉動有些怪異,不過在鎮裏,卻很討喜。
家家門戶緊閉的暮色里,紅燭鎮中,依舊有一家門店尚未關門歇業,只是在門前擺放了很多燈火燭蠟,民俗上寓意是“留火”,用以避邪驅鬼。
這是一家以售賣燈盞燭蠟為營生的小店鋪,店鋪的主人是一個蒼顏白髮人衰境的老掌柜,同時,店內還有一個粗布爛衣的少年夥計。
店鋪門戶依舊敞開,少年拖着疲憊的身子從擱放着各種燈盞的店鋪內走出,看了一眼門前搖曳的燈盞燭火,這些燈盞擺放的極為講究,秩序井然,而後少年目光遠望,似乎是在等待着老掌柜歸來。每年鬼節晚夕,這個一年到頭都不怎麼出門的老掌柜都會離開店鋪,后夜半才緩緩歸來。有一次粗布爛衣少年問過老掌柜,老掌柜只是言簡意賅的說了一句,祭拜家人。後來的日子裏,少年也就再未刨根問底,畢竟在這個人人都會心生敬畏的節日裏,少不得祭拜已故家人這一項鄭重的事。只是按照風俗,祭拜家人應該放在中午,午間陽氣旺盛,鬼物邪穢都是近陰避陽,所以各家各戶會點燃一盞“指路陰燈”,牽引自家先祖前來受供納奉,有了這盞“指路陰燈”,先祖便能摸門覓徑的來到家族內受供納奉,而且還能避免各路孤魂野鬼前來“搶食”。
不過這個古怪的老掌柜卻是與常人反道行之。午間供祖,晚間避鬼,老人似乎並不是這麼做的。
而且在少年的印象當中,這麼多年間,老人也並沒有供奉先祖這一項事宜,只是在暮色中出門。
少年收回遠望的目光,心情沉重,無精打採的回到店鋪內。
這個時候,別人家早已關閉門戶,點燃燈盞,然後留火到天亮。
可是這個身世凄慘的少年,卻還要為老掌柜守着店鋪,再說了,自己的厭勝錢還尚未購買,自己如何祭拜已故父母?
在祭拜驅鬼一事上,講究頗多,除了以“指路陰燈”在陽間照出一條遮陽路外,厭勝錢也是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
所謂驅鬼,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驅趕之意,而是餵養。只要將到來的各路無墳無冢的孤魂野鬼餵養飽餐,這群孤魂野鬼吃飽喝足過後,也就欣然離去,不會再作禍生端。
這就要提到一種名為“喂鬼錢”的厭勝錢幣,這類錢幣並不用以交易流通,僅僅只是在祭祀供奉上使用,其功能比較單一,但這類錢幣在祭祀供奉上卻佔據着舉足輕重的位置,因為孤魂野鬼最喜歡進食這種帶有“陰冥”氣息的錢幣,一旦見到了這種錢幣,就如清饕老客巧遇了久覓不得的美食一般,真正意義上的餓鬼撲食,所以這種錢幣成為了餵養各路孤魂野鬼的最佳“食物”。
但是祭祀已故家人,一般不用這種供餵給孤魂野鬼的“喂鬼錢”,而是另外一種厭勝錢。即“供祀錢”。
這類錢幣,亦是厭勝錢的一種類屬,比之於“喂鬼錢”,“供祀錢”上蘊含的陰冥氣息更加充沛盎然,其上的圖文案飾相較於“喂鬼錢”更加精美細緻很多,鏤刻在錢幣正反面的字體,亦是端莊美觀,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供祀錢”上的靈氣要遠遠高於做工簡陋的“喂鬼錢”。
粗布爛衣少年坐在店鋪櫃枱前,滿心惆悵,因為今日是七月十四的原因,鋪子裏異常的忙碌,從早晨便有客人絡繹不絕的前來購置燈盞或購買燭蠟,直至午後十分,客人才漸歇。
老掌柜對於店內生意,雖然一向都是漠不關心,可是在錢財方面卻是極為嚴苛。店內就少年這麼一個夥計,忙碌了將近一天,本以為能夠早些歸家,然後到街頭的一間名為“請錢鋪子”的店裏購買一枚“供祀錢”,早早拜祭早亡父母,跟父母說些心裏話,然後再馬不停蹄的趕回來照看店鋪,能讓老人晚夕也能去祭拜自己的家人,可哪裏知道,這個平時雷打不動、只在夜幕降臨時分才會走出鋪子祭拜家人的習慣,今年卻是破天荒的改了,老人午後時分便從鋪子內離開,直到現在也沒有回來。
少年心頭焦慮,目光時不時的順着木門向外瞥去,心裏盼望着老掌柜能夠早些回來,可千萬別再嚮往年一樣,過了子時午夜才返回店鋪內。
家裏沒人點燈留火到天亮,沒人“餵養”各路小鬼,子時一過,自己可是會遭大秧的,一想到街角那個說書先生平日裏講的那些鬼怪害人的故事奇談,少年就不由得心裏直打哆嗦。
再說了,一年就這麼一次能供養自己已故父母的機會,少年自然不想失去,拋去不孝不敬不談,少年是真想和自己的父母說會兒貼心話了。
少年在紅燭鎮雖然討喜,可真心朋友並不多,父母早逝,家境破落,很小就要出門討生活的他,並不能像別的孩童那樣相戲玩耍,從而也就沒有多少人與他有過太深的交往。
老掌柜對他更是苛責求全,整天板着一張臉,就跟少年偷偷藏了他一文錢似的,說話語氣總是陰陽怪氣的,這個老人似乎並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鄰裏間,從無往來數絡。
此時暮色降臨,天際餘暉不再,成片的火山雲霞也已漸漸消散,整個紅燭鎮之外,像是有一塊灰濛濛的布匹輕輕鋪遮而下。
鎮中巷陌里,燈火愈發通明,明火搖曳,在這片漆黑的夜空下,有些亮眼,又有些瘮人。
紅燭鎮大門前,有一位蒼顏老人身形在夜色中聳動,這襲身形幾乎與夜色融為一體,若是不仔細看,只能看到一片晃動的純粹黑色,形似鬼魅。
老人來到大門前,駐立片刻,從寬大的袖筒中取出一炷燃燒過半的紅香,而後輕輕掐滅,將這炷紅香收斂入袖后,才推開留下一線縫隙的大門,跨步而入。
老人走進大門后,轉身將這扇厚實的大紅木門輕輕關上,合實。
寂寥的大街上,老人閑庭信步,看着周遭密佈的燈盞,面色無動於衷。
通明燈火的映照下,老人一身黑色衣衫,並不華貴,市井平常粗衣而已,只不過在老人黑衣上,腰間卻有一段極為醒目的白色綾綢,繞着老人的腰間延伸一周,而後被老人打結在腰間。
老人走過街角巷陌,在搖曳的燈火四周,皆是有一片虛幻的黑影晃動,黑影如同潮水一般,在老人到來的一瞬間,紛紛退避,如大潮跌落。
老人就這麼走在街巷中,如潮黑影就這麼一退再退。
老人的這身裝扮,看似與尋常人家祭祖無異,但是在老人心中卻是極有講究。
黑白分明,是為陰陽。
老人一路穿街過巷,步履始終輕快,很快來到了一家門戶大開的店鋪前。
老人站在鋪子門前,沒有立即抬腳進入鋪子內,而是輕輕解去腰間白綾,收入袖筒內,這才抬腳進入鋪子。
老人進入鋪子后,見到粗布爛衣少年坐在櫃枱上,面色上依舊不苟言笑,嗓音沙啞的說道:“燈兒,你回家去吧。”
少年見到老人回來,心頭如釋重負,燦然一笑,“好嘞!”
少年從鋪子櫃枱前起身,跟老人告別一聲,便轉身離去。
老人看了一眼外面,眉頭微皺,然後拿出一枚厭勝錢,叫住快要走出木門的少年。
“這是一枚厭勝錢,我知道你還沒有購買祭拜錢幣,剛好我這裏還有一枚,你拿去吧。”
少年滿臉喜悅的轉身,接過老人手中的厭勝錢,恭敬謝畢,便跑離鋪子。
少年飛奔在街上,身後傳來一陣蒼老沙啞的聲響,“明天別忘了把那些冥錢拾回來,家中灶里沒柴了。”
少年應答一聲,“好嘞。”
一個名叫李燈的少年,手中緊緊攥着一枚古舊厭勝錢幣,沿街飛奔,其身前身後,皆有不可視見的黑影浮動,而後如一瀉流洪般傾散而去。
少年飛奔,萬鬼退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