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勝后戰”的關鍵是不勝不戰

“先勝后戰”的關鍵是不勝不戰

“先勝后戰”的關鍵是不勝不戰

原文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華杉詳解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殷商的興起,是依靠夏國的伊摯。

曹操註:“伊摯,伊尹也。”

“伊摯”,就是伊尹,這裏孫子把他作為間諜的第一個案例。伊尹的身份比較複雜,大概是廚師、家庭教師、帝王師、間諜、軍師、相國、聖人。

伊摯首先是個廚師,也是中國廚師的祖師,我們燒菜說關鍵是要掌握“火候”,這個火候論就是伊摯提出來的,伊摯提出五味調和說和火候論,他的廚藝是有理論的。

伊摯是夏朝有莘國國君的廚師和貴族子弟家庭教師,專研究兩件事:烹小鮮和治大國。所以我都懷疑老子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不是受伊摯啟發。因為老子只是說,而伊摯在這兩方面,都堪稱中華始祖:烹飪,他被稱為中華廚祖;治國,他被封為“商元聖”。

商湯為了得到伊摯,娶了有莘國君的女兒,伊摯作為陪嫁來到商,《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湯尊伊摯為帝王師,教他堯舜之道。同時,商湯五次派伊摯作他的使者去晉見夏桀,包括結交夏桀的元妃妹喜,大量竊取夏國情報,為商滅夏發揮了關鍵作用。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孫子舉的第二個間諜案例,是姜子牙。周朝的興起,是依靠在殷商的姜子牙。姜子牙曾經為商紂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了解了很多商紂王的內情。

孫子舉伊摯和姜子牙兩人為間諜的案例,引起很多後學的不解,甚至不滿。因為讀兵法的,特別是注兵法的,還是讀書人多、儒生多。伊摯和姜子牙都是儒家價值觀里的聖人,孫子將他們說成間諜,而間諜再怎麼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再說這二人在商和周的建國大業里發揮的核心作用,絕不是間諜的作用。

梅堯臣說:“伊尹、呂牙,非叛於國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為民也。”這兩位並非叛國間諜,而是良臣擇明主而事之,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張預也不滿意以伊尹、姜子牙為間諜例子,他說:“伊尹,夏臣也,后歸於殷;呂望,殷臣也,后歸於周。伊、呂相湯、武,以兵定天下者,順乎天而應乎人也。非同伯州犁之奔楚,苗賁皇之適晉。”

伊尹是夏臣歸於殷,姜子牙是殷臣歸於周,二人分別輔佐湯、武平定天下,是順天命、救人民,和伯州犁、苗賁皇之流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賁皇,就是標準的叛國者了。

伯州犁,是晉國貴族,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奔楚,為楚國太宰。

苗賁皇,是楚國貴族,羋(mǐ)姓,斗氏,若敖氏之族,楚國令尹斗椒之子,楚莊王九年,斗椒作亂失敗,楚莊王滅若敖氏之族,賁皇逃到晉國。晉任之為謀主,為晉國八大良臣之一。

晉楚兩國鄢陵之戰,二人就分別站在國君旁邊,指點自己過去祖國軍隊的內情,給國君出主意。不過苗賁皇技高一籌,晉軍獲勝。

鄢陵之戰是春秋時期經典大戰役,史書對二位叛臣的表現記載非常生動:

伯州犁陪同楚共王觀察晉軍陣營。

楚王問:“晉兵正駕着兵車左右奔跑,這是在幹啥?”

伯州犁回答說:“在召集軍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軍集合了。”

伯州犁:“在開會商量。”

楚王:“搭起帳幕了。”

伯州犁:“在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撤去帳幕了。”

伯州犁:“快發佈命令了。”

楚王說:“非常喧鬧,塵土飛揚。”

伯州犁:“這是準備填井平灶,擺開陣勢。”

楚王:“都登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拿着武器下車了。”

伯州犁:“這是聽取主帥發佈誓師令。”

楚王問道:“要開戰了嗎?”

伯州犁:“還不知道。”

楚王:“又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都下來了。”

伯州犁說:“這是戰前向神祈禱。”

看這對話,就知道間諜多麼可怕!一舉一動都被對方了如指掌!

伯州犁還把晉厲公親兵的位置告訴了楚共王。這樣,楚軍就知道晉君的位置了。

當然,晉厲公這邊有苗賁皇,彼此彼此,他也知道了楚共王親兵的位置。不過苗賁皇不像伯州犁那樣,說得詳細、生動,甚至還有點八卦,卻沒什麼實際用處,苗賁皇直接說了最關鍵的。他向晉厲公提出建議說:“楚國的精銳部隊是中軍,主要是那些楚王的親兵。如果分出一些精兵來攻擊牽制楚國的左右兩軍,再集中三軍主力攻打中軍楚王的親兵,一定能把它們打得大敗。”

晉厲公依計而行,楚軍敗退。

楚共王決定次日再戰。晉國的苗賁皇也通告全軍做好準備,次日再戰,並故意放鬆對楚國戰俘的看守,讓他們逃回楚營,報告晉軍備戰情況。楚共王得知晉軍已有準備后,立即召見子反討論對策,子反當晚醉酒,不能應召入見。楚共王無奈,引領軍隊趁着夜色撤退。鄢陵之戰,以晉軍的勝利而結束。

所以孫子強調間諜的重要,得到什麼人,都不如得到對方的人。而得到對方的人,還要得到對的人。得到的人不對,還是搞不贏別人。

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所以明君賢將,以有大智慧的人做間諜的,必成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情報來決定行動。

杜牧註:“不知敵情,軍不可以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故曰:三軍所恃而動。”

李筌註:“孫子論兵,始於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將者可不慎之哉?”

整部《孫子兵法》,從《計篇》開始,以《用間篇》結束,並不以戰鬥、攻擊為主要內容,為將者,能不引起深思,慎重行事嗎?

李筌所論,正可作為本書的結語。《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四個字:

先勝后戰。

“計”,是為了先勝,有勝算而後舉兵;“間”,還是為了先勝,掌握敵情,知己知彼,然後出戰。

“先勝后戰”的關鍵又是什麼呢?是——

不勝不戰。

沒有勝算,沒有勝局,就不要動。兵法主要是研究不戰,不是研究戰,要能不戰而自保,一戰而能定,才能掌握《孫子兵法》開篇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先勝后戰的思想,謀定而後動。什麼也不做,沒關係,很多情況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對事物發展起作用的因素裏面,有一個終極決定性因素,叫時間,要懂得等待,善於忍耐,並能夠觀察和利用時間帶來的變化,並且能利用時間製造變化。時間帶走了毛主席,讓鄧小平改變中國。如果想對抗這時間有所作為,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不要毛皮擦癢老想馬上做點啥。一些所謂“戰略舉措”,無非是決策者的焦慮情緒。不幹點啥,就覺得自己在“不作為”。或者主將認為不能動,國君在後方覺得他“不作為”,焦慮得不得了,非要有所動作,情緒才能緩解一下,一動,就成了“不作死,就不會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精裝修訂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精裝修訂版)
上一章下一章

“先勝后戰”的關鍵是不勝不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