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應關先生之邀一同治水

56 應關先生之邀一同治水

俗話說:冬來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黃風刮過了整個冬天,正月十五也沒見到雪花打着燈籠,從二月二開始,村民每逢特殊日子,如三月三、四月初八等,都跑去給關二爺敬香磕頭。玉米很明顯不能種了,土壤嚴重板結,大土坷垃能絆死人;冬小麥還沒到熟的日子,就早早蔫死了,連種子本都收不回來,只留了一把筷子長的燒火柴。

藥鋪里早已沒了病人,大家都在想辦法抗旱呢。地里存的兩大坑水早就用完了,寶兒和聞天用驢車從涇河裏往回拉水,澆大門口的菜地,約三分大的地里一多半洋芋,其它為甜菜紅薯之類既能當飯吃,又不太費水的救命菜。沒牲口的村民只能從官井裏挑水澆地,村子裏總共兩口井,且都分佈在山腳下,一口緊靠東側杜家溝,一口在西側陽窪山附近,為村民供水幾百年了。

張先生從廟裏出來,望着大槐樹想心事:早年在太原,他給人施粥放飯,救了一批人,但也惹了一些人,給自己家人帶來了滅頂之災;他現在明白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自己雖然有點小積蓄,本可以接濟村民,但是此刻也必須裝窮;別人吃不飽,自家也餓三分;村民穿破衣,自家也摞補丁。總之,從此以後不得罪人,也不挑頭幫人,就裝慫裝可憐!

一輛馬車軲轆軲轆駛近,張先生轉身觀看,車上跳下一個人,瘦削身材青布長衫,是關先生!他上前一把抓住關先生胳膊:“好久不見,我的關先生!”關先生也高興的抓住他說:“終於又見到恩人了!”張先生把他和趕車的夥計招呼到家裏坐,村裡人閑了也過來看熱鬧。

關先生當年到省城會考,結果中的第十名舉人,由於之後朝廷取消了科舉制度,所以他就成了渭州最後一位舉人。他先被派遣到四川直隸州做官,現在到渭州知府手下作一小官。此次前來,一是感謝張先生救命之恩;二是邀張先生隨自己一同治水。知府善大人委派關先生抗旱,他知道張先生有名望,三教九流都有認識的人,而這修渠牽涉到各方的利益,最佳的策略就是:由張先生調和關係,順便舉薦能人幹將,一同完成這關係蒼生的百年大計!

村民們以前見過關先生,聽他講完這些事讚嘆不已:這秋試是全省能人之中選能人,他是咱們渭州唯一的,也是最後一位舉人!能來探望並關心眾多百姓的朝廷官員,也就僅此一個!劉陽說:“自左公主持修建涇河渠以後,每逢乾旱川地都能灌溉保證收成,但左公去世后不久,各級衙門都忙於收稅,疏於管理有關民生事務,各村各鄉亂截亂挖,導致水渠破敗不堪,涇河雖有水卻流不下來。今天知府既然有意抗旱修渠,我們都願意追隨關大人,為了能有旱澇保收的日子而拚命!”他不愧當了多年地保,對當官的有一套說辭,大家齊聲附和,又催張先生答應下來。

這是有利於渭州百姓的好事,而且不用自己挑頭,張先生自然連連點頭答應:“多謝關大人的信賴,我張某一定不負所望,盡心儘力輔助大人修渠!”關先生和藹的對大家說:“各位還是不要叫我大人的好,這樣顯得生分,我還是習慣以前那樣的稱呼。”劉陽說:“既然大人都說了,咱們以後還是繼續稱呼關先生吧!”

張先生隨關先生從崆峒后峽開始勘查,左公修的水渠有的地方被沖毀,有的地方被築了一道壩,還有的地段被開墾成了田地,更有甚者被衙門和私人圈成院子的一部分。關先生派人到處張貼知府令,組織各村百姓搶修。張先生則拜訪侵佔渠道的人員,幾乎每個衙門和宅院都有人請他看過病,或者知道張先生的名聲;再者他好歹是秀才,憑自己淵博的知識,大講聖人的教誨,很多人都被他折服了,答應立即騰出所佔渠道。

村子裏呈現出一副戰天鬥地的姿態,除過吃奶的和手腳不靈活的,其他人都早出晚歸,自發的加入到修渠大軍之中。張先生有時候連着好幾天沒有回家,他經常和關先生待在一起,商量有關事情並提出寶貴意見。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經渭州涇州流入陝西,水質清澈河面寬闊,河邊常有擺渡船停泊。由於地高河地,左公曾從德國購進開渠機器,僱用德國技師,計劃從崆峒山腳下開始修渠,後來發現石頭過多,機器不適合用,於是用人工硬生生的開了一條渠,命名為湟渠,它從府城西開始,繞道城北東流至涇州,沿途灌溉了涇河南側許多的川地。

此次修渠,張先生建議關先生在涇河北岸也修一條渠,而南岸由於土地寬廣,他建議在湟渠的基礎上再開幾條支渠,把小溪小澇壩連接起來,使它們連成網狀,這樣做到處處有水,人們就不會為了水源私鬥。關先生對這方案大加讚賞,經善知府批准,立即着手開建。整個工期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涇河南疏通為內、中、外三條渠,又引城南浚谷水,以及城北暖泉水橫連之;涇河北則修渠一條,渭州府四通八達的水渠網就貫通了,知府分別給命名:南乾渠、北乾渠。

從那以後,涇河和遍佈渭州府大大小小的湖泊,成了漁民聚散地,舟槳漁網伴着漁歌唱晚。至此形成了家家有水池,戶戶有水井,巷巷通小溪,村村有水渠,地地有水流灌田的景象。遊走在府城可以看到:西湖駕着小船的漁家女在蘆葦盪撒網,東湖有捕水蛇的漁夫在下套,還有農民在涇河抓水鴨捕水雁,有的剛從涇河撈出鱉往飯館拚命趕,渺茫和水天一色的景象恍如是昨日夢。經過繼任官員的努力,涇河川區到處都修建了各種橋,於是橋橋下有流水潺潺;到處有溝,進溝總是流水淙淙;到處有泉,泉泉都是咕咕冒水;到處有溪水,溪水總是嘩嘩然有聲;石山還有瀑布水鳥,水與鳥齊飛。

湟渠的水流進村裡,人們歡喜雀躍,有水澆地誰還願要山地!待荒地被水漫溉過不久,他們紛紛墾荒補種莊稼,畢竟吃飯是人的第一需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悠悠大槐樹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悠悠大槐樹
上一章下一章

56 應關先生之邀一同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