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不見的手”
導語:
經常會有這樣的生活細節:當所在的小區的菜市場上土豆從2元/斤上漲到2.5元/斤時,人們會發現整個菜市場的土豆都是2.50元/斤。這就是市場機制的奇妙作用:彷彿一聲令下一樣,什麼都改變了。
土豆的價格為什麼能一下子就統一起來?人們為什麼能以合理的方式完成複雜的社會分工?經濟學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解釋複雜的經濟規律是如何運行的。為什麼某些人做這些事,某些人做那些事?信息是如何在人群中交流的?決策又是如何做出的?這些問題涉及經濟的辦調機制。不同的經濟社會有不同的協調機制,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體制。
“看不見的手”這個經濟學術語是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干預經濟活動。
關於調節經濟的機制,其中一種協調機制是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
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所擁有的,並且由**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這種經濟體制的優點是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複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但這種經濟體制也會帶來很多弊病:首先,不能合理地調節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現象。其次,計劃容易脫離實際,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費等等缺陷。
另一種協調機制是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基礎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分配受消費者主權的約束,生產什麼取決於消費者的需求(市場需求),生產多少取決於消費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經濟決策是分散的,作為決策主體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在經濟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經濟強制關係;信息是按照買者和賣者之間的橫向渠道傳遞的。經濟動力來自於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分散的決策主體在謀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開競爭,決策的協調主要是在事後通過市場來進行。整個資源配置過程是以市場機製為基礎的。
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發生影響,消費者用貨幣作為“選票”,決定着產量和質量。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變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資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勞務。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利潤,工人獲得由競爭的勞動力供給決定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供給自動地創造需求,儲蓄與投資保持平衡。通過自由競爭,整個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在處理國際經濟關係時,遵循自由放任原則。**不對外貿進行管制,只需保證保證市場機制正常運轉,就可以獲得產品充裕、生產者與消費者皆大歡喜的效果。
按照亞當斯密的理論: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運行。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市場的運行具有它本身的特性,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將市場的運行規律歸結為“看不見的手”。他認為,當個體自私地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他就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着去實現公眾的最佳福利。而且在所有可以出現的結果中,這個結果是最好的。
亞當斯密在其經典著作《國富論》中寫道:“因此,當每一個人企圖儘可能地使用他的資本去支持本國工業,從而引導那種工業使它的產品可能有最大的價值時,每一個人必然要為使社會的每年收入儘可能大而勞動。的確,他一般既無心要去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對之正在促進多少。他寧願支持本國工業而不支持外國工業,只是想要確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導這種工業去使其產品能具有最大的價值,他這樣做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這樣做只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着,去促進一個並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