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寵辱若驚[1],貴大患若身[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3],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4]?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5]。【註釋】[1]寵辱:榮寵和侮辱。
[2]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3]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4]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麼大患可言呢?
[5]此句意為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譯文】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
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
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解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之所以有驚恐之感,是因為有榮辱觀念。
之所以有榮辱觀念,是因為以自身為貴。以自身為貴,就是以大患為貴。
以自身為貴,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貪爭之念。有貪爭之念,必有大患。
“患”的字意是
“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嗎!為了身外之物而不擇手段,禍患能不產生嗎!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什麼是
“寵辱若驚”呢?在有些人看來,人得寵則榮,榮則名利雙收;受辱則賤,賤則無名利可圖。
這種觀念都是社會意識形態造成的。在老子看來,因得寵而驚喜的人,是喜名利、貴自身的人,這種視寵為上的人,正是卑下之人——
“寵為下”。因得寵而驚喜,因失寵而驚恐,完全是名利之心在作怪。重名利的人,目光在外;淡泊名利的人,目光在內。
目光在外的人,近名利而遠人民;目光在內的人,近人民而遠名利。遠人民的人必有禍患,近人民的人必然獲得人民的愛戴。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吾: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以魂為主宰。
我:真我、朴,是自我修鍊的成果。《道德經》中的
“吾”和
“我”,不是同一概念,當區別對待。什麼是
“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因為有自我觀念,以自身利益為重。
但如果我到達忘卻自我的境界,超越了功利、榮辱、得失,乃至生死,我哪裏還有禍患呢?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如果人民把治理天下的權力託付給我,那麼,我一定以貴己之心貴天下人民。
——人以權為貴,貴天下人的人,必然讓權力屬於人民;如果人民把謀求福利的希望寄託於我,那麼,我一定以愛己之心愛天下人民。
——人以福利為愛,愛天下人的人,必然讓福利屬於人民。本章是老子的政治論。
論證了榮辱、貴賤、上下、得失的辨證關係,說明貴吾、愛吾的人有驚恐之災,喪身之禍;貴民、愛民的人得天下之貴、天下之愛。
這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貴民、愛民思想。治國之道也是治身之道,二者同一道理。
【證解故事】生活中就是有這麼一些人,整個兒被籠罩在患得患失的陰影之中,心裏被得失紛擾寢食難安、終日憂心忡忡。
在一個很大的寺院裏面住着一個遊方化緣的和尚。這個廟的香火很盛,經常有人來上供一些好東西。
這個和尚就把這些東西賣掉,慢慢地積攢起一大堆錢。自從有了這些錢以後,和尚整天疑神疑鬼,無論白天黑夜,他都把這些錢抱在自己的懷裏,不敢有一時鬆懈,生怕丟失或被別人偷走了。
每天每夜,他都感到心神不寧,痛苦不堪。為什麼世間常人會存在這種普遍的弱點呢,就是因為過於置身於利益的困擾中。
古人說,
“得不喜,失不憂。”這話說起來不難,做起來卻並非容易。從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
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立射、跪射、騎射樣樣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幾乎從來沒有失過手。
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夏王也從左右的嘴裏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
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來,帶他到御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着說:“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后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面色變得凝重起來。
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后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
后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
“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后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后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道:“這個神箭手后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跟他定下了賞罰規則,他就大失水準了呢?”手下解釋說:“后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看來一個人只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啊!”面對得失成敗,不同人有不同的態度,但患得患失卻是不少人的通病。
面對得失,斤斤計較,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吃着碗裏,看着鍋里的,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一個和尚肩上挑着一根扁擔信步而走,肩擔上懸挂着一個盛滿綠豆湯的壺子。
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壺子掉落到地上摔得粉碎,這位和尚仍若無若其事地繼續往前走。
這時,有一個人急忙跑過來激動地說:“你不知道壺子已經破了嗎?”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我聽到它掉落了。”
“那麼你怎麼不轉身,看看該怎麼辦?”
“它已經破碎了,湯也流光了,你說我還能怎麼辦?”在得失之間,一定要有寓言中和尚那樣的心態——得則得之,失則是之。
任何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何必讓自己飽受心驚的煎熬呢?古人有詩云:世事如庭前花,花開也有花落,又如天邊雲,雲舒也有雲卷,何必患得患失,終日縈掛於懷呢?
觀世間萬事,既得之,則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復失。
這是一種自然的、曠達、超然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