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假如生活在“空巢”之中
三、假如生活在“空巢”之中
老,無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它都朝你走來。當你未老之時,你並不留意,還對老不以為然。人會老到漸漸不能自理,甚至慢慢失去維持生存的能力。誰都不願意麵對這種可怕,不願失去做人的基本尊嚴。但是這個過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此時子女不在身邊,老人身處“空巢”之中,又該如何面對?
傳統意義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進入“空巢”階段的父母大多接近或進入老年階段,“空巢期”相對較短。然而,隨着第一代獨生子女離家求學、就業和結婚,不少為人父母者剛過不惑之年就加入了“空巢”行列,“中年空巢家庭”日益增多。但是,如果已經無力駕馭人生,又身陷“空巢”之中,此時又將如何安放自己?現在中國國際移民群體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體,總數已達6000萬人,子女在海外的老人和子女在國內其他城市的老人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當疾病襲來,老人通常會選擇去子女所在的城市養老,而不會選擇出國。
有位兒女遠在異國他鄉的老人,她感覺自己慢慢變得越發不能自理了,全仰仗冷漠、心煩、動輒斥責的保姆,接受“嗟來”的恩賜。問她為何不去兒女那裏,她說到了外面,撲面而來的是文化差異、語言壁壘、經濟壓力,以及種種說不出口的家庭糾紛,讓人待着不舒服。問她為何不進老年公寓,她說,現在賓館式的養老中心的一個標間,自理的每月5000元,半自理的每月8000元,不包餐費。如果需要特護,得花15000元,花費是退休金的翻倍。如果讓子女當房奴或者孩奴,他們會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升值投資,而讓他們付錢當養老奴,就未必樂意了。
還有一對老人,妻子腿腳不太好,走路很困難,生活已經不太能自理。兩人都到了已經離不開人照應的年紀了。要命的是他們唯一的孩子不在國內。沒有辦法,只有請阿姨了。而今年的春節,阿姨要回家,只好把兒媳從國外召回來。因為父親這一年之中已經報過兩次病危了,兒子從國外趕回來兩次,再要請假,老闆就要炒他魷魚了,只好讓他太太來。兒媳是出生在美國但不具備中國式思維的黃皮白心的香蕉人,並不理解國內照顧老人的責任得由兒女來承擔。讓她回來,她也只好回來。婆婆對兒媳還不滿意,大家處得更加難受。
父母希望子女能在身邊陪着,但他們開不了口。他們知道,兒女有自己的生活,不能以他們為軸心。他們需要兒子的關懷,但又沒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結果就造成對兒媳的挑剔。兒媳剛一回來,時差還沒有倒過來,就劈頭蓋臉地被施以冷淡、責怪。她又累又氣,還能有什麼好臉色?老夫妻已經無法坐飛機到兒子那裏生活,在國內生活,他們也幾近無法自理。
隨着獨生子女長大,出國潮的湧現,這類問題越來越多。父母希望在海外的子女落實或安排他們的晚年養老。而身在異域的兒女感覺壓力大,很難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有的老人提出在孩子家附近再買個小房子,靠在一起住幾年,再老一些就去國外的養老院。他們覺得這麼做已經很體諒兒女了。其實這樣的想法還是一種變相的國內代際養老方式。
留在故土,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並非由於子女“遺棄”,而是老人的主動選擇。在國外沒有固定社交圈的生活,像是關禁閉。孫輩是兒女生活的重點,父母只能自覺往後縮。在海外,中國老人是一個沉默的群體。國外工作並很不穩定,一旦變動,父母的房子會成為負擔。老人不懂英文,不會開車,這種整天窩在家裏、沒有朋友的生活,幸福與快樂無從談起。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稍微對父母照顧不周到,就是不孝,壓力也挺大。核心家庭的每對夫妻都有自己的起居方式,多數人並不想一天到晚讓老人介入自己的生活。長期和父母住在一起,會產生很多矛盾和不愉快。特別是女婿或兒媳,很難接受外人長時間介入自己的家庭生活,國外尤甚。
現在不少老人在國內其實也算是衣食無憂,經濟上並不困難,但是如果羨慕人家有天倫之樂,或抱怨家裏的重體力活沒有人幫忙,就是不切實際了。子女不在父母身邊不是誰的錯,出國的結果是要整個家庭共同承擔的。
空巢時就盡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孩子畢竟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本來已經聚少離多,不如彼此留幾分思念。念及親情,多一份感激,少一點兒挑剔,這樣才能相處和諧。儘可能享受過程的快樂,不被憂心干擾。晚年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種逐漸喪失的過程,我們能做的只是盡量延緩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