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門藝術――題外話:胡言亂語
中醫是一門藝術——題外話:關於中醫的胡言亂語
一、看待中醫的態度
毫無疑問,中醫是偉大的!二千年的積澱,無數人的經驗積累,創造了奇迹,拯救過無數生命,這些,已經不需要重複了。說的人太多,捧的人太多。當年太祖的一句話:“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寶庫”,就已經定性了,也讓無數人熱血沸騰地獻身中醫事業了。
然後,中醫註定要成為一種歷史,讓中國人既感到自豪,又感到痛心的歷史。也許不是現在,也許是在將來。
人類的知識最終會走向大同的。醫學最後是無國界的,傳統醫學雖然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毫無疑問,它們都不是主流的,只是對現代醫學在某些方面的替代和補充。就像德國和瑞士至今仍有信奉帕拉塞爾蘇斯(一位歷史上著名的鍊金術士和醫生)學派的自然療法醫生,他們可以執業開診,但不被納入醫療保險。而中醫是不能開診的,必須考他們的執照(即自然療法醫生)才能開診。
如果硬是要說,中醫學一定能夠在未來大放光彩,成為人類醫學的主流。那就未免有點像義和團了。
很多人還願意跟西方比,說什麼十七世紀前西醫還在放血呢。完全正確!歷史上中醫是早熟的,正象中國其它科技一樣,遠遠超過西方。這已經不需要去比了,即使歷史上中醫優越,也只能是增加點民族自豪感,並不能讓人們覺得中醫因為有兩千年的歷史,便不會被現代醫學慢慢擠佔市場。
熱愛中醫的人,往往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不自覺地把中醫看成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就是國粹,一見有人對中醫說三道四,立刻就把不愛國的帽子往別人頭上扣。大部分失之意氣用事.仔細想一想,改變人類生活的,是現代科學技術,而現代醫學(通常說的是西醫),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部分。這跟愛不愛國,完全是兩碼事。所有的所謂國粹,有哪個是改變了千萬人的生活的?科技進步才是改變人類的力量。科技的進步是無國界的,也是不可阻擋的。
但國粹也不可以沒有,因為它是我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比如武術,可以讓我們滿足功夫片的快感,比如京昆,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加悠然,比如書法繪畫,可以讓我們享受藝術的快樂。但它們都無法振興,因為人們的選擇多了起來。不煉太極可以跳舞,不唱京昆可以唱周杰倫,而書法繪畫則更多地被現代影視藝術所代替。正如你不能罵那些不愛唱京劇的人不愛國一樣,你也不能罵那些不喜歡中醫的人不愛國。
中醫,是一種文化傳統,可以滿足很多人的心理需要,也可以治療部分疾病,所以,它還依然有生命力。但即使在中國,也只能是現代醫學的補充。而且遲早有一天,慢慢地會淡出歷史舞台。
二、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中醫
近年來關於中醫,人們總是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麼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呢?
先要看看什麼是中醫?中醫的發展過程。
中醫本質上是一種“醫療經驗”與“自然哲學”的結合。
經驗的部分來源於日常的醫療活動,比如《黃帝內經》成書之前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大部分是用單味葯治療某種疾病的經驗,雖然有些是不可能有療效的,但方法是對頭的,先搞清楚這味葯是治什麼病的,反覆驗證,是可以積累越來越多的經驗的。這是中藥發展的正途。如果一味葯的功用都沒搞清,去弄動輒十餘味的復方,可能永遠都無法搞清楚,變數太大了。
經驗還包括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認識,對外傷的治療,這些都是經驗醫學的範圍。是值得肯定的,但沒有理論指導。
自然哲學是指中醫的基礎理論體系,完全是在東漢天人合一的思潮下建立的。以氣、陰陽、五行、八卦等中國傳統的哲學,來構建了一個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及用藥處方的體系。尤其是生理學部分,它本來應該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上,但中醫的解剖一直不發達,雖然《內經》也說“夫八尺之士,死而可解剖視之。”但實際上沒有規模系統地進行解剖,所以《內經》的生理學是建立在粗略的大體解剖之上,而配之以陰陽五行理念。因而就會產生“肝在左,脾在右”的錯誤。中醫不重視解剖,而重視生理現象的理論構建,即“藏象學說”,有諸內必形諸外,是以黑箱似的理論推論來診斷病情的。這是它的精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可能是它的糟粕。
所以,中醫的醫療經驗絕對是有價值的,而這套陰陽五行的模式,卻是應該反思的。
但也有一個異數,就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實際上這兩本書比《黃帝內經》和《難經》更有價值,因為這是另外一個模式,即八綱辯證。長沙太守張仲景是個從實際出發的醫生,他治療外感傷寒病分為八綱,配以方葯,這是一種試圖將經驗上升為理論體系的嘗試。從思維方式上看,他力爭“以葯主症”,這個思路是對的,所以後世的日本漢醫獨尊仲景,也是有道理的。可惜的是疾病太複雜了,不是傷寒金匱兩本書能概括得了的。若遇上這兩本書里沒有的病症,後世的醫生便仍然用《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理論為主,而八綱辯證也慢慢失去其獨有的位置。
再說中醫的生理基礎,是經絡學說。經絡本身是大大值得懷疑的。因為這些經絡和穴位都是後人慢慢增加的,根據是什麼,說不清楚。最早的馬王堆出土醫書,只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後來到東漢怎麼就變成了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呢?是經驗,還是為了配合天人合一而人為設定的呢?無考!比如人體三百六十五穴,不就是天人合人,人體小宇宙的對應嗎?
經絡裏面流行的是什麼?是血,還是氣?有些地方說是血,有些地方說是氣。又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中醫還有衛氣營血學說,說來說去,都沒個准。
試想,針灸是扎在穴位上的,如果裏面流的是血,那就是扎在血液裏面,如何能有“得氣”之說?這是矛盾之處。
實際上,針灸能治病,是因為它就是一種刺激——應激反應。因為人體受到異物和刺激,即針刺或艾灸,會產生相應的反應。針刺信號傳到大腦,大腦的反應是產生相應物質來應對,實際上是產生了“內啡肽”,這是鎮痛的物質,是內源性的嗎啡,所以針灸能鎮痛就不奇怪了。但這也有個量的問題,針刺麻醉顯然超過了這個閾值,因而針麻成功者十分廖廖。或者在針麻的同時也有催眠作用在協同。反正文革中的針麻,十有**疼死人,但沒人敢說,咬牙當個黃繼光,很英雄。
另外,針灸是否一定要扎在穴位上,這也需要量反思。一是經絡穴位的不確定性,各種針灸書,銅人,模型等,都有一些誤差,而取穴方法也會導致誤差,用解剖標誌定針灸經絡穴位還是近現代的事情。慕尼黑大學做了個有趣的實驗,病人分兩組,一組扎在穴位上,一組隨便亂扎,結果兩組得出的數據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針刺,是可以隨意扎在身體上的,中醫也有說法:阿是穴,那疼扎那兒,也能管事。
到是灸法裏面的直接灸,即燒焦皮膚的那種,可能會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加抵抗力。筆者認識的一組人,每人都直接在足三里上燒兩個大洞,化膿數日之後結痂,從此不再感冒。持續數十年。可惜這種“自殘肢體”的辦法在中醫里也算異數,倒是日本某縣風行此術。應該研究研究。但這也是可以用現代醫學解釋的事兒。跟中醫本身的理論沒太大的關係,屬於某種經驗範疇。
國內的生理學界一直研究經絡的實質到底是什麼,比如用皮膚電阻法等等,可惜至今沒有定論。許多課題組經費充足,還在研究着呢。
也許有人說,經絡實質根本不需要用所謂的現代科技去證實,它本來就是一個在**內存在的“功能系統”,那麼,就當我沒說。因為這樣一來,永遠無法以我們目前所能知道的手段去證實它。硬要說它存在,也沒辦法,或者如李時珍所言:“奇經八脈,唯內觀返照者能察之。”那就相信氣功就行了,不需要證實的。
有人給出了一個例子:如果經絡重要得可以“決生死”,那麼一刀砍了手臂,按中醫理論來說,十二經絡便不能“循環流注”,氣機便要絕了,人便要死了。可人家獨臂也照樣活得好好的。怎麼辦,難道經脈還能自閉自生?這在中醫書里是沒有的,武俠玄幻小說里常有。
可以說,中醫在漢唐之際,已經非常成熟。同時也領先於世界。但其後在理論上基本沒有新的突破。
有道是:“醫之門戶,始於金元”,金元四大家各說一套,有重脾胃的,有重瀉下的,有專門滋陰的,門戶一分,反而不是好事。就象世家黨爭,師徒各守一套,結果弄得中醫抱殘守缺的大有人在。有些老中醫一輩子只用一味主葯,什麼病都用自己的經驗方變來變去。比如說,擅用大黃的,一輩子什麼病都要加大黃,這多少有點太隨意了。
中國人向來有注經的傳統,一般人不敢疑古。在中醫界,如果誰敢挑戰《黃帝內經》,那就是找死,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
所以中醫主神明的器官永遠是“心”,而不是腦。即使李時珍看了幾本道書,提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但還是沒有人答理他。
直到清朝,才有個醫生叫王清任,敢於觀察解剖,發現古人關於臟腑的記載錯得太離譜,大着膽子寫了一部《醫林改錯》,可他的聲音很小,大部分中醫不鳥他。可王清任自己也很搞笑,說中國人有兩個蛋,洋鬼子有三個蛋。
有人說,中醫千百年來都在做“人體試驗”,這話確也不假,但代價呢?也許很昂貴。
另一個問題是,醫書里記載的“病案”,絕大多數是個體的經驗,不具備統計學價值。嘗讀醫案,最後都是兩個字:“果驗”,到底如何驗法,是病人說的,還是醫生說的,不可考。
中醫的病名,也是一個混亂的概念。這也沒辦法,很多病即使今天的西醫也沒法搞清楚。中醫的病症,大部分是以病機代替病名,對症治療,用一種試探性的方法,有時能治好,有時治不好。其療效如何,只有醫生病人自己知道。因為,從診斷開始,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因為沒有化驗和其它的檢測指標。
有人說,“辯證論治”是中醫精華,同一病症,不同病人,要不同對待。似乎是非常“科學”,但可惜正因為這個可變性,多樣性,才使得中醫永遠只能是各說各話,永遠無法統一標準。一個病人,十個大夫看,一定是十個不同的處方。
所以說,明朝的大醫生張景岳說的話是對的:“醫者,意也”。因為意念人人不同,所以中醫就成了一門藝術。藝術的東西是有獨創性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藝術需要經驗,需要技巧,絕對不需要雷同。獨一份兒,這便是藝術的精髓。中醫看病,正是一門藝術。
最後自己總結一下:中醫中醫是一門藝術——題外話:關於中醫的胡言亂語
一、看待中醫的態度
毫無疑問,中醫是偉大的!二千年的積澱,無數人的經驗積累,創造了奇迹,拯救過無數生命,這些,已經不需要重複了。說的人太多,捧的人太多。當年太祖的一句話:“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寶庫”,就已經定性了,也讓無數人熱血沸騰地獻身中醫事業了。
然後,中醫註定要成為一種歷史,讓中國人既感到自豪,又感到痛心的歷史。也許不是現在,也許是在將來。
人類的知識最終會走向大同的。醫學最後是無國界的,傳統醫學雖然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毫無疑問,它們都不是主流的,只是對現代醫學在某些方面的替代和補充。就像德國和瑞士至今仍有信奉帕拉塞爾蘇斯(一位歷史上著名的鍊金術士和醫生)學派的自然療法醫生,他們可以執業開診,但不被納入醫療保險。而中醫是不能開診的,必須考他們的執照(即自然療法醫生)才能開診。
如果硬是要說,中醫學一定能夠在未來大放光彩,成為人類醫學的主流。那就未免有點像義和團了。
很多人還願意跟西方比,說什麼十七世紀前西醫還在放血呢。完全正確!歷史上中醫是早熟的,正象中國其它科技一樣,遠遠超過西方。這已經不需要去比了,即使歷史上中醫優越,也只能是增加點民族自豪感,並不能讓人們覺得中醫因為有兩千年的歷史,便不會被現代醫學慢慢擠佔市場。
熱愛中醫的人,往往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不自覺地把中醫看成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就是國粹,一見有人對中醫說三道四,立刻就把不愛國的帽子往別人頭上扣。大部分失之意氣用事.仔細想一想,改變人類生活的,是現代科學技術,而現代醫學(通常說的是西醫),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部分。這跟愛不愛國,完全是兩碼事。所有的所謂國粹,有哪個是改變了千萬人的生活的?科技進步才是改變人類的力量。科技的進步是無國界的,也是不可阻擋的。
但國粹也不可以沒有,因為它是我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比如武術,可以讓我們滿足功夫片的快感,比如京昆,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加悠然,比如書法繪畫,可以讓我們享受藝術的快樂。但它們都無法振興,因為人們的選擇多了起來。不煉太極可以跳舞,不唱京昆可以唱周杰倫,而書法繪畫則更多地被現代影視藝術所代替。正如你不能罵那些不愛唱京劇的人不愛國一樣,你也不能罵那些不喜歡中醫的人不愛國。
中醫,是一種文化傳統,可以滿足很多人的心理需要,也可以治療部分疾病,所以,它還依然有生命力。但即使在中國,也只能是現代醫學的補充。而且遲早有一天,慢慢地會淡出歷史舞台。
二、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中醫
近年來關於中醫,人們總是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麼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呢?
先要看看什麼是中醫?中醫的發展過程。
中醫本質上是一種“醫療經驗”與“自然哲學”的結合。
經驗的部分來源於日常的醫療活動,比如《黃帝內經》成書之前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大部分是用單味葯治療某種疾病的經驗,雖然有些是不可能有療效的,但方法是對頭的,先搞清楚這味葯是治什麼病的,反覆驗證,是可以積累越來越多的經驗的。這是中藥發展的正途。如果一味葯的功用都沒搞清,去弄動輒十餘味的復方,可能永遠都無法搞清楚,變數太大了。
經驗還包括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認識,對外傷的治療,這些都是經驗醫學的範圍。是值得肯定的,但沒有理論指導。
自然哲學是指中醫的基礎理論體系,完全是在東漢天人合一的思潮下建立的。以氣、陰陽、五行、八卦等中國傳統的哲學,來構建了一個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及用藥處方的體系。尤其是生理學部分,它本來應該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上,但中醫的解剖一直不發達,雖然《內經》也說“夫八尺之士,死而可解剖視之。”但實際上沒有規模系統地進行解剖,所以《內經》的生理學是建立在粗略的大體解剖之上,而配之以陰陽五行理念。因而就會產生“肝在左,脾在右”的錯誤。中醫不重視解剖,而重視生理現象的理論構建,即“藏象學說”,有諸內必形諸外,是以黑箱似的理論推論來診斷病情的。這是它的精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可能是它的糟粕。
所以,中醫的醫療經驗絕對是有價值的,而這套陰陽五行的模式,卻是應該反思的。
但也有一個異數,就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實際上這兩本書比《黃帝內經》和《難經》更有價值,因為這是另外一個模式,即八綱辯證。長沙太守張仲景是個從實際出發的醫生,他治療外感傷寒病分為八綱,配以方葯,這是一種試圖將經驗上升為理論體系的嘗試。從思維方式上看,他力爭“以葯主症”,這個思路是對的,所以後世的日本漢醫獨尊仲景,也是有道理的。可惜的是疾病太複雜了,不是傷寒金匱兩本書能概括得了的。若遇上這兩本書里沒有的病症,後世的醫生便仍然用《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理論為主,而八綱辯證也慢慢失去其獨有的位置。
再說中醫的生理基礎,是經絡學說。經絡本身是大大值得懷疑的。因為這些經絡和穴位都是後人慢慢增加的,根據是什麼,說不清楚。最早的馬王堆出土醫書,只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後來到東漢怎麼就變成了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呢?是經驗,還是為了配合天人合一而人為設定的呢?無考!比如人體三百六十五穴,不就是天人合人,人體小宇宙的對應嗎?
經絡裏面流行的是什麼?是血,還是氣?有些地方說是血,有些地方說是氣。又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中醫還有衛氣營血學說,說來說去,都沒個准。
試想,針灸是扎在穴位上的,如果裏面流的是血,那就是扎在血液裏面,如何能有“得氣”之說?這是矛盾之處。
實際上,針灸能治病,是因為它就是一種刺激——應激反應。因為人體受到異物和刺激,即針刺或艾灸,會產生相應的反應。針刺信號傳到大腦,大腦的反應是產生相應物質來應對,實際上是產生了“內啡肽”,這是鎮痛的物質,是內源性的嗎啡,所以針灸能鎮痛就不奇怪了。但這也有個量的問題,針刺麻醉顯然超過了這個閾值,因而針麻成功者十分廖廖。或者在針麻的同時也有催眠作用在協同。反正文革中的針麻,十有**疼死人,但沒人敢說,咬牙當個黃繼光,很英雄。
另外,針灸是否一定要扎在穴位上,這也需要量反思。一是經絡穴位的不確定性,各種針灸書,銅人,模型等,都有一些誤差,而取穴方法也會導致誤差,用解剖標誌定針灸經絡穴位還是近現代的事情。慕尼黑大學做了個有趣的實驗,病人分兩組,一組扎在穴位上,一組隨便亂扎,結果兩組得出的數據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針刺,是可以隨意扎在身體上的,中醫也有說法:阿是穴,那疼扎那兒,也能管事。
到是灸法裏面的直接灸,即燒焦皮膚的那種,可能會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加抵抗力。筆者認識的一組人,每人都直接在足三里上燒兩個大洞,化膿數日之後結痂,從此不再感冒。持續數十年。可惜這種“自殘肢體”的辦法在中醫里也算異數,倒是日本某縣風行此術。應該研究研究。但這也是可以用現代醫學解釋的事兒。跟中醫本身的理論沒太大的關係,屬於某種經驗範疇。
國內的生理學界一直研究經絡的實質到底是什麼,比如用皮膚電阻法等等,可惜至今沒有定論。許多課題組經費充足,還在研究着呢。
也許有人說,經絡實質根本不需要用所謂的現代科技去證實,它本來就是一個在**內存在的“功能系統”,那麼,就當我沒說。因為這樣一來,永遠無法以我們目前所能知道的手段去證實它。硬要說它存在,也沒辦法,或者如李時珍所言:“奇經八脈,唯內觀返照者能察之。”那就相信氣功就行了,不需要證實的。
有人給出了一個例子:如果經絡重要得可以“決生死”,那麼一刀砍了手臂,按中醫理論來說,十二經絡便不能“循環流注”,氣機便要絕了,人便要死了。可人家獨臂也照樣活得好好的。怎麼辦,難道經脈還能自閉自生?這在中醫書里是沒有的,武俠玄幻小說里常有。
可以說,中醫在漢唐之際,已經非常成熟。同時也領先於世界。但其後在理論上基本沒有新的突破。
有道是:“醫之門戶,始於金元”,金元四大家各說一套,有重脾胃的,有重瀉下的,有專門滋陰的,門戶一分,反而不是好事。就象世家黨爭,師徒各守一套,結果弄得中醫抱殘守缺的大有人在。有些老中醫一輩子只用一味主葯,什麼病都用自己的經驗方變來變去。比如說,擅用大黃的,一輩子什麼病都要加大黃,這多少有點太隨意了。
中國人向來有注經的傳統,一般人不敢疑古。在中醫界,如果誰敢挑戰《黃帝內經》,那就是找死,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
所以中醫主神明的器官永遠是“心”,而不是腦。即使李時珍看了幾本道書,提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但還是沒有人答理他。
直到清朝,才有個醫生叫王清任,敢於觀察解剖,發現古人關於臟腑的記載錯得太離譜,大着膽子寫了一部《醫林改錯》,可他的聲音很小,大部分中醫不鳥他。可王清任自己也很搞笑,說中國人有兩個蛋,洋鬼子有三個蛋。
有人說,中醫千百年來都在做“人體試驗”,這話確也不假,但代價呢?也許很昂貴。
另一個問題是,醫書里記載的“病案”,絕大多數是個體的經驗,不具備統計學價值。嘗讀醫案,最後都是兩個字:“果驗”,到底如何驗法,是病人說的,還是醫生說的,不可考。
中醫的病名,也是一個混亂的概念。這也沒辦法,很多病即使今天的西醫也沒法搞清楚。中醫的病症,大部分是以病機代替病名,對症治療,用一種試探性的方法,有時能治好,有時治不好。其療效如何,只有醫生病人自己知道。因為,從診斷開始,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因為沒有化驗和其它的檢測指標。
有人說,“辯證論治”是中醫精華,同一病症,不同病人,要不同對待。似乎是非常“科學”,但可惜正因為這個可變性,多樣性,才使得中醫永遠只能是各說各話,永遠無法統一標準。一個病人,十個大夫看,一定是十個不同的處方。
所以說,明朝的大醫生張景岳說的話是對的:“醫者,意也”。因為意念人人不同,所以中醫就成了一門藝術。藝術的東西是有獨創性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藝術需要經驗,需要技巧,絕對不需要雷同。獨一份兒,這便是藝術的精髓。中醫看病,正是一門藝術。
最後自己總結一下:中醫是經驗醫學,有可取之處,歷史上有功,很偉大。但它的理論體系,是陰陽五行學說,這是它無法現代化的根本原因。
中藥確實是一個寶庫,從植物里提取有效的藥物,是醫藥化學的大趨勢。但它完全不是中醫。例如,中醫記載了“青蒿截瘧”,藥學家便從中藥青蒿里提取出了青蒿素,成為WHO的冶瘧首選葯。可是中醫自己用青蒿加其它的藥物一煮,有效成份被破壞了,反而不能起作用。即便是中成藥,如果以現代技術提煉加工,以現代藥理做臨床,最終產物只是一種新的藥物而已。跟中醫本身的理論體系有何關係?這就像人們從印地安人的傳統經驗里知道了某種草藥,但用了現代的方法去提取,得出新藥物,誰還能說它是屬於印地安醫學的東西.
還有說偉哥的,偉哥確實是"種豆得瓜"的例子,但它的藥理還是清楚的,關鍵是一氧化氮起作用.即擴張血管的作用.按中醫的說法,就是活血化瘀。中藥里也有很活血化瘀的葯,可卻沒有促進血管擴張的理論。中醫治陽痿的葯里,基本上沒有活血化瘀葯,而是壯陽葯。像陽起石,淫羊藿,看着名字都覺得有勁兒。陽氣不足,壯陽,跟活血沒關係。其實偉哥的藥理,也就是讓更多的血液往那話兒上跑。而闡明一氧化氮藥理作用的那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你相信陰陽、五行、八卦這一套便是科學,那我完全沒辦法跟你理論。
不可與信仰者語研究。
薔橐窖В鋅扇≈Γ飛嫌泄Γ芪按蟆5睦礪厶逑擔且躚粑逍醒擔饈撬薹ㄏ執母駒頡
中藥確實是一個寶庫,從植物里提取有效的藥物,是醫藥化學的大趨勢。但它完全不是中醫。例如,中醫記載了“青蒿截瘧”,藥學家便從中藥青蒿里提取出了青蒿素,成為WHO的冶瘧首選葯。可是中醫自己用青蒿加其它的藥物一煮,有效成份被破壞了,反而不能起作用。即便是中成藥,如果以現代技術提煉加工,以現代藥理做臨床,最終產物只是一種新的藥物而已。跟中醫本身的理論體系有何關係?這就像人們從印地安人的傳統經驗里知道了某種草藥,但用了現代的方法去提取,得出新藥物,誰還能說它是屬於印地安醫學的東西.
還有說偉哥的,偉哥確實是"種豆得瓜"的例子,但它的藥理還是清楚的,關鍵是一氧化氮起作用.即擴張血管的作用.按中醫的說法,就是活血化瘀。中藥里也有很活血化瘀的葯,可卻沒有促進血管擴張的理論。中醫治陽痿的葯里,基本上沒有活血化瘀葯,而是壯陽葯。像陽起石,淫羊藿,看着名字都覺得有勁兒。陽氣不足,壯陽,跟活血沒關係。其實偉哥的藥理,也就是讓更多的血液往那話兒上跑。而闡明一氧化氮藥理作用的那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你相信陰陽、五行、八卦這一套便是科學,那我完全沒辦法跟你理論。
不可與信仰者語研究。
中醫是一門藝術——題外話:關於中醫的胡言亂語
一、看待中醫的態度
毫無疑問,中醫是偉大的!二千年的積澱,無數人的經驗積累,創造了奇迹,拯救過無數生命,這些,已經不需要重複了。說的人太多,捧的人太多。當年太祖的一句話:“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寶庫”,就已經定性了,也讓無數人熱血沸騰地獻身中醫事業了。
然後,中醫註定要成為一種歷史,讓中國人既感到自豪,又感到痛心的歷史。也許不是現在,也許是在將來。
人類的知識最終會走向大同的。醫學最後是無國界的,傳統醫學雖然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毫無疑問,它們都不是主流的,只是對現代醫學在某些方面的替代和補充。就像德國和瑞士至今仍有信奉帕拉塞爾蘇斯(一位歷史上著名的鍊金術士和醫生)學派的自然療法醫生,他們可以執業開診,但不被納入醫療保險。而中醫是不能開診的,必須考他們的執照(即自然療法醫生)才能開診。
如果硬是要說,中醫學一定能夠在未來大放光彩,成為人類醫學的主流。那就未免有點像義和團了。
很多人還願意跟西方比,說什麼十七世紀前西醫還在放血呢。完全正確!歷史上中醫是早熟的,正象中國其它科技一樣,遠遠超過西方。這已經不需要去比了,即使歷史上中醫優越,也只能是增加點民族自豪感,並不能讓人們覺得中醫因為有兩千年的歷史,便不會被現代醫學慢慢擠佔市場。
熱愛中醫的人,往往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不自覺地把中醫看成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就是國粹,一見有人對中醫說三道四,立刻就把不愛國的帽子往別人頭上扣。大部分失之意氣用事.仔細想一想,改變人類生活的,是現代科學技術,而現代醫學(通常說的是西醫),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部分。這跟愛不愛國,完全是兩碼事。所有的所謂國粹,有哪個是改變了千萬人的生活的?科技進步才是改變人類的力量。科技的進步是無國界的,也是不可阻擋的。
但國粹也不可以沒有,因為它是我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比如武術,可以讓我們滿足功夫片的快感,比如京昆,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加悠然,比如書法繪畫,可以讓我們享受藝術的快樂。但它們都無法振興,因為人們的選擇多了起來。不煉太極可以跳舞,不唱京昆可以唱周杰倫,而書法繪畫則更多地被現代影視藝術所代替。正如你不能罵那些不愛唱京劇的人不愛國一樣,你也不能罵那些不喜歡中醫的人不愛國。
中醫,是一種文化傳統,可以滿足很多人的心理需要,也可以治療部分疾病,所以,它還依然有生命力。但即使在中國,也只能是現代醫學的補充。而且遲早有一天,慢慢地會淡出歷史舞台。
二、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中醫
近年來關於中醫,人們總是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麼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呢?
先要看看什麼是中醫?中醫的發展過程。
中醫本質上是一種“醫療經驗”與“自然哲學”的結合。
經驗的部分來源於日常的醫療活動,比如《黃帝內經》成書之前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大部分是用單味葯治療某種疾病的經驗,雖然有些是不可能有療效的,但方法是對頭的,先搞清楚這味葯是治什麼病的,反覆驗證,是可以積累越來越多的經驗的。這是中藥發展的正途。如果一味葯的功用都沒搞清,去弄動輒十餘味的復方,可能永遠都無法搞清楚,變數太大了。
經驗還包括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認識,對外傷的治療,這些都是經驗醫學的範圍。是值得肯定的,但沒有理論指導。
自然哲學是指中醫的基礎理論體系,完全是在東漢天人合一的思潮下建立的。以氣、陰陽、五行、八卦等中國傳統的哲學,來構建了一個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及用藥處方的體系。尤其是生理學部分,它本來應該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上,但中醫的解剖一直不發達,雖然《內經》也說“夫八尺之士,死而可解剖視之。”但實際上沒有規模系統地進行解剖,所以《內經》的生理學是建立在粗略的大體解剖之上,而配之以陰陽五行理念。因而就會產生“肝在左,脾在右”的錯誤。中醫不重視解剖,而重視生理現象的理論構建,即“藏象學說”,有諸內必形諸外,是以黑箱似的理論推論來診斷病情的。這是它的精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可能是它的糟粕。
所以,中醫的醫療經驗絕對是有價值的,而這套陰陽五行的模式,卻是應該反思的。
但也有一個異數,就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實際上這兩本書比《黃帝內經》和《難經》更有價值,因為這是另外一個模式,即八綱辯證。長沙太守張仲景是個從實際出發的醫生,他治療外感傷寒病分為八綱,配以方葯,這是一種試圖將經驗上升為理論體系的嘗試。從思維方式上看,他力爭“以葯主症”,這個思路是對的,所以後世的日本漢醫獨尊仲景,也是有道理的。可惜的是疾病太複雜了,不是傷寒金匱兩本書能概括得了的。若遇上這兩本書里沒有的病症,後世的醫生便仍然用《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理論為主,而八綱辯證也慢慢失去其獨有的位置。
再說中醫的生理基礎,是經絡學說。經絡本身是大大值得懷疑的。因為這些經絡和穴位都是後人慢慢增加的,根據是什麼,說不清楚。最早的馬王堆出土醫書,只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後來到東漢怎麼就變成了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呢?是經驗,還是為了配合天人合一而人為設定的呢?無考!比如人體三百六十五穴,不就是天人合人,人體小宇宙的對應嗎?
經絡裏面流行的是什麼?是血,還是氣?有些地方說是血,有些地方說是氣。又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中醫還有衛氣營血學說,說來說去,都沒個准。
試想,針灸是扎在穴位上的,如果裏面流的是血,那就是扎在血液裏面,如何能有“得氣”之說?這是矛盾之處。
實際上,針灸能治病,是因為它就是一種刺激——應激反應。因為人體受到異物和刺激,即針刺或艾灸,會產生相應的反應。針刺信號傳到大腦,大腦的反應是產生相應物質來應對,實際上是產生了“內啡肽”,這是鎮痛的物質,是內源性的嗎啡,所以針灸能鎮痛就不奇怪了。但這也有個量的問題,針刺麻醉顯然超過了這個閾值,因而針麻成功者十分廖廖。或者在針麻的同時也有催眠作用在協同。反正文革中的針麻,十有**疼死人,但沒人敢說,咬牙當個黃繼光,很英雄。
另外,針灸是否一定要扎在穴位上,這也需要量反思。一是經絡穴位的不確定性,各種針灸書,銅人,模型等,都有一些誤差,而取穴方法也會導致誤差,用解剖標誌定針灸經絡穴位還是近現代的事情。慕尼黑大學做了個有趣的實驗,病人分兩組,一組扎在穴位上,一組隨便亂扎,結果兩組得出的數據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針刺,是可以隨意扎在身體上的,中醫也有說法:阿是穴,那疼扎那兒,也能管事。
到是灸法裏面的直接灸,即燒焦皮膚的那種,可能會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加抵抗力。筆者認識的一組人,每人都直接在足三里上燒兩個大洞,化膿數日之後結痂,從此不再感冒。持續數十年。可惜這種“自殘肢體”的辦法在中醫里也算異數,倒是日本某縣風行此術。應該研究研究。但這也是可以用現代醫學解釋的事兒。跟中醫本身的理論沒太大的關係,屬於某種經驗範疇。
國內的生理學界一直研究經絡的實質到底是什麼,比如用皮膚電阻法等等,可惜至今沒有定論。許多課題組經費充足,還在研究着呢。
也許有人說,經絡實質根本不需要用所謂的現代科技去證實,它本來就是一個在**內存在的“功能系統”,那麼,就當我沒說。因為這樣一來,永遠無法以我們目前所能知道的手段去證實它。硬要說它存在,也沒辦法,或者如李時珍所言:“奇經八脈,唯內觀返照者能察之。”那就相信氣功就行了,不需要證實的。
有人給出了一個例子:如果經絡重要得可以“決生死”,那麼一刀砍了手臂,按中醫理論來說,十二經絡便不能“循環流注”,氣機便要絕了,人便要死了。可人家獨臂也照樣活得好好的。怎麼辦,難道經脈還能自閉自生?這在中醫書里是沒有的,武俠玄幻小說里常有。
可以說,中醫在漢唐之際,已經非常成熟。同時也領先於世界。但其後在理論上基本沒有新的突破。
有道是:“醫之門戶,始於金元”,金元四大家各說一套,有重脾胃的,有重瀉下的,有專門滋陰的,門戶一分,反而不是好事。就象世家黨爭,師徒各守一套,結果弄得中醫抱殘守缺的大有人在。有些老中醫一輩子只用一味主葯,什麼病都用自己的經驗方變來變去。比如說,擅用大黃的,一輩子什麼病都要加大黃,這多少有點太隨意了。
中國人向來有注經的傳統,一般人不敢疑古。在中醫界,如果誰敢挑戰《黃帝內經》,那就是找死,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
所以中醫主神明的器官永遠是“心”,而不是腦。即使李時珍看了幾本道書,提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但還是沒有人答理他。
直到清朝,才有個醫生叫王清任,敢於觀察解剖,發現古人關於臟腑的記載錯得太離譜,大着膽子寫了一部《醫林改錯》,可他的聲音很小,大部分中醫不鳥他。可王清任自己也很搞笑,說中國人有兩個蛋,洋鬼子有三個蛋。
有人說,中醫千百年來都在做“人體試驗”,這話確也不假,但代價呢?也許很昂貴。
另一個問題是,醫書里記載的“病案”,絕大多數是個體的經驗,不具備統計學價值。嘗讀醫案,最後都是兩個字:“果驗”,到底如何驗法,是病人說的,還是醫生說的,不可考。
中醫的病名,也是一個混亂的概念。這也沒辦法,很多病即使今天的西醫也沒法搞清楚。中醫的病症,大部分是以病機代替病名,對症治療,用一種試探性的方法,有時能治好,有時治不好。其療效如何,只有醫生病人自己知道。因為,從診斷開始,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因為沒有化驗和其它的檢測指標。
有人說,“辯證論治”是中醫精華,同一病症,不同病人,要不同對待。似乎是非常“科學”,但可惜正因為這個可變性,多樣性,才使得中醫永遠只能是各說各話,永遠無法統一標準。一個病人,十個大夫看,一定是十個不同的處方。
所以說,明朝的大醫生張景岳說的話是對的:“醫者,意也”。因為意念人人不同,所以中醫就成了一門藝術。藝術的東西是有獨創性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藝術需要經驗,需要技巧,絕對不需要雷同。獨一份兒,這便是藝術的精髓。中醫看病,正是一門藝術。
最後自己總結一下:中醫是經驗醫學,有可取之處,歷史上有功,很偉大。但它的理論體系,是陰陽五行學說,這是它無法現代化的根本原因。
中藥確實是一個寶庫,從植物里提取有效的藥物,是醫藥化學的大趨勢。但它完全不是中醫。例如,中醫記載了“青蒿截瘧”,藥學家便從中藥青蒿里提取出了青蒿素,成為WHO的冶瘧首選葯。可是中醫自己用青蒿加其它的藥物一煮,有效成份被破壞了,反而不能起作用。即便是中成藥,如果以現代技術提煉加工,以現代藥理做臨床,最終產物只是一種新的藥物而已。跟中醫本身的理論體系有何關係?這就像人們從印地安人的傳統經驗里知道了某種草藥,但用了現代的方法去提取,得出新藥物,誰還能說它是屬於印地安醫學的東西.
還有說偉哥的,偉哥確實是"種豆得瓜"的例子,但它的藥理還是清楚的,關鍵是一氧化氮起作用.即擴張血管的作用.按中醫的說法,就是活血化瘀。中藥里也有很活血化瘀的葯,可卻沒有促進血管擴張的理論。中醫治陽痿的葯里,基本上沒有活血化瘀葯,而是壯陽葯。像陽起石,淫羊藿,看着名字都覺得有勁兒。陽氣不足,壯陽,跟活血沒關係。其實偉哥的藥理,也就是讓更多的血液往那話兒上跑。而闡明一氧化氮藥理作用的那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你相信陰陽、五行、八卦這一套便是科學,那我完全沒辦法跟你理論。
不可與信仰者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