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三章 第五節 普遍錯誤
第三章非愛行為
第五節普遍錯誤
很多行為,父母們都習以為常了,知道是錯誤的,卻沒有去認真改正,或者根本不知道這種情況是錯誤的。
1.重物質滿足而輕精神需求
物質上獲得滿足是最低層次的需求,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跟父母進行感情交流。
2.重視學習成績忽略其他能力培養
過度重視分數容易引發許多心理問題——不自信、挫敗感、嫉妒心強、厭學等,還造成許多孩子高分低能、缺乏競爭力、道德缺失等問題。
3.孩子進步不予表揚,怕會驕傲
以前的父母沒有科學的教育理論依據,大都吝於表揚孩子,造成許多孩子自信心不高,因為沒有正反饋,而慢慢失去進步的動力。當今的父母已經意識到讚美和鼓勵的作用,但是有時又流於表面,只是說“真棒”,這樣空泛的讚揚也是要避免的。如何科學地讚美孩子,會在後面章節詳細介紹。
4.專制獨裁,絕對權威
父母們不能因為孩子是自己所生就充當孩子的上帝,擁有無上權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長期處於壓抑狀態的孩子在人格發展和能力發展方面會有嚴重障礙。專制的家庭中孩子變得懦弱、自卑、喪失主見、或者會變得冷漠、叛逆。
父母要放平心態,應該和孩子平等相處。要尊重孩子,營造民主的家庭環境,給孩子表述觀點和看法的機會。家庭相關事物決策,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徵求孩子的意見,與孩子相關的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小滿不想穿衣服的時候,我們就讓她自己挑選,這時她一般都會自願地穿上自己選的衣服。
5.父母太勤快,急於幫助孩子
父母包辦孩子一切,孩子會變得懶惰、自理能力差。在孩子努力嘗試掌握生活技能時,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孩子為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感到煩惱哭鬧時,父母要告訴孩子,做不好因為他還小,力氣不夠大,手不夠靈活,慢慢練習就好,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做,做得不好也不能指責。
孩子是成長的主角,父母和其它人只是提供幫助。父母為了圖省事代勞,就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6.急於“教”孩子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長,而不是向孩子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父母要避免顯示自己比孩子做得好。
父母常常通過無心的語氣和行為,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沒用,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每次“失敗”只是經驗和技巧還不夠,與孩子的個人價值無關。要給孩子機會發現自己的長處、體現自身的價值。
7.隨意打斷孩子
幼兒通過感覺來認識世界,父母在招呼孩子前一定要先觀察一下,孩子是不是在專註地感覺某事物,如果是這樣的話,建議能夠耐心等待。
父母總是因為各種原因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即使是玩耍,也不能輕易打斷,專心做一件事關係到孩子專註力的培養,對將來專心學習和以後做任何事情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們家開飯後,如果小滿在玩,我們就告知她一下,等她自己結束手頭的“工作”就會自己跑過來吃飯了。
8.不聽孩子傾訴
當孩子有話要說時,父母一定要耐心而專註,即使是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語無倫次的話語,父母也要認真傾聽和回應,這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和鼓勵。
如果孩子說話時,父母隨便敷衍,捧着手機“嗯嗯啊啊”心不在焉地回應,等父母以後想跟孩子交流時,就不要怪孩子敷衍自己了。
9.不信任孩子
擔心孩子學壞,時時處處盯着孩子,耳提面命。孩子感覺自己不被信任,自尊心會受挫,青春期也更容易逆反。
10.替孩子“謙虛”
當別人誇獎自己孩子的時候,無論對方是虛情假意還是真心實意,父母們一方面心中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卻要“謙虛”幾句,這不是一個好習慣,因為孩子不知道虛偽客套,會把父母的話當真。
有一次,別人隨口誇小滿個子高,我下意識就謙虛地說:“醫生還說不達標呢。”真是無比強大的慣性啊!
因此父母們一定要提高認識,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照顧旁邊孩子想法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