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人工稻穀培植
最早的人工稻穀培植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1973年,河姆渡文化遺址第一次被發現於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測定,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約七千年前長江流域氏族的情況。
河姆渡時期的手工製造業已經開始發展,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當時的人們居住於干欄式建築物內。在食物方面,人們已經開始了人工栽培水稻。除此之外,人們還食用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人們當時也開始豢養家畜,如豬、狗、水牛等,野生動物有鹿、猴子、虎、熊等。
除了上述方面取得的進步,河姆渡時期的骨器製作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使用的器具有耜(sì)、魚鏢、鏃(zú)、哨、匕、錐、鋸形器等。這些器物被人們精心磨製而成,為了美觀,人們還在上面刻上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進步就是人工栽培稻穀。河姆渡文化遺址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推翻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說法。河姆渡時期的稻穀栽培技術被認為是“世界稻作文化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