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阿德勒

14.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現代著名精神分析學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和弗洛伊德、榮格一起被人們稱作深蘊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早年受弗洛伊德的影響,並很快成為弗氏心理分析學會的重要人物,後來因不贊同弗洛伊德的性理論導致雙方的決裂。離開弗洛伊德后,阿德勒由此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生平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於1870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在兄弟六個中排行第二。然而,殷實的家庭環境並沒有給阿德勒帶來快樂的童年。相反,他經受了很大的苦難。

阿德勒從小身患先天性殘疾,身體羸弱、行動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窒息。在5歲時,更是得了一場幾乎致命的重病,並從此對死亡留下了陰影。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這也使得幼年的阿德勒決心日後當一名醫生。初入學校的阿德勒仍歷經着苦難的磨礪。由於成績很差,尤其是數學,以致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所幸,後來在父親不斷的支持和鼓勵下,阿德勒的學習逐漸好起來,甚至成為班上數學最好的學生。

1895年,阿德勒進入維也納大學,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如願地成為了一名醫生。

1902年,阿德勒被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感動,並受邀參加弗氏所主持的研討會,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起初,弗洛伊德對阿德勒備加讚譽,也非常信任,但後來兩人在“戀母情結”學說上產生了分歧。

1911年,阿德勒率領他的幾個追隨者退出了弗洛伊德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另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鑒於“精神分析”一詞已為弗洛伊德所用,不久他又把組織名字改為“個體心理學學會”。從此,阿德勒便致力於發展和完善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

1912年,阿德勒發表論文《神經質性格》,推出自己的學說和主要概念,奠定了個體心理學派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擔任奧國軍隊軍醫,戰後對兒童輔導產生興趣。1919年他建立了“學校心理衛生中心”,是維也納學校制度中第一所輔導診療中心,專門從事問題兒童及其家人、學校教師的諮詢工作。

1924年,阿德勒在維也納召開第一屆個體心理學大會,自此以後幾乎每年一次。此時,阿德勒已聲名遠播。

1926年,阿德勒應邀訪美,將個體心理學介紹到美國;

1927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932年,出任紐約長島醫學院教授,期間出版的《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一書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流傳世界各地;1935年,阿德勒決定定居美國,並成為職業精神科醫生。

1937年,阿德勒在赴蘇格蘭亞伯丁做演講時,不幸因過勞病逝,享年67歲。

阿德勒是建立心理治療體系的第一人,他推廣了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和概念,如焦慮、衝突、潛意識、自我、超我。他所提出的問題,為後人開拓了探索的道路,不愧為人格理論的先驅。

阿德勒著作

阿德勒部分主要著作:

《神經症的特性》(1912)

阿德勒在1912年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神經症的特性》。在這部著作里,阿德勒所主張的個體行為在社會中的效用被詳細闡述,尤其在個體無意識指導性支配自卑感與優越感而形成的心理問題方面,從而對社會規範道德提出控訴。如果不能及時糾正這樣的不利因素,個體將會發展成為自卑、自私的極度個人主義,並表現出對權力、財富的巨大需求。

《理解人類本性》(1918)

本書的宗旨在於向普通公眾介紹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同時也對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作了示範,這些示範處理了人們日常行為中的諸多關係,既包括人們和世界的關係,也包括人們和其同伴的關係,還包括人們和個體生活組織的關係。阿德勒寫此書的目的是為照亮人類在更好地理解人性上前進的道路。

《自卑與超越》(1932)

本書是阿德勒站在個體心理學觀點的角度上,對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來進行闡明的一本通俗性讀物,雖說是通俗讀性物,但它包含着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在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學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學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
上一章下一章

14.阿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