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禮”走遍天下

11.有“禮”走遍天下

中華民族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但現在不講禮貌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一個年輕人在下雨天趕到一家公司面試,進門前,他儘力將雨傘上的水弄乾,又在門口的腳墊上仔細地擦了擦腳底的泥水,進門后他把雨傘輕輕倚在門口的牆上,然後向面試官鞠躬問好。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問答后,年輕人起身告辭,並為自己在雨天來訪所帶來的麻煩表示道歉。這次招聘一共對七十多人進行了面試,他們的條件都很不錯,有的有大企業工作經驗、有的有學校的推薦信,但最後錄取的卻是那位條件並不出眾,在雨天面試的年輕人。助手不解地問主管:“那個年輕人既缺少經驗,又沒有學校的推薦信,為什麼偏偏錄取他呢?”主管笑了,“誰說他沒有推薦信,他的禮貌就是最好的推薦信!”

年輕人有禮的舉止,使他在七十多個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受到了考官的青睞,可見禮貌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人際交往中,促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圓滿的最好方法就是“禮”。它代表尊敬、尊重、親切、體諒等意義,同時也表現出個人修養。

某高校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新生來學校報到,由於要到什麼地方填表,隨身的行李沒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這時,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獨行的老人,於是,招呼也不打,“幫我看着行李”。老人就這麼看着行李直到這個小夥子回來。沒想到他輕鬆地拎起行李就走,連個“謝”字都沒對老人說。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在開學典禮上,他又看到了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學子們,主持人介紹說,這就是我校的校長先生。

這樣的事據說還有另一個版本。這一次簡直都有點近乎粗暴了,一個大學生騎着車在某名牌大學的校園裏閑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輕人當場來一句:會不會走路啊你!一句話把老人罵懵了,教了一輩子的書他說什麼也不敢相信大學裏的學生竟然粗魯到這種程度,且不講道理到這種程度。當然,類似的故事由於流傳得過於頻繁,具體細節走樣也是難免的,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是想說明,連中國的高等學府都難棄糟粕,更何況其他地方呢?如果說在象牙塔某種無“禮”可以被寬容的話,走上工作崗位,再習慣地做令人討厭的事,恐怕就沒有那麼好運了。殊不知,禮貌是一種柔韌的智慧,這種平和和內斂表達着對別人的尊重,不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給自己擴寬了很大迴旋空間,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叢林中必須遵守的規則,“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禮貌的人是舉步維艱的。

生活中,有些人甚至認為,禮貌只是社交上的一種手段,並沒有其他價值。如果以這種態度來評斷禮節,豈不是使人際關係變成“錢貨兩結”的交易關係,和做生意又有什麼兩樣?難道“禮”真的只是人際關係中的虛假行為嗎?

心理學指出,“自尊是維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見,每個人要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都希望能處處受人尊重,這樣才能進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尊重、體諒等“禮”節,絕不是規章條文,也不是虛假問候,而是發自內心最基本也最真誠的行為。

沒有人生下來就懂禮,家庭、學校、社會,逐漸教導我們成為一個具有彬彬風度的人,讓我們能與別人和諧相處,受到別人的喜歡。但是,一個人每做一件事,如果都有一套刻板的禮儀在縛手縛腳豈不煩瑣極了?

也不盡然,因為,有許多禮儀事實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習慣成自然,我們早已感覺不到它的約束。另外,關於人情往來、社交活動……等較特殊的禮節,只要我們基於尊重、體諒別人的心情,也都是不難做到的。

所以,禮,絕不能只講求形式,要保持彬彬有禮的態度,一定要從對別人的關心出發,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貫徹關心朋友、關愛朋友的精神,在社交場合中,自然也就能以平實有禮的態度與人交往和溝通。

學習禮節雖不是一件難事,但要做到時時保持彬彬有禮的態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禮節並不只是簡單的鞠躬敬禮,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個人的修養道德。有人說:“要學習禮節,最好是從公共場合待人接物做起。”這話非常恰當,只要平常多留心人們交往時的各種行為,就不難學習到許多待人接物的做法。

常言說“禮多人不怪”,如果你能適當地做到“多禮”,則必然因“人不怪”而大受歡迎。彬彬有禮的形象,不但能讓你獲得人們的尊敬,還能賜給你最佳的人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開啟思維的另一扇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開啟思維的另一扇門.
上一章下一章

11.有“禮”走遍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