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磨坊

血肉磨坊

血肉磨坊

大上海,在抗戰當時乃至今日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極易受到海、陸、空立體式的打擊。

鑒於京津地區的衝突已愈演愈烈,就在北平淪陷的1937年7月28日,日本政府下令對揚子江沿岸以及上海附近的日本居民進行撤僑,至8月9日撤僑完畢。也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陸戰隊西部派遣隊隊長大山勇夫海軍中尉和一等兵齋藤與藏衝擊了上海虹橋機場的中國守軍。

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根據中日雙方達成的停戰協定,中國不能在上海駐紮正規部隊。不過不要緊,讓正規軍換上一身保安服不就行了嗎?倒霉的大山和齋藤遇到的正是這麼一群“假保安”,結果當場被擊斃,這就是所謂的“虹橋事件”。中方對外的說法是,雙方衝突,日軍先開槍,導致一名叫時景哲的中國“保安”身亡,其餘中國“保安”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才打死了兩個日本人。後來才知道,這是淞滬警備司令部參謀長童元亮和上海市市長俞鴻鈞商量出來的高招。他們從囚牢裏拉出來一個死刑犯人,換上了“保安”服裝,然後槍斃在虹橋機場的大門口,這個可能就叫時景哲的囚犯也算是“死有所值”。

南京國民政府負責京滬地區防務的軍事長官,就是大家熟悉的張治中,其官方身份是“中央軍官學校野營辦事處”主任,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辦事處以及主任到底是幹什麼的。其實張治中的任務就是制訂京滬地區的作戰計劃以及構築這一地區的防禦工事。京滬地區的幾條主要防線吳福線(吳江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乍嘉線(乍浦經嘉興到蘇州)、海嘉線(海鹽經嘉興到吳江)都由這個辦事處組織興建。據說這一系列工事,後來起了個名字叫“東方的興登堡防線”。當時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還沒有最後完工,要不肯定就會叫“東方的馬奇諾防線”了。一旦長三角地區發生戰事,張治中這個辦事處弄塊木板寫幾個字掛出去,就是前線作戰指揮部。盧溝橋事變之後不久,張治中立即搖身一變,成為京滬警備司令部司令官。

前文已經提到,蔣百里之前早已提出將日軍的進攻方向由“北到南”轉換為“東到西”的作戰方略,這一觀點與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馮·法肯豪森不謀而合。贊成和支持這一觀點的還有軍界要人白崇禧、陳誠、劉斐等,也包括前線指揮官張治中。張治中認為,以前中國對日作戰採取的第一種方式是“你打我,我不打你”,比如張學良在東北。第二種是“你打我,我再打你”,如一·二八淞滬抗戰和長城抗戰。這次張治中建議採用的是第三種方法,那就是知道了你肯定要打我,我先出手打你。既然在上海開戰已經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那還不如率先出擊爭得主動。

一大群軍事家一致要求在上海地區主動出擊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在華北大平原上投入主力,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大規模陣地戰,勢必被日軍迅速各個擊破。一旦華北日軍利用京漢、津浦鐵路從北到南長驅直入,將中國軍隊主力逼退至沿海地區,則敗局已定,日軍三到四個月結束戰事的目標就很可能實現。

二、主動出擊殲滅上海以及在長江內河裏的日本艦艇並開闢華東戰場,將有效地分散日軍的進攻力量,遲滯日軍的南下進攻。

三、就當時的世界局勢而言,中日兩國在華北的磕磕碰碰,不過是局部地區的小打小鬧。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一旦戰事爆發,勢必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西方列強在上海的利益也肯定會受到損害,西方列強將不會甘心日本獨霸上海而積極進行干預。

四、從軍事上講,利用上海的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與日軍進行巷戰,然後逐步將其引入長江沿岸湖泊河流密佈的水網地帶,就會極大削弱日軍的機械化優勢,隨即就可以將其拖入漫長的持久戰。相對於華北而言,京滬杭一帶交通便利,利於中國軍隊的補給,只要能頂住一段時間,中國就可能會得到國際上的援助,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五、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河流流向是由西向東,由東向西作戰對於進攻一方不利。中國原定的大後方在西南,就是邊打邊撤也是背對着後方作戰,似乎有居高臨下的心理優勢,這種態勢對防守一方較為有利。

六、從歷史和心理因素上講,中國歷史上元朝自北向南滅宋,清朝自北向南亡明,必須讓日軍避開這一條傳統的進攻路線。

有利就肯定有弊。長三角區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一旦淪為主戰區,經濟損失勢必巨大。更重要的是,上海易攻難守,一旦上海陷落,同樣無險可守的南京幾乎沒有保全的可能,帶來的政治壓力和國際影響更大。

8月11日,中日雙方就“虹橋事件”開始交涉。出乎日軍意料的是,一貫軟弱可欺的中國人這次卻一反常態。得到南京授意的上海市市長俞鴻鈞態度極其強硬,對於日方提出“拆除軍事工事、撤走保安隊”的無理要求,俞鴻鈞表示:這裏是中國的領土,在自己家裏,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天熱,你一邊涼快去吧。

由於“虹橋事件”中被打死的是日本海軍陸戰隊的人,加上駐守上海的基本都是日本海軍的部隊,此前一直表現不太積極的日本海軍開始顯現出難得的熱情。8月9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已經做好了出征的準備,11日,其先遣分隊19艘軍艦已經到達吳淞口。到12日,在淞滬地區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總計達到了9000人,海軍艦艇31艘。

在8月14日晚上召開的日本內閣會議上,一向出言謹慎的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一反常態,正式提出了派遣陸軍參加上海作戰的請求,並公開聲稱,“事態不擴大主義已經消滅了,打到南京去,海軍將做應該做的一切”。米內的號召當即得到“擴大派”陸軍大臣杉山元的極力贊同。

1937年8月11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了一次最高國防會議,研究和決定對日作戰的國策和戰略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汪精衛,正、副參謀長何應欽、白崇禧外,還有各大戰區的負責人及軍委會委員。唯一不是大腕的就是會議記錄員、汪精衛的機要秘書黃浚。會議正式決定在上海地區對日本實行“以快制快”和“制勝機先”的策略,趁日軍主力集中於華北之時,率先殲滅其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同時封鎖江陰要塞,一方面阻止日本軍艦由上海沿江而上進攻首都南京;另一方面截獲當時正在長江中下游南京、九江、武漢、宜昌等各口岸的日本軍艦與商船,收先聲奪人之效。會議還命令張治中所部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立即連夜進抵上海。

蔣介石的命令還未下達到有關部隊,在漢口、九江、南京等長江各口岸的日本軍艦和商船卻紛紛拔錨,以最快速度沿江順流而下,向長江口逃跑,迅速衝過了江陰要塞。蔣介石得知此消息,震怒之餘,立即採取補救措施,在8月13日晚命令駐揚州的空軍第五大隊追擊日本向黃浦江方向逃跑的艦船,但為時已晚。除俘獲日本商船“岳陽號”和“大貞號”外,其他日本艦船均順利逃走。

原來,作為會議記錄員的汪精衛機要秘書黃浚是日本精心安排的間諜,他將國民黨軍的行動計劃及時通報給了日本人。此舉使得日本船隻基本安全逃脫,中國將率先在上海發起進攻的計劃也被敵方獲悉。順便多說兩句,黃浚這個7歲就能作詩的“神童”,曾經當過梁啟超的秘書,可謂才華橫溢,但有才無德。黃浚不但自己當漢奸,還利用職權把兒子安排在外交部一起為日本人效命。1937年12月,黃浚及其子黃晟以賣國罪被判處死刑公開槍決——大快人心!

8月12日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的上海市市民驚訝地發現,滿街都是久違多年的荷槍實彈的中國軍人。同日,海軍部部長陳紹寬率領8艘艦艇和20艘商船全部鑿沉於江陰水面,封鎖長江水道。已經改名為第九集團軍的張治中所部5萬餘人的作戰部隊在當日完全到達預定進攻位置。

8月13日上午,國民黨軍第八十八師與日本海軍陸戰隊第三大隊在閘北及虹口公園北的八字橋發生了小規模的交戰,這是兩軍正規部隊之間第一次發生戰鬥,“八一三淞滬會戰”正式爆發,中日戰爭也從盧溝橋事變后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8月14日,張治中所部第九集團軍對上海市區之敵發動全面進攻,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及海面艦艇,炸傷日海軍旗艦“出雲”號重巡洋艦。下午4時,中國軍隊在炮火掩護下猛攻虹口及公大紗廠。由於兵力不足,日軍在第九集團軍的強攻下節節敗退,被迫於16日退守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等堅固據點。人數上居於劣勢的日軍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國軍隊付出了較大傷亡,仍然無法實現重大突破。

針對上海出現的危機局面,8月15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下達了經天皇批准的“臨參命第73號”,即派遣軍隊“佔領上海及其北方地區要線”。根據命令派往上海的兩個師團及現有在上海的武裝力量統一組建為上海派遣軍,並召回已經退役的“中國通”、攻堅戰專家松井石根大將擔任司令官。

這個松井石根就是戰後以南京大屠殺直接責任者被判處絞刑的7名甲級戰犯之一。身材矮小的松井石根作為“皇道派”的骨幹,在“二二六事件”之後被打入預備役。接到出任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的任命,已經59歲的松井知道,這將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報效天皇”的機會。躊躇滿志的松井當即賦漢詩一首以為明志:“汗了戎衣四十年,興國如夢大江流。君恩未酬人將老,執戟又來四百州。”殊不知,正是這個機會最後要了他的老命。

松井覺得兩個師團的兵力太少,他向陸軍大臣杉山元和海軍大臣米內光政請求再撥給上海派遣軍三個師團,因為“他早就對上海和南京附近的地形作過調查,已經想好了在一旦佔領上海后就進攻南京”。從東京出發時,松井又在車站對前來送行的首相近衛文麿和杉山元等人宣稱:“此番無論如何也要打到南京去!”

松井石根也曾經同情和支持過中國革命,和中國同盟會的元老陳其美是老朋友,當年21歲的蔣介石就是由其大哥陳其美介紹與松井認識。在日本留學時,蔣介石就住在松井石根家裏,當時名字叫蔣志清,後來蔣介石到日本高田聯隊實習,也是松井做的擔保。就在一年前,1936年2月,松井還曾以私人身份對中國華南、華中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期間不但見到了蔣介石,還會見了黨國大腕胡漢民、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張群等人,可見其在中國的影響之大。一年之後,在那片他曾經待過13年的土地上,松井石根將率領大日本帝國皇軍與蔣介石展開殊死搏殺。

8月23日拂曉,松井石根率領第三師團、第十一師團兩個師團的援軍在海空軍火力的掩護下於獅子林、川沙口、張華浜等地登陸。蔣介石聞訊急令陳誠為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九十八師、第十一師、第五十一師、第六十一師、第六十七師、第十四師等部隊火速分赴各處抗擊敵人。登陸后的日軍不顧一切地攻擊前進。9月9日,日軍沿淞滬公路和月浦、羅店之線向中國軍隊發動強大攻勢,雙方展開殊死搏殺,戰略要地羅店和寶山先後落入日軍之手。9月11日,第十五集團軍右翼陣地被日軍突破,部隊減員嚴重,遂漸次退至羅店以南施相公廟、瀏河之線構築陣地固守。第九集團軍亦轉移到北站、江灣、廟行、薀藻浜右岸之線構築陣地,與日軍暫時形成對峙。

此時,中國軍隊在上海戰場上已經形成了兩個作戰集團:張治中率領第九集團軍繼續負責上海市內作戰,陳誠所部第十五集團軍則全力抗擊日軍增援。

上海派遣軍自登陸以來在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下進展緩慢,人員也出現大量傷亡,僅9月的傷亡數字就達12334人。松井石根無奈向東京發出緊急求援電報,聲稱他面對的部隊都是中國最精銳的陸軍,如果要想取得上海戰事的勝利,必須至少再投入5個師團的兵力。松井特彆強調,這是一舉聚殲中國主力部隊的天賜良機。

為了打破上海的僵局,9月11日,參謀本部再次做出向上海增兵的決定。第九師團、第十三師團、第一〇一師團以及台灣守備隊重藤支隊奉命加入上海派遣軍。至此,日本在淞滬戰場投入的兵力已達5個師團,加上原來在上海的海軍部隊,總兵力達到了20萬人。9月22日開始,增援的3個師團兵力陸續到達淞滬戰場。

隨着增援兵力的不斷增多,9月23日,一直反對擴大對華作戰的日本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少將黯然辭職。

面對日軍不斷調兵遣將,南京國民政府也決定迅速增派“中央軍”及各省地方部隊至淞滬參加會戰。為打贏這場關鍵戰役,蔣介石几乎將當時的精兵強將全部調到了淞滬前線。除了原有的第八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十五集團軍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十九集團軍、劉建緒的第十集團軍。稍後又調來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團軍。第十五集團軍、第十九集團軍編為左翼兵團,以陳誠為總司令。第九集團軍為中央兵團,朱紹良為總司令。第八集團軍、第十集團軍為右翼兵團,張發奎為總司令。加上不久后趕赴上海參戰的川軍劉湘部五個師,國民黨軍在淞滬戰場的總兵力已達75個師共70餘萬人。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之外,粵軍、桂軍、湘軍、川軍、東北軍以及西北軍的部隊陸續來到。

狹窄的地域之內,中日雙方陳兵已達百萬之眾。

10月1日,由首相近衛文麿、陸軍大臣杉山元、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外務大臣廣田弘毅參加的四相會議在東京召開,會議研究提出了“處理中國事變綱要”。“綱要”指出,由於北方蘇聯的強大威脅,日本要迅速結束在中國的作戰。鑒於華北、華中戰局在不斷擴大,戰局很可能被拖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設想通過10月攻勢的戰果尋找結束戰爭的機會,與南京國民政府和平解決。內閣的一致意見是,以擴大戰爭的手段儘快在淞滬戰場取得突破性進展,“使中國迅速喪失戰鬥意志”。

從此時開始,近衛文麿就開始無數次向軍方提出同一個尖銳的問題:“究竟進攻到什麼地方才能使蔣介石屈服?”軍方的回答始終是毫不含糊:“下一個地方。”可惜的是,這個地方一直到日本最後投降也沒有找到。

中國軍隊轉入防禦后,日軍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10月5日至9日,國民黨軍第八師、第五十九師、第六十一師、第六十七師、第七十七師、第九十師及稅警總團等作戰部隊因連日與敵浴血激戰,傷亡太多,無力對峙,相繼退出陣地。往往一個幾千人的師投入戰鬥,撤下來的時候只剩下幾百人——殘酷的淞滬戰場因此被中國軍人稱為“一寸河山一寸血”,而被日本軍人稱為“血肉磨坊”。9日起,日軍再度集中海空軍火力配合步兵向薀藻浜南岸強攻,中國守軍輪番上陣抵抗,經數晝夜血戰始遏止日軍強大攻勢。

10月15日,日軍突破薀藻浜,戰場再度告急。此時從廣西調來的第二十一集團軍抵達淞滬前線。該集團軍屬桂系王牌部隊,以能打能拼在地方軍中享有盛名。白崇禧向蔣介石獻策,認為純粹被動防守非長久之計,必須以一支主力突擊部隊主動出擊實行積極防禦。蔣介石於是下達了實施反擊作戰的命令。10月19日,中國守衛薀藻浜南岸的部隊配合第二十一集團軍發動全線反擊。當日,日軍第九師團、第一〇一師團及第三師團一部亦向薀藻浜南岸發起猛攻,雙方主力迎頭相撞,桂系2萬人馬一日內即被打散,上萬敢死隊戰士大部分戰死。激戰至25日,國民黨軍被迫撤退,日軍乘機反撲,兵鋒直指大場。

10月23日,日軍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大場失守。“中央軍”被迫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左翼軍也奉命轉移。至10月28日,中國軍隊退入瀏河、沈家橋、朝王廟、徐家行、廣福、陳家行、江橋、北新涇至梵王渡一線的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固守。

在全軍撤退蘇州河南岸之時,蔣介石獲悉國際聯盟要在11月初召開會議,重點討論日本侵略中國問題。為獲取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蔣介石認為有必要留下少部兵力堅守蘇州河以北地區。經蔣介石欽點,第三十八師孫元良部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率領該團一個主力營400餘人(對外稱800人,故後來這支部隊被譽為“八百壯士”)據守閘北四行倉庫。謝晉元部與敵周旋三晝夜斃敵百餘名,所堅守的四行倉庫始終巋然不動。最後,在租界各國請求之下,這支力戰不屈的孤軍於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謝晉元部在退入租界時,出於敬意的租界英軍指揮官馬勒提少將親自站在機槍陣地前護送中國守軍通過了日軍的封鎖線。

淞滬會戰進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國軍隊雖然戰線一再後撤,但仍與日軍處於對峙狀態。日軍大本營經過審慎研究之後認為,中國已傾全國兵力的五分之三雲集上海,決戰的態勢已經初步形成,於是決定將戰略重點由華北向華東、華中地區轉移,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上海戰役。

10月20日,參謀本部下令從華北和國內抽調第六師團、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師團以及第五師團第九旅團等部約12萬人組成第十軍,由騎兵出身、擅於長途奔襲的柳川平助中將擔任司令官,準備從上海主戰場的側翼實施登陸作戰來打開僵局。參謀本部同時命令在華北作戰的第十六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命其在長江的白茆口登陸配合主力作戰。淞滬前線日軍兵力至此增至30萬人以上。

日軍第十軍預定在10月末或11月初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地域登陸,主力以快速突進方式向黃浦江之線前進,攻佔松江以切斷滬杭鐵路。一部向閔行渡河點前進,渡過黃浦江之後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擊前進,與上海派遣軍配合合圍上海周邊的中國軍隊。此舉無疑將使上海周邊的守軍完全陷入被動局面。

本來蔣介石已根據白崇禧、陳誠等人的建議決定放棄上海,全軍退到上海外圍既設之國防工事,採取持久戰策略抗擊消耗日軍。但隨後聞聽國際聯盟要於11月3日在布魯塞爾召開“九國公約”會議討論中日問題,蔣介石立刻電令前線做最後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至少10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此舉使得國民黨軍各部失去最佳的撤退時機。

11月5日拂曉,新組建的日本第十軍在柳川平助陸軍中將指揮下,由海軍第四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突然登陸,包抄淞滬中國軍隊防線的側後方。原來駐守此地的是張發奎第八集團軍所屬的四個師一個旅。因蔣介石一直認為日軍全力進攻上海正面,不會有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故在戰事趨於激烈、兵源枯竭之時,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一一調開投入正面戰場。到日軍登陸時,在杭州灣幾十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僅有第六十二師一部及少數地方武裝防守,面對10萬裝備精良的日本生力軍,迅即被擊潰——日軍南路的鐵拳已經虎虎生風,揮向眉梢。

11月7日,為了統一淞滬戰場指揮,日軍參謀本部下令組建華中方面軍,該方面軍由上海派遣軍和剛剛登陸的第十軍組成,由松井石根統一指揮。原來松井石根擔任的上海派遣軍司令官職務由裕仁天皇的叔叔、朝香宮鳩彥陸軍中將接任。

登陸后的日軍第六師團、第十八師團立即按照預先的部署分別向松江、滬杭鐵路撲去。前往增援的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全軍覆沒,軍長吳克仁戰死,松江陷落。日軍隨即兵分兩路,一部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11月9日,滬杭鐵路及公路均被日軍切斷。

與此同時,由華北轉向華東的日第十六師團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成功登陸,前鋒直指京滬鐵路——日軍北路的掃堂腿也已風馳電掣,迫近腳踝。

位於中路蘇州河北岸日軍五個師團的主力部隊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后,迅速發起全面進攻並向南北兩路登陸日軍靠攏,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極度危險之境。

面對風雲突變的不利戰局,蔣介石不再堅持死守的觀點,在11月9日下令全線撤退,所有部隊撤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由於撤退命令倉促下達,下達命令的手段又十分落後,各部隊接到撤退命令的時間不一,有的部隊只是看見友軍撤退也就跟着開始撤退,導致大撤退迅速演變成大潰敗。加上很多部隊都是臨時從全國各地調來的,對上海周邊的地理環境根本不熟,撤退完全沒有章法,從而陷入極度混亂狀態。日軍以飛機在天上轟炸、掃射配合,地面部隊勢如破竹,追擊國民黨軍潰兵並掃蕩上海周邊各鎮。

本來中國軍隊計劃撤到吳福線、錫澄線、乍嘉線和海嘉線一帶,依託原有堅固國防工事做持久抵抗,但當撤退部隊到達這些防線時,才發現大部分工事上雜草叢生,根本達不到作戰的實際要求。構築工事的混凝土用手就可以捏碎,機槍射口大如門窗,各個碉堡間也無交通壕連接,修建的300多個機槍掩體,幾乎有一半不能使用——豆腐渣工程害死人!甚至出現部隊要進入工事,卻找不到鑰匙的尷尬局面——難道不會用槍托砸開嗎?潰敗下來的國民黨軍士兵根本無法在這些防線上形成新的防禦,只能一路往後退下去,南京至此門戶大開。

自11月9日起,各路日軍擊退中國軍隊的零散抵抗,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月12日,上海市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宣告上海淪陷。

11月18日,日軍佔領廣德、宜興、溧陽。

11月20日,日軍佔領南潯。

11月25日,日軍佔領無錫、湖州。

12月2日,日軍攻克江陰要塞,南京的水路門戶已經敞開。

同日,丹陽和金壇也被日軍佔領。

接到前線戰報的參謀本部驚訝地發現,一路勢如破竹的日華中方面軍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他們的目標已經指向了南京。攻克敵國的首都,對於每一個軍人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但是佔領一國的首都絕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問題。參謀本部儘管狂妄好戰,但這點覺悟還是有的,他們立即向前線發出了停止攻擊的電令:“發來報告稱已部署以全力經湖州向南京追擊問題,被認為已經脫離了《臨命600》的指示,殊為念念。”之前的《臨命600》規定,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區域大致定在蘇州、湖州一線以東地區。也就是說,你出圈了。

各路日軍無奈暫時停住了向前追擊的步伐。

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至此結束。整個戰役中,日軍傷亡約4萬人,中國軍隊傷亡約25萬人。

前面,南京已經近在咫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太平洋戰爭.一,山雨欲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太平洋戰爭.一,山雨欲來
上一章下一章

血肉磨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