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之恥
馬關之恥
1895年1月7日,朝鮮國王李熙率領世子及文武百官參拜漢城宗廟,宣佈了“洪範十四條”。其中第一條莊嚴宣告:“割斷依附清國慮念,確建獨立自主基礎。”朝鮮半島與中華千年之久的宗藩關係就此結束。
1895年新年一過,清廷的敗局已經註定,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全部閉上了嘴。無奈之下的清政府只有想辦法屈膝求和。
其實從1894年10月開始,清廷便不斷通過歐美列強斡旋向日本求和。掌握朝廷大權的主和派人物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從戰爭一開始就不打算將戰爭繼續下去。平壤戰役和大東溝海戰相繼失敗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早已被她罷黜的恭親王奕主持總理衙門。10月初,原來就主張對外國屈服的奕親自出面請求英、美、俄、德、法共同調停中日戰爭。由於美、德、俄三國各有各的打算,加上日本的強力拒絕,英國於10月6日提出的調停建議沒有獲得任何結果。
1894年11月初,日軍入侵遼東,戰火已燒進中國國土。清廷十分恐慌其“龍興之地”遭到兵燹之災,再次請求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由於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的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試探議和的條件。德璀琳到了日本后,日本人以其並非中國大員拒絕談判,同時要求清政府派出真正“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其實,此時日本也已經騎虎難下。雖然在戰場上連戰連捷,但畢竟國力有限。1894年,日本的軍費開支已經達到國家支出總額的69.31%,1895年的軍事開支也達到國家預算的65.32%。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進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百姓的負擔。1894年年底以來,日本不少地方爆發了農民暴動,社會動蕩不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亦很重視西方國家的態度,明確反對軍部直搗北京的“直隸平原作戰計劃”,原因前面已經講過。
旅順失守之後,慈禧太后害怕日軍進犯京津,求和的慾望更加強烈。老太太不顧光緒皇帝的反對,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當時日本正在猛攻威海衛,軍事上的勝利導致日本氣焰極為囂張,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借口這兩個人官太小,在廣島將二人羞辱一番之後驅逐回國。同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2月2日通過清廷代表團中的伍廷芳向清政府提出,和談可以,只有恭親王奕和李鴻章才有資格充當全權代表。1895年2月17日,就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當天,日本又通過美國人向清政府提出,必須以割地、賠款為“議和”之必要條件,否則無須派代表前往日本。
之前三次求和,其中兩次派使被拒,導致清政府驚恐萬分,慈禧老太實在是坐不住了。得知日本的要求后,慈禧立刻電召李鴻章火速入京,準備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之前李鴻章和丁汝昌一樣背着處分。2月13日,朝廷下旨撤銷對李鴻章的一切處罰,官復原職,並希望李鴻章能看在時局危惡和朝廷久恩的分兒上,以社稷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前往日本和談。
早已心力交瘁的李鴻章清楚,在接到慈禧宣召的那一刻起,他已經註定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他知道自己想要拒絕承擔此項和談的使命,絕無可能——恭親王作為皇族,絕對是不可能去丟這人的。
李鴻章也明白議和這樣的大事當然是慈禧說了算,入京以後就徑直先去找慈禧。慈禧太后雖然昏庸,卻並不傻,這可不是出風頭的時候,她以自己肝氣發作導致臂疼、腹瀉為由,拒絕接見李鴻章及群臣。這還不止,老太太還故意扔出來一句話,“一切遵上旨可也”。這下子,所有的恥辱和罵名都歸傀儡小光緒了,跟她無關。
慈禧太后稱病不出,光緒皇帝只好硬着頭皮接見了李鴻章。1895年2月22日,紫禁城乾清宮的氣氛比辦喪事還肅穆。光緒皇帝黯然而坐,面無表情。左邊跪着一群軍機大臣,右邊跪着李鴻章。李鴻章肯定要有光緒的承諾才敢去。有人提出效仿早年俄國皇帝遷都,最後打敗拿破崙的做法,當即遭到激烈反對,被斥責為放棄國家宗廟社稷的逃跑主義。
最終只剩下割讓領土一案。李鴻章堅持不可割地,若議割地,立即歸國。李鴻章提出:“割地之事,不敢承擔,假如賠款,戶部恐無此銀。”之前連買炮彈都不想給錢的戶部尚書翁同龢立即插嘴:“只要不割地,即使多賠點錢,也能湊出來。”當時買艦、配速射炮,買炮彈的時候,怎麼就沒錢呢?花5000塊就能堵住的安全漏洞,非要等死人了,被罰款50萬?鬱悶無比的李鴻章立即反將一軍,請求管錢的翁同龢老先生一起去日本議和,現場辦公。嚇得翁同龢面如土色,雙手擺得跟黃飛鴻的無影腳一樣,當即表示不懂外交,絕對不能“以生手辦重事”。
其後,李鴻章又拜會了各國公使,乞求干涉,均無結果。李鴻章見割地已成定局,便於3月2日就割地一事上奏皇帝,非要從光緒帝口中得到明確的割地授權不可。光緒帝無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鴻章“酌情以商讓土地之權”。
李鴻章出發前向朝廷提議,為減輕和迴避戰敗國在媾和中的不利地位,防止日本漫天要價,清廷需要聯合美、英、法、德、俄、意等列強幹涉和談,對日本施加壓力。此舉雖然系引狼入室之舉,但針對清廷當前的最大利益,已經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良策。
1895年3月13日,大清國欽差頭等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時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以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從乘坐德國商船“公義”號和“禮裕”號從天津大沽港出發,悲壯出航東瀛。
3月19日,經過五晝夜海上奔波的李鴻章一行到達馬關,下榻引接寺。會談的地點選在了春帆樓,這是馬關最有名的一家日本料理旅館,以烹調河豚而名聞天下。
3月20日,賓主雙方進行了第一次會見。中方是全權大臣李鴻章,還有李鴻章的養子(也是侄子)參議官李經方,日方參加談判的是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雙方都是明爭暗鬥多年的老熟人了。握手寒暄,互致親切問候之後,李鴻章即席發表重要講話。長篇大論的文言文十分拗口,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誠摯恭賀日本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第二,日本的成功將對中國今後的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榜樣作用;第三,咱們都是黃種人,東亞兄弟,要團結起來共同對付西洋鬼子。
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這個老酒相信。據說還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一起被稱為19世紀世界最傑出的三大政治家,這個老酒有點不信。但是,不止五個以上的版本都這樣說,老酒也只好信了。看上邊這三條,李鴻章那也真不是浪得虛名。打了敗仗,還能把話說得如此氣宇軒昂,不愧“老薑”也。對面坐的要是老酒的話,聽了如此動聽的讚美詩,估計都要感動得站起來,握手表示感謝了。可惜對面坐的不是老酒,而是同樣老奸巨猾的伊藤博文。
從1895年3月21日到24日,雙方進行了前三輪談判。當時北洋水師雖全軍覆沒,但遼東戰場激戰正酣。日本在談判前的3月16日成立了所謂“征清大都督府”,以陸軍參謀總長小松彰仁親王為大都督,準備進駐旅順指揮“直隸平原作戰”,直搗北京。李鴻章要求議和之前先行停戰,日方提出佔領天津、大沽、山海關三地為“地質”,駐軍軍費由大清支付。在24日的第三輪會談中,李鴻章向日方索要具體議和條款,伊藤只是說下星期給你。就在頭一天,3月23日,日本艦隊已經佔領了澎湖列島。日本軍事上威脅、外交上訛詐的火候,可謂爐火純青。
3月24日,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乘轎子返回住地引接寺的途中,發生了意外。日本老百姓聽說大清國的風雲人物李鴻章來了,紛紛前來圍觀。突然人群中竄出一條大漢,直奔轎前,掏出手槍照着李鴻章的左臉就是一槍。中槍后滿臉是血的李鴻章還算冷靜,在日本警察的協助下,急急回到住地才昏厥在地。
兇手是日本無業“愛國”憤青小山豐太郎。小山認為,李鴻章來此,勢必影響日本全部佔領中國的宏偉計劃,就對李鴻章下了毒手。其實之前小山早就想去天津刺殺李鴻章,由於船票太貴買不起才作罷。最後,小山被判處無期徒刑,到監獄裏喝了整整12年的黃麵湯,一直到1907年才被假釋。
節骨眼上出了這樣的事,的確讓日本十分難堪。伊藤博文聞訊后勃然大怒,聲稱寧願自己挨槍也不要加害李鴻章——那不是老李頭,那是搖錢樹啊!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日本的談判優勢驟然銳減。日本現在最害怕的就是,萬一李鴻章藉機一拍屁股,走了怎麼辦?
別說伊藤博文,連一介武夫陸軍大臣山縣有朋也拍着桌子大罵:“該匪罔顧國家大計!”明治天皇也被驚動,親自派出御醫給李鴻章看病,皇后也親手製作繃帶給李鴻章裹傷。陸奧宗光立即把廣島大本營的陸軍軍醫總監石黑忠惪和佐藤進兩人火速送到馬關,石黑和佐藤二人以其精湛的醫術取得了李鴻章的信任。李鴻章回國后,甚至特意奏請清廷,賞賜石黑和佐藤勳章。
國際輿論又是一片嘩然。歐美各大國紛紛出面譴責日本,同情中國,積極表示不能坐視不管。俄國表現尤其突出,上躥下跳,比自己親爹被打了還傷心,還氣憤。迫於壓力,日本主動承諾雙方休戰。3月30日,雙方休戰條約簽訂。聽到停戰的消息后,滿臉纏滿繃帶的李鴻章,眼中也顯現出一絲欣慰的神情——老李也真是不容易呀!
李鴻章下榻的地方引接寺,距離春帆樓只有300米,是一座修建於1560年的古剎。為了防止再出現類似的事情,日本專門沿着左邊山腰修了一條只供李鴻章行走的小路。據說,現在這條路已經變成了一條彎彎曲曲的柏油路,一面是山體和春帆樓的水泥圍牆,另一面是懸崖邊的水泥欄杆。山路邊豎著這條路的路牌,白底藍字寫着“李鴻章道”。老酒沒有去過日本,以後也不會去,不知道是否真有這條小道。
刺殺風波平息后,日方代表繼續以勝利者的姿態進行“軍事威脅,外交訛詐”。日本人可謂用心良苦,連大清談判代表的座位都被安排成面朝大海,為的是讓李鴻章等人隨時能看到窗外日本艦船那黑洞洞的炮口。在1895年4月1日舉行的第四輪談判中,日方終於拋出了十分苛刻的議和條款,主要包括:朝鮮獨立,賠償白銀三萬萬兩,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開放北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處通商口岸等。
早在馬關談判之前,日本國內就開始出現大量謠言,宣稱大清國準備賠償日本白銀5億到7億兩,另外還準備了2000萬兩準備撫恤戰死日軍將士的家屬。這些滿天飛的謠言使得西洋各國的駐日使節也一頭霧水。英國駐日公使在給外交大臣金伯利伯爵的報告中稱,中國將向日本支付不少於5億美元(折銀6億多兩)的賠款。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也認為,日本將向中國索賠20億法郎(折銀5億兩)。這些說法也並非毫無出處,日本駐英公使青木周藏就致電外相陸奧宗光,建議索賠1億英鎊(折銀6億兩)。這些人比起大藏大臣,即財政部長松方正義,差距可就大了,松方提出的要求竟然是賠款10億兩,真是黑到家了。
所有的人都無比狂躁,唯有首相伊藤博文靜如冰封。老謀深算的伊藤清楚,世界上並非只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如果下手太黑的話,歐美列強肯定會出面干預。伊藤也知道清廷的支付能力,如果逼得太狠了,可能導致清廷危機,甚至發生國內暴動。擠牛奶把奶牛擠死了,奶也沒喝上,那才叫不划算。經過周密的計算,伊藤提出的賠款數額是3億兩,底線是2億兩。這就是開口索賠3億兩的來歷。
李鴻章對日本的獅子大張嘴極為震驚。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採取拖延戰術,對除“確認朝鮮獨立”以外的條款進行逐條駁斥。之後在日本的要求下,清廷改命李經方為全權大臣,隨李鴻章一起議約。伊藤博文在4月8日約見李經方,警告他一旦談判破裂,“北京之安危,亦有不忍言者”,逼迫清廷儘快接受日方要求。
4月9日,清廷將條約修正案交予日本,修改內容主要是將賠款減為1億兩和縮小遼東半島的割讓範圍。4月10日舉行的第五輪談判中,伊藤博文提出日本最後修正案,其中對遼東半島的割讓範圍適當收縮,賠款減為2億兩,通商口岸減為4處。這是日本根據西方國家的態度做出的讓步。
老酒認為,在19世紀末的遠東地區,俄國的維特、大清的李鴻章、日本的伊藤博文是三大傑出的政治家。對於2億兩的賠款數額,李鴻章當然不會立即答應。來欣賞一下伊藤和李鴻章對話的精彩片段——
鴻章:“又要割地,又要賠款,連打帶罰,太黑了。”
伊藤:“這不是對等的談判,是你打敗了,實在沒辦法。”
鴻章:“就像養孩子,又要讓他長,又不餵奶,不死才怪呢。”
伊藤:“中國又不是小孩子。”
鴻章:“請給予賠款數額一定的減免。”
伊藤:“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鴻章:“難道不準分辯?”
伊藤:“只管辯論,但不能減少。”
鴻章:“太多了,負擔不起。”
伊藤:“中國地大物博,財源甚廣,這點錢根本不算啥。”
鴻章:“那請你去中國當首相吧?”
伊藤:“你快跟你們皇上說說,我很願意去。”
鴻章:“……”
伊藤:“一個月後交割台灣島。”
鴻章:“台灣不急,已經是你們的口中之物。”
伊藤:“還沒吃下去,已經餓得受不了啦(尚未下咽,飢甚)。”
老酒終於明白了,半個世紀后在新加坡,山下奉文面對英國司令帕西瓦爾中將關於投降問題的解釋,說出的那句“你只能說yesorno”原來就是跟伊藤大爺學的。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馬關條約》簽訂15年後,1909年10月26日,伊藤在哈爾濱火車站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此乃后話。
前面已經說過,大清的密電已經被日本破譯。其間李鴻章給國內發回大量電文,報告會談進展情況,國內也會給予批示,這些往來的電報均被日方截獲破譯。其間慈禧太后曾給李鴻章密電這樣的屁話:“遼東和台灣只能給一個。實在不行了,才能兩個都給他。”伊藤由此完全掌握了清政府的底線,肯定拒絕做出讓步。
伊藤非常清楚,拖延談判時間對日本十分不利,因而採取了更加強硬的立場,清廷則一直對日本提出的要求束手無策。幾番折衝后,看見事情已無迴旋餘地,清廷於4月14日電諭李鴻章,大意是,再爭取爭取,不行就算了吧。
4月15日,中日雙方舉行最後一輪,也就是第六輪談判。會談從14時30分一直持續到19時30分。其間李鴻章苦苦哀求,最初要求從賠款20000萬兩中,削減5000萬兩,不行再要求減少2000萬兩,到了最後,甚至向伊藤哀求能不能稍微減一點,當作老哥回家的盤纏。說實話,李鴻章也真是儘力了,但他的要求,無一例外遭伊藤的斷然拒絕。
1895年4月17日上午10時,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馬關春帆樓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稱“下關條約”)。簽完條約的李鴻章心力交瘁。後來他曾經回憶說:“七十老翁,蒙漢奸之惡名,幾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勢。”
條約簽訂后,受盡凌辱的李鴻章一日也不願多留,當天15時30分就乘船離開了馬關。李鴻章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的土地。一年後,李鴻章訪問美國時途經日本,果然因“銜馬關議約之恨,誓終身不復履日地,從人敦勸萬端,終不許”,最後沒有在日本上岸。
《馬關條約》主約共13款,另約3款,2800多字。說說主要內容。
承認朝鮮獨立,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賠償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等。
那邊李鴻章還在回家的路上,這邊伊藤博文4月18日就在春帆樓舉行了大型答謝宴會,熱烈慶賀《下關條約》的簽署。伊藤博文在演說中志得意滿地說:“今天我們簽訂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下關條約》。在諸多外國勢力的關注下,我陸海軍仰賴天皇陛下的威嚴,取得了古今未曾有過的殊榮。它在世界上壯大了日本的名譽和國威,此乃國家之喜、民眾之幸,請諸君永遠記住今日在下關誕生的歷史榮譽。”
以戰爭的方式賺取外匯,這讓緊追西方大國的日本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從此被視為民族英雄。後來,在春帆樓之前的空地上,塑起了這兩人的青銅雕像,兩人表情堅毅,目光如炬,彷彿在為天皇和日本開拓着萬里波濤。
《馬關條約》簽署的消息傳到國內,舉國公憤。全國18個督撫中,10個反對簽約,朝霞林院侍讀奎華等155人也聯名上書反對朝廷簽約。此時恰好北京正在進行會試,各省舉人群聚京城。文人打仗不行,道理很懂,大家立即推舉康有為上萬言書,提出“遷都練兵”三策。倡議遷都洛陽再戰日本,這就是史稱的“公車上書”。前線的宋慶、李秉衡等將領也紛紛上書要求拒約再戰。在局勢已經無可挽回的情況下,傀儡光緒皇帝於5月2日批准了和約,並於11日下《罪己詔》。
1895年5月8日,中日兩國在芝罘,也就是今天的煙台,交換兩國皇帝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早在開戰之前的1894年6月,就有一個28歲的年輕人上書李鴻章,指出僅僅器物上的改變不足以戰勝西洋,必須改革制度。1895年2月,在廣州爆發了一場武裝暴動,史稱“廣州起義”。起義的組織團體叫“興中會”。他們已經看清了大清王朝的腐敗沒落和不可救藥,準備以武力來推翻大清,建立共和政體。他們的“帶頭大哥”就是那個上書李鴻章的年輕人,姓孫,名文,字逸仙,他還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孫中山。
1895年6月2日,大清全權代表李經方與剛剛晉陞為大將的台灣總督,也就是在大東溝海戰中死裏逃生的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在停泊於基隆外海面的“千代田”號巡洋艦上完成了台灣的交接手續。之後,樺山資紀率領日本近衛師團等陸軍30000多人直撲基隆。從這一天起,日本佔據美麗的寶島台灣半個世紀之久。台灣軍民與日軍展開了長達數月的殊死鬥爭,是為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又稱“乙未戰爭”。戰爭一直持續到1895年10月。
甲午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第一次對外發動的侵略戰爭。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國內一片亢奮。各政黨以“舉國一致”的名義煽動和支持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表現自己的存在價值。知識界高唱“甲午戰爭是文明對野蠻的義戰”,連國民都沉醉於侵略朝鮮和中國,成為優越者和勝利者的歡喜和誇耀之中。戰爭的勝利還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地位。
相對而言,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信心喪失殆盡,清廷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自此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我們來看看日本通過甲午戰爭獲得的凈收益。隨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使得中國拿出3000萬兩贖回遼東半島。這樣,日本一共勒索中國23000萬兩白銀(折算35000萬日元)。當時日本政府年度財政收入才8000萬日元,之前,“億”這個詞對於日本來說,僅僅是字面上的含義。無怪乎外相陸奧宗光激動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35000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民眾,都頓覺無比富裕。”
實際上,日本通過甲午戰爭的所得,遠遠不止此數。後來日本在庫平銀上大做文章,“庫平實足”一項多得1325萬兩。日方還要求中國在倫敦銀行用英鎊支付,“鎊虧”一項日本又多得1494萬兩。清廷還需要每年向日本支付在威海的“駐軍費”白銀50萬兩,三年總計150萬兩。日本掠奪的艦船、武器、物資、金銀貨幣等最少8000萬兩,合計34000萬兩,摺合48000日元,等於日本6年的財政收入。以此為契機,日本順利過渡到金本位制。可以想像,一個正處於高速上升期的國家憑空得到6年的財政收入,那意味着什麼。正因為此,在春帆樓前豎起了一塊石碑,上邊寫道:“今之國威之隆,實濫觴於甲午之役。”
1896年,日本很快就實施了第二輪擴軍計劃。陸軍由7個師團增加到13個師團,常備軍由5萬人增加到15萬人,戰時兵力由20萬人增加到60萬人。海軍更是有大幅度的增長。可以說,沒有中國賠償之銀,日本根本不可能在10年之後打敗沙俄。
僅僅16年之後,大清亡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人發起的甲午戰爭,提前為一個沒落的東方王朝敲響了喪鐘。10年後,還要再次為另外一個沒落王朝掘下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