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親和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第七章 親和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中華民族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可見,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人是萬萬不能不講禮貌的。朋友之間平時走動,你今天送我一隻鴨梨,明天我就應該給你一個蘋果,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不講禮貌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了。一個新生來到北京大學報到,由於要到什麼地方填表,隨身的行李沒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這時,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獨行的老人,於是,招呼都不打,“幫我看着行李”,老人就這麼看着這個行李,直到這個小夥子回來,沒想到他輕鬆地拎起了行李,連個“謝”字都沒說,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在開學典禮上,他又看到了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學子們,主持人介紹說,這就是我國文化泰斗季羨林先生。這樣的事據說還有清華版本。這一次簡直都有點近乎粗暴了,一個大學生騎着車在校園裏橫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輕人當場就一句:“你長眼睛了嗎?”一句話把老人罵懵了。教了一輩子書的他說什麼也不敢相信清華的學生竟然粗魯到這種程度,且不講道理到這種程度。當然,類似的故事由於流傳得過於頻繁,具體細節走樣兒也是難免的,而且,這個無“禮”的事情並不是北大清華的專利,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是想說明,連中國高校的兩個璀璨的明珠都難棄糟粕,更何況其他地方呢?如果說在象牙塔某種無“禮”可以被寬容的話,走上工作崗位。再習慣地做令人討厭的事兒,恐怕就沒有那麼好運了。殊不知,禮貌是一種柔韌的智慧,這種平和和內斂表達着對別人的尊重,不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給自己擴寬了很大的迴旋空間。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叢林中必須遵守的法則。“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禮貌的人是舉步維艱的,如果是一個孩子,我們說他沒有教養;如果是一個成年人,我們可能會說一句不太雅觀的話,“臭狗屎臭着他!”成就越高的人越讓人感到平易近人,招呼必先鞠躬。說話輕聲和氣。我曾經在遼寧大學的校園裏遇到著名經濟學家宋則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土,回國之後,一直從事凱恩斯經濟理論研究,一生著述頗豐,其學術成果享譽國內外。如今已經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繞着校園的廣場散步,當時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問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蹣跚的腳步,做了一個將近90度的鞠躬禮,我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遠,才回過神兒來,有醍醐灌頂之感,“不學禮,何以立?”孔夫子的話開始在我的耳邊迴繞。但是,在這裏需要提及的是,人每天講的“禮”都應該有質量,不誠懇的虛偽做作只能讓人感到無聊,比如說整天假客套、恭維都是令人乏味的。我特別不能容忍的是,某些人見面必握手、而握手必三度風濕,這樣的禮節還不如沒有的好,因為透給別人一個最基本的聲音:我們只是在客套而已。於是,對方也回應你客套,這樣,無形中競做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這其實很不禮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通向成功的捷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通向成功的捷徑.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 親和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