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
公元1757年,乾隆帝下令除廣州外,中止廈門、寧波等海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誌着清政府徹底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清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的產物,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人們彼此隔絕,產生了閉關自守的思想。乾隆帝在其《敕諭英吉利國王書》中說:“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也集中體現了當時封建自然經濟的閉塞,自然沒有商貿往來的需要。
滿族入關之後,統治者對漢族人民防範甚嚴,他們懼怕外國人支持漢人反抗清朝的活動。乾隆皇帝曾說:“民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正是出於這種心理,清政府一再嚴申“華夷之別甚嚴”“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
為此清政府還制訂了各種“防範夷人章程”以隔絕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交往。除此之外,清政府對出洋貿易的中國人也有種種嚴格限制,對於船隻大小、來往日期、貿易貨物及其數量、種類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清政府為了統御中國而實行閉關政策,使得中國在百年內迅速落後於其他國家,在自己構築的一道堤牆內阻礙了自身的發展。除此之外,閉關鎖國也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正如魏源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這一情況直到1840年英國侵略者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