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人多交稅
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楊二嫂早就明確指出,愈有錢就愈是一毛不拔,愈是一毛不拔就愈是有錢。不愧為豆腐店老闆,看問題一針見血,楊二嫂的忿忿高論,到今天還具有現實意義。
2002年初,美國老牌財經雜誌《福布斯》在中國掀起了一股“首富”熱,它把中國大陸的超級富人按資產多少排座次,一口氣排了50強,一時之間,各種評述、專訪席捲媒體,富人們又來了一次集體亮相。
不過,與當年的老牌首富,如今身在獄中的牟其中不同的是,現在的首富們大多低調,不太願意接受採訪,有的更是明確拒絕,人怕出名豬怕壯,還是不宣傳的好。
事過半年,當“中國(內地)私營企業納稅50強”新鮮出爐時,當初拒絕宣傳者就顯出了英明性。有好事的記者將這個由稅務權威部門推出的“50強”與《福布斯》的“中國大陸富豪前50名”進行一下對比,竟發現,同時在兩個榜上有名的,只有區區4人。
結論就變得對富人不利了。財富“50強”,照理也應該是納稅“50強”,即使有出入,反差也不至於這麼大。兩個榜的巨大反差說明了什麼呢?緊接着關於富人納稅的問題就成了街談巷議,這當然是富人們不願看到的。
富人逃稅,早已是個眾所周知的問題。據統計,2000年全國私營企業納稅百強,一年納稅總額為27億元。但實際納稅5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僅151家。一些大型、巨型私營企業,實力雄厚,廣為人知,但納稅卻並未進入百強。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在分析了有關數據后得出結論,我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群中,排第一位的是工薪階層;排第二位的是在中國的外國人;第三位的才是私營企業主、個體戶等。並且他還得出個驚人的結論,當前我國每個農民的稅負要高於城裏人。城市每人平均年稅費約為37元,而農村每人約為90元。
相對於城裏人來說,農民是窮人,但農民的稅負比城裏人高;相對於老闆來說,工薪族顯然所得更少,但繳納的所得稅卻更多。真應了楊二嫂的話,愈有錢就愈是一毛不拔,大概這是本能。
從根本上說,人都是自私的,絕大多數人繳稅都是一種被迫行為。鋼鐵大王卡耐基死前將大量遺產捐獻了慈善機構,但他主要是出於“巨大的遺產對繼承人不是幸福而是萌發奢侈和懶惰”的考慮,最終還是為自已的後人着想,而不是出於拯救窮人的高尚目的。
小孩子你給他一顆糖他歡天喜地,但讓他把自己的糖拿給別人,就算是勉強給了,心裏也一百個不樂意。往自己口袋裏裝錢,誰都高興,往外拿錢,就很難主動積極了。
可惜,不交出來是不行的。
一個完整的社會是由富人和窮人共同構成,如果富人始終吃肉,窮人始終喝湯,甚至連湯都喝不上,這個社會肯定要出問題。一旦出問題,誰的損失更大?穿皮鞋的總是怕穿草鞋的,動亂一旦發生,就算皮鞋不被搶去,蹭你一皮鞋的泥巴,也夠你難過一陣。所以利益分配,總要有相對的公平才行。富人既已在競爭中勝出,成為優勢的一方,佔有了大量財富,從維護社會穩定出發,從保護自身利益出發,富人也必須多拿些錢出來。蝕財免災,這是最形象的說法。
何況,繳稅並不僅僅是為了平衡利益分配,維持社會秩序,它也是富人對社會的應有回報。
富人的錢也是從窮人身上賺來的。窮人不僅是勞動力,也是大市場,窮人是一筆寶貴的資源。離開了窮人的支持,富人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算個人的能力再出眾,也只不過是沙漠中的一顆寶石,還不如一杯白水有用。窮人是資源,從保護和培育資源的角度,富人也該多拿些錢出來。
稅收說到底是為整個社會服務的,富人多繳些稅,也沒有什麼不公平。錢賺得多,佔用的資源多,得到社會的服務也多。想想一個山區的農民,一輩子能看幾場電影?打幾次電話?麻煩幾次警察?坐幾回汽車、火車、飛機、輪船?更別說互聯網和寬帶了。越富的人,就可以生活在越好的環境中,整個社會就為他搭建更高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務,他的事業就更容易發展,更快的進入良性循環。
有錢的人更有錢!
國家的各個公共服務機構,公安部門、經濟部門、能源部門,包括所有公共設施,圖書館、體育場、電影院,甚至公廁……,為富人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數量都遠遠大於窮人。既然如此,富人比窮人多繳納點稅,也是社會公正的體現,理所當然。
一個完整的社會是由富人和窮人共同構成,如果富人始終吃肉,窮人始終喝湯,甚至連湯都喝不上,這個社會肯定要出問題。一旦出問題,誰的損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