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的小學
→從“復原”了的巴比倫古城回來,大家一路無話,而我則一直想着“楔形文字”。從城牆上見到的現代贗品,聯想到四五千年前當地古人的真正刻寫。感謝考古學家們在破譯“楔形文字”上所做的努力,使我們知道在這種泥板刻寫中還有真正的詩句。
建造巴別塔。巴別塔的傳說為巴比倫的歷史添加了一份浪漫色彩。據說古代的巴比倫人企圖建立一座能以通天的高塔,但在最後一刻被上帝毀掉了。
更為浪漫的巴比倫建築當屬“空中花園”。這個未能留存下來的建築曾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據說是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討娶自波斯的愛妃的歡心而興建的。
這些詩句表明,這片土地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經以災禍和離亂為主題。例如,無名詩人們經常在尋找自己的女神:
啊,我們的女神,
你何時能回到這荒涼的故土?
女神也有回答:
他追逐我,
我像只小鳥逃離神殿;
他追逐我,
我像只小鳥逃離城市。
唉,我的故鄉,
已經離我太遠太遠!
這是四五千年前從這裏發出的柔弱聲音。
順着這番古老的詩情,我們決定,今天一定要找一所小學看看。
很快如願以償,因為這裏的當局很願意用這種方式向外界控訴對他們的轟炸、包圍和禁運。
孩子總是讓人心動。
我們走進巴格達一家據稱是最好的小學的教室,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齊呼:“打倒美國!反對禁運!不準傷害我們!薩達姆總統萬歲!”呼喊完畢,兩手抱胸而坐,與我們小時候在教室里兩手放到背後的坐姿不一樣。孩子們多數臉色不好,很拘謹地睜着深深的大眼睛看着我們,毫無笑容。
薩達姆治下的伊拉克,從課本到課堂都充滿其標準像。
巴格達小學教室人滿為患。
我們要前排一個男孩子拿出課本來看看,男孩子拿出來的課本用塑料紙包着,但裏邊有很多破頁。老師在一旁解釋說,課本的破頁不是這個孩子造成的,由於禁運,沒有紙張,課本只能一個年級用完了交給下一個年級用,不知轉了多少孩子的手,你看破成這個樣子還都那麼珍惜,用塑料紙包着。
這種細節讓我們十分心酸,立即想起在約旦時聽一位老人說,見到伊拉克孩子最好送一點小文具。我們倒真是買了一些,趕快到車上取出,每人發點鉛筆、橡皮、卷筆刀之類。小小的東西塞在一雙雙軟綿綿的小手上,真後悔帶得太少。
到操場一看,一個班級在上體育課,女孩子跳繩,男孩子踢球。我走到男孩子那邊撿起球往地下一拍,竟然完全沒有彈力,原來是一個裂了縫的硬塑料球。老師說,這樣的破塑料球全校還剩下三個,踢不了多久。
我們知道,這是最好的學校,其他學校會是什麼情景,不得而知,而在伊拉克,失學兒童的比例恐怕不是一個小數字。問過這裏的官員,回答是沒有失學兒童,只有少數中途退學。這話顯然不真實,只要大白天向任何一個街口望一眼就知道。
我們離開小學的時候,就在門口見到兩個男孩推着很大的平板車經過。我們連忙把他們攔住,趕過去一問,是兄弟倆,哥哥13歲,大大方方地停下來回答問題,弟弟則去把兩輛平板車拉在路邊。
這個哥哥頭髮微卷,臉色黝黑,眼神靦腆而又成熟,一看就知道已經承受了很重的生活擔子。問他為什麼不讀書,他平靜地說,父親死於戰爭,家裏還有母親和妹妹。這個簡練的回答使我們都沉默了。
我從口袋裏摸出兩支圓珠筆,塞在兄弟倆的手上,想說句什麼,終於沒有開口。是的,孩子,你們可能都不識字,用不着圓珠筆,但你們知道不知道,你們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在你們拉車空閑時,哪怕像祖先刻寫楔形文字一般畫幾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