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叔本華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開創了唯意志主義哲學及生命哲學流派。他的哲學探討的是世界和人類的本質、本源問題,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現象或表象,意志與表象的關係是建立在人懷世界的關係的基礎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現,意志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總是追求這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開創了一個時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覺”、“痛苦”、“死亡”有廣泛的價值,叔本華的哲學實際上開創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學的先河。
叔本華生平
亞瑟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出生於波蘭旦澤。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母親是一位通俗小說家,但在當時頗有名氣。他從小就厭惡商業生涯,憧憬文人學者平靜高雅的生活。由於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時常藉著旅行來減少相互間的摩擦。就這樣,叔本華從小就時常隨着父母出遊。據說他的父親脾氣暴躁,而他的母親外國語也說得很流利,聰明美麗。叔本華自己曾說過:“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我的智慧則遺傳自母親。”這大概正是他自己給“怪癖”和“天才”做的解釋。
1796年,叔本華隨父母旅行,途經法國,其父為了兒子能徹底學會法文,便把他託付給一位商業上的朋友,自己則攜妻返回到漢堡。叔本華在此處生活、學習了差不多兩年。據他自己稱,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歡樂時光。之後,他回到了漢堡的父母身邊,並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進入到一所商業學校讀書,以便將來能繼承父業。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親去世后。叔本華才在其母親的應允下,脫離開囚役般的從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
1809年他進入格丁根大學攻讀醫學,後來改學哲學。1811年叔本華在柏林學習哲學。在那裏他對費希特和施萊艾爾馬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14年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為奇迹般的,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但厭惡後來以費希特、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辯哲學。
1819年,叔本華髮表重要哲學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部作品是他在理智的孤獨中完成的代表作品,該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學的影響,被認為是將東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發表后無人問津。叔本華這麼說他的這本書: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但憑這部作品他獲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在這裏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選擇與自己認為是沽名釣譽的詭辯家的黑格爾同一時間授課。但黑格爾當時正處於聲名的頂峰,叔本華自然沒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兩三個人,最後一個也不剩了,他只能凄涼地離開柏林大學。
1833年他在大學受挫后,移居法蘭克福,並在那兒渡過了最後寂寞的27年。
1837年,他指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間的重大差異。之後他出版了多種著述。
1841年出版了《論意志的自由》和《論道德的基礎》兩篇論文的合集,由於這兩篇是丹麥科學院的有獎徵文,於是他鄭重地說明,第一篇論文獲科學院褒獎,第二篇未獲科學院褒獎。在之後的書中他一再對丹麥科學院冷嘲熱諷,在他成名后,丹麥科學院也成了一時間的笑柄。但這本書也幾乎無人問津。
1844年,在他的堅持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出版。第一版此時早已絕版,且未能引起評論家和學術界絲毫興趣,結果第二版的購買者也寥寥無幾。
1851年,直到人們在讀到他的最後一部著作《附錄和補遺》時,才恍然大悟,認為叔本華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叔本華在世時,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30多年。終於,他像個英雄般,名噪全歐、譽滿天下。
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在第三版序言中寫道: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卻不能早於72歲。總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叔本華在最後的十年終於得到了聲望,但仍然過着孤獨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條叫“世界靈魂”的捲毛狗,有人說這個名字是用來諷刺黑格爾的,也有人說不是。
1860年叔本華因肺炎惡化去世,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不管怎麼說,叔本華最後還是一個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叔本華擺脫了傳統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觀主義重新解釋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觀念世界裏根本沒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惡與上帝的存在調和,那是另一個大安慰;叔本華的文體是19世紀德國人的典型文體,他不是一個創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適當地運用流行的習慣語,並證明在德國可以用一種非專家的、普通讀者所能了解的方式來討論形而上學的問題。他替許多人明白地表示出一種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一向是隱而不現的,是一知半解的。
叔本華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前後興起的唯意志論哲學流派的先驅和主要代表,他的理論不僅奠定了唯意志論的基石,同時對馬赫主義、實用主義、生命哲學甚至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都有一定的影響,無疑也是西方近代哲學史研究的主要方面。
叔本華著作
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有:
《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
本文是叔本華在大學時期寫的,可以把它分為二個部分,即:充足理由律,四重根。充足理由律可以被概括地表達為: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說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
在叔本華看來,充足理由律的兩種基本性質被混淆了,一是將它用於判斷,即判斷為真的理由。其次是將它用於對象的變化,即事物變化的原因,這兩者實質上是不同的。事實上,叔本華認為充足理由律有四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即一切表象都可以從四個層次上進行解釋,從而將這四種意義比喻為“四重根”。
這四種不同表現形式分別是:因果律、邏輯推論、數學證明、行為動機。它們並不作為證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這四者中表現其自身。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
叔本華的這本書的主旨是作為表象但最終作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將兩者並列的。在本書中,叔本華試圖解決康德哲學遺留下的難題。所以整部書都是為了闡述這一思想,他始終堅信自己已經解決了世界之謎。
叔本華認為,世界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體是認識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認識的,是世界的支柱,我們每個個人正是這樣一個主體。而客體則是我們通過先驗的時空範疇去認識的事物,比如我們的身體。主體和客體共同構成作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他認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於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論意志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1841)
人類的思維至多只能表現出世界的外部現象,表現為一個接一個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質上說明這些事物。在世界上,只有人與眾不同,因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萬物的基礎,它單一、玄奧、超越時空,無原因、無目的,不可改變。更為淺顯地說,意志便是人對於事物具有情感之後,在情感的驅動下做出的行為選擇。正是這種無原因、無目的使得意志的自由尤為可貴。當意志屈從於某種表象世界的因素而無以伸張之時,便是人性的淪失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