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聖誕禮物為何都印着中國製造

2.聖誕禮物為何都印着中國製造

導語:

為何經濟發達的美國,其製造業卻競爭不過中國,“美國製造”為什麼不如“中國製造”呢?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經濟學上的比較優勢。“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夠在美國大行其道,就是因為中國製造業相對美國的比較優勢。

據《數字商業時代》雜誌報道了這麼一則故事:

美國人DaleShotwell在一年聖誕節驚奇地發現自己所購買的40件聖誕禮物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甚至連聖誕賀卡都印着“madeinChina”。

無獨有偶,《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一書的作者――SaraBongiorni女士發現,自己在2004年購買的聖誕節禮物中,有25件都標有“madeinChina”,非中國製造的僅有14件。於是她嘗試之後的一年不去購買“中國製造”,這一年Bonginrni女士過得非常痛苦,在購物時與家人不斷爭吵,於是在書的末尾,她告訴讀者,沒有中國產品仍可以生活,但是家庭支出會增加,生活會變得艱辛。

最近幾年,大多數美國人都像Bongiorni女士一樣,已經習慣並接受了“madeinChina”,無論是在超市還是在大型的購物中心,幾乎很難找到真正的“美國製造”。

美國人已經不再像歐洲人一樣有那麼強的“傲慢與偏見”,他們不再覺得“中國製造”是便宜卻質量差的代名詞,除了那些對生活特別講究的高層人士外,人們很少去關注產品標籤上印着的是“madeinChina”還是“madeinAmerica”。人們安心地購買着印有“中國製造”的美國品牌,因為這些商品仍舊是美國的設計,僅僅是在中國進行生產。這樣的購買習慣並不是為了貪圖便宜的價格,而是“madeinChina”已經佔據了大部分的貨櫃,要想找到真正的“美國造”,恐怕還要費上一番周折。

2008年末,美國即將迎來一年內最大的購物季――聖誕節,儘管籠罩在金融海嘯的陰影下,美國人仍舊早早地開始奔波於各大商場、百貨公司,購置聖誕節禮物。他們發現,自己所去的購物中心裏,大多數的貨品仍舊是“madeinChina”。

於是,有些具有民族精神的美國人開始倡議“BuyAmerican”,以此振興本國的製造業,增加本國的就業機會,來緩解美國經濟衰退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他們認為每一個民眾都可以通過購買美國產品來幫助自己的國家度過這次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時也呼籲美國品牌將自己的工廠搬回到本土,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於是,各媒體開始回顧並宣傳“中國製造”的劣質歷史,讓更多的人去購買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在明尼蘇達州,地方**更是發出倡議,讓大家在此次的聖誕購物季中積極購買本地產品,來支持當地的經濟發展。他們最近發佈的報告《明尼蘇達州製造:在困難的經濟時期推進明尼蘇達經濟》中指出:如果每人都將1/4的聖誕節支出用來購買明尼蘇達州本地製造的產品,那麼當地經濟就可以得到超過20億美元的收入,同時也極有可能提高本地的就業率。

但是,美國消費者追蹤公司的董事長BrittBeemer並不樂觀,他表示,儘管在今年的調查中,63%的人表示會購買本地產品,但是,去年表示同樣意願的61%的居民中,僅有1/3的人真正按照計劃購買了本地製造的產品。一方面,這些本地產品缺少廣告宣傳,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購買“”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不僅需要更高的消費支出,同時也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去尋找真正的“美國製造”。

DaleShotwell在今年為他的孫子們購買聖誕節禮物時發現,他所購買的40件禮物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另外還有兩件是來自韓國,兩件是新加坡產品,甚至連聖誕賀卡都印着“madeinChina”。

他逛了主要的零售商店和幾乎所有的大型商場,都很難找到真正的“美國製造”。Shotwell在今天的經歷與Bongiorni女士4年前極為相像,儘管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美國社會諸如“buyAmerican”和“buylocal”的倡議越來越多,但人們仍舊在聖誕禮物中發現越來越多的“madeinChina”。

看到上述報道,讀者不僅會想:為什麼經濟發達的美國,其製造業卻競爭不過中國,“美國製造”為什麼不如“中國製造”多呢?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經濟學上的比較優勢。所謂“比較優勢”就是指加入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夠在美國大行其道,就是因為中國製造業相對美國的比較優勢。

以生產服裝為例,生產需要投入資源,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人力資源也可以用來生產其他商品的。但是由於不同地區資源的特殊性,生產是不能兼顧的,者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所謂生產的替換。為了生產服裝,美國就不得不少生產其他產品,比如說電腦。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機會成本。服裝的機會成本用電腦來表示的話,就是用生產一定數量服裝的勞動力所能生產的電腦的數量。

假設美國為過聖誕節生產3000萬套服裝。如果將生產這些服裝的勞動力用來生產電腦,則可生產20萬台。於是,這3000萬套服裝的機會成本就是20萬台電腦。這3000萬套服裝可以在中國生產,這樣的話,用電腦來衡量這些服裝的機會成本要比在美國的要低的多。因為中國工人生產電腦的效率要比美國低些。這也就是說,在相同數量的勞動力之下,中國生產的電腦的數量會比美國少一些,比如說,只生產了18萬台。

機會成本上的差異就提供了一個互利性的可能。美國把生產3000萬套服裝的勞動力用於生產電腦,而中國將生產電腦的勞動力用來生產聖誕服裝。這樣,世界上生產的服裝數量沒有變化,但是電腦數量卻增加了2萬台。這種生產上的重組將擴大整個世界經濟的規模。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在生產服裝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美國在生產電腦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如果兩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則兩國間的貿易能使兩國都受益。

說到比較優勢,不能不提和它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絕對優勢。假如,美國生產服裝的效率是中國的兩倍,那麼美國在生產服裝上就有絕對優勢。美國生產電腦的效率是中國的五倍,那麼美國在生產飛機上也有絕對優勢。那麼為什麼又說中國在生產服裝上有比較優勢,而美國在生產電腦上具有比較優勢呢?因為儘管美國在服裝生產上對中國有絕對優勢,但在電腦生產上的絕對優勢更大。因而中美貿易中會是中國向美國出口服裝,而美國向中國出口電腦。兩國的貿易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

正是各國對資源的佔有、分配和利用等情況的差別,造成了比較優勢的產生。而比較優勢的差別直接導致了生產物品的專業化(即所謂“社會分工”)和貿易的產生。這種專業化的結果是,當每個人都能夠專門地從事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時,生產就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從而整個社會可創造物質財富總量與其整體經濟福利便會有所增加。專業化所帶來的總產量增量,就是貿易的好處。那麼,貿易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經濟學中的金點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經濟學中的金點子.
上一章下一章

2.聖誕禮物為何都印着中國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