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明代書法,與文脈俱衰。但因距今較近,遺迹易存,故事頗多,反而產生更高知名度。大凡當時的官員、仕人、酒徒、狂者、畫師,再不濟也有一手筆墨,在今天常被稱為“一代書家”。尤其近年在文物拍賣熱潮中,這種顛倒歷史輕重的現象越來越多。那些原來只敢用於對晉唐經典的至高評語,也被大量濫用於後世平庸墨跡,識者不可不察,否則就不能被稱為“知書達理”了。
大概從十五世紀末期開始吧,蘇州地區開始產生一些文化動靜。幾個被稱為“吳中才子”的人如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擅長書法,被比他們稍晚的同籍學人王世貞稱之為“天下書法歸吾吳”。當時其他地區的文墨可能都比較寥落,但他的口氣卻讓人很不舒服。因為這幾個人的筆墨程度,實在扛不起“天下書法”這幾個大字。說了這幾個大字,人們就有權利搬出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他們來了,這幾個才子該往哪裏躲?
這幾個才子中,多年前我曾關注過文徵明。他在八十多歲的高齡還能寫出清俊遒媚的行書,讓人佩服一位蘇州老人的驚人健康。那時,與他同齡的唐寅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了。文徵明的缺點與其他幾位才子相近,那就是雖嫻熟而少氣格。他們如果書寫自己的詩文,讓人一讀就覺得流暢有餘而文采疲弱,那就反過來會把書寫的筆墨再看低幾度。當然,文徵明的行書比之於唐寅還是高出不少。論草書,幾個吳中才子中最好的是祝允明,代表作有《前後赤壁賦》、《滕王閣序並詩卷》。當然,比黃庭堅的草書還差很多,更不必說與張旭、懷素他們比了。
文徵明行書五律詩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