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間諜的使用方法(1、2、3):所有疑心,都是懷疑自己
五種間諜的使用方法(1、2、3):所有疑心,都是懷疑自己
原文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華杉詳解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間諜有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一起使用,敵人不知道消息是從哪兒泄露的,這就是神妙的道理,國君的法寶。
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因間,是誘使敵國鄉人做間諜。
“鄉人”,十一家注里很簡單,沒有特別解釋,就是敵國當地人。如杜牧注為“敵鄉國之人”,梅堯臣注為:“因其國人,利而使之。”利用當地人,給他利益,利用他。賈林註:“讀‘因間’為‘鄉間’。”他說這裏“因”就讀“鄉”。
不過郭化若將軍對“鄉人”有特別解釋,他說鄉人是春秋時對敵方官鄉大夫的略稱,齊國叫“鄉良人”,宋國叫“鄉正”。《周禮?鄉大夫》說,鄉大夫的級別,是介於司徒和鄉吏之間。
郭將軍的解釋也有價值,總要有點身份、管點事,才能提供有價值的情報。
善用鄉人的例子,是大家熟悉的“聞雞起舞”的祖逖(tì)。祖逖家本是北方大族,五胡亂華,漢人南渡,西晉變東晉,祖逖就常懷恢復中原之志。祖逖生性豁達,輕財仗義,又發奮讀書,聞雞練武,練成文武雙全,智勇仁義信俱備。
祖逖為人,最能愛人下士,叫人對他死心塌地。為了自己手下人,他可什麼“原則”都不管。手下賓客眾多,也不乏雞鳴狗盜之徒。揚州災荒時,有的賓客出去劫掠富戶,被官府捉拿,他利用自己勢力去把人撈出來,不僅不加責備,還說:“比復南塘一出不?”咱們要不要再去南塘干一票?他來這一手,大家都覺得跟祖大人干,死而無憾。
像祖逖這樣“上對下恩義相結,下對上人身依附”的“中國模式”,只能做豪強,做不了天子,也做不了國家柱石大臣。如果天子、宰相也是只認兄弟伙,只要你死心塌地跟我,違法亂紀我都罩着你,用縱容屬下貪腐來換取他們的忠誠,那是“以腐治國”,國家非敗亡不可,梁武帝就是例子。
祖逖後來受朝廷猜忌,憂憤而死。他那樣無法無天,能不被猜忌嗎?
回頭再說祖逖怎麼利用“因間”,和他對下人一樣,也是恩義相結,只要你跟我,一切我都保你。祖逖任豫州刺史,和後趙石勒接壤。時逢亂世,河南是晉趙邊境地區,地方豪族皆結塢自保。那些塢主都有兒子在後趙做人質。祖逖則對他們放寬政策,任由他們兩面討好,對他們恩禮有加,讓他們提供情報,又時不時假裝去攻打一回,向後趙顯示這些塢堡和他沒有關係。如此這般,塢主們對祖逖都非常感戴,後趙有什麼風吹草動,都來彙報。祖逖能收復河南大片土地,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內間,是利用敵方的官吏。
杜牧講了七種人,可以發展為內間:
1.敵之官人,有賢而失職者;
2.有過而被刑者;
3.有寵嬖(bì)而貪財者;
4.有屈在下位者;
5.有不得任使者;
6.有欲因敗喪而展己之才能者;
7.有翻覆變詐、常持兩端之心者。
杜牧說:“如此之官,皆可潛通問遺,厚貺(kuàng)金帛而結之,因求其國中之情,察其謀我之事,復問其君臣,使不和同也。”
敵方的官吏,有本來賢達,但犯了錯誤,前程受影響的;有被刑罰,心懷怨恨的,或者父親受刑影響子孫前途的;有寵妾情婦或有特殊愛好又貪財的(不是說就怕領導沒愛好嗎?有愛好,就有弱點);有對自己地位不滿的;有不得志才能得不到發揮的;有希望己方失敗自己才有機會的;有反覆無常,常持兩端之心的;這些人都可發展成內間。
不過你要用對方內間,對方也會演戲給你看。周瑜打黃蓋,就是打給曹操看。曹操認為黃蓋心懷怨恨,真心來降,不加防備,結果就被黃蓋火燒赤壁了。
行賄敵國有寵嬖貪財者,孫子本人就中了這一招。吳國夫差將越王勾踐五千殘兵敗將包圍在會稽山,眼看越國就要亡國了。這時候誰跟着吳王呢?三個重臣:伍子胥、孫子、伯噽。勾踐來使要投降,伍子胥勸吳王不給他機會,徹底消滅越國。這時候勾踐就派文種帶了金錢美女去行賄伯噽。說越國表面是投降吳王,實際是投降伯噽先生您。以後越國的美女金帛,都先通過您再給吳王,越國的財富,就是伯噽先生您的財富。這伯噽就全力幫越國了。
奸臣總是有忠臣沒有的本事,伍子胥、孫子的話吳王都不聽,就聽伯噽的。伯噽後來還配合勾踐害死了伍子胥——伍子胥正是他當初落難時把他引薦給吳王的恩人。勾踐敢於親自去吳國做人質麻痹夫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伯噽的保護。後來說服夫差放勾踐脫身回國,還是伯噽。給夫差送上西施、鄭旦,是通過伯噽。建議夫差重建姑蘇台,並給他送上越國最好的木料,幫他消耗吳國民力財力,還是通過伯噽。
勾踐把用間方法,還有前面《計篇》裏“兵者,詭道也”說的,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等等,一部《孫子兵法》都用盡了,孫子一點招都沒有,眼睜睜看着吳國滅亡。
前面學過的李世民滅竇建德之戰,也有內間的作用。
李世民包圍了王世充,竇建德來救。李世民搶先佔了虎牢關,竇建德攻不進去,還總被他衝出來殺傷士卒。李世民有沒有軟肋呢?有。他最怕的,就是竇建德不在這兒跟他戰,轉頭去攻打他的後方。兵法不是說了嗎?當敵方佔了爭地,不要去進攻,當引兵而去,趣其所愛,攻其必救,引他出來,再在路上埋伏打他。你不是佔了虎牢關嗎?你自己佔着吧。
這麼簡單的道理,竇建德帳下當然不會沒人知道,謀士凌敬進言說:“應當全軍渡過黃河北上,攻佔懷州河陽,安排主將鎮守。再率領大隊人馬擊鼓舉旗,跨越太行山,開進上黨縣,虛張聲勢隱藏目的,不必麻煩作戰。加速趕到壺口,逐漸驚擾蒲津,奪取河東土地,這是上策。實行這個方針定有三條好處:一是到無人防守的地方,軍隊萬無一失;二是擴大地盤招募兵卒;三是唐軍對王世充的包圍自己就會解除。”
凌敬所言,既是爭地的標準戰法,也是圍魏救趙之計,可以說也沒多大奇妙,都是教科書似的戰略,竇建德覺得有理,準備聽從。如果這樣做,李世民就麻煩了。
這時候,誰幫了李世民的忙呢,是王世充自己。王世充被李世民圍得急了,怕竇建德撤兵而去,洛陽城就陷落了。王世充的使者長孫安世私下送金銀珠寶利誘各個將領,讓他們勸竇建德別走。各個將領全都勸諫說:“凌敬不過是個書生,怎能跟他談打仗呢?”竇建德耳朵根子軟,一個書生的意見,當然頂不過那麼多大將,於是他就反悔了,最終被李世民拖死在虎牢關下,被李世民生擒,送到長安斬了。
竇建德的大將們做了王世充的內間,害了自己,害了竇建德,也害了王世充。
這就是領導者的痛苦,人人都會向你進言,但有的人是忠心為國,有的人進言背後,則是為了自己的權位和利益,你怎麼分辨呢?連進言的人他自己都分辨不清!竇建德的案例,凌敬是就事論事,公忠體國,大將們則是都得了王世充好處。但他們為王世充說話的時候,也是理直氣壯的,並不認為自己是收了錢才這樣說,為什麼呢?這是古往今來只要是人都拿手的特長——自欺欺人——把自己先欺了,自己都相信自己說話是公允的了,就理直氣壯了,我十萬大軍,為何要躲避李氏小兒區區三千五百人呢?以他們的智商,根本認識不到戰局有多麼兇險!
內間的案例太多了,專門寫一本書都寫不完。內間們並不是都懷有叛國的目的,他也不知道自己進的讒言對國家有那麼大的危害。他只不過是嫉妒那有能力的人,不希望他建立功勛;或者想表達一點與眾不同的見解,找到一種存在感,這就被敵人拉下水了。
我們常哀嘆某某主君為小人所誤。那小人呢,並不都是伯噽那樣的壞人,往往就是一些沒有見識的人,他自以為自己對主君忠心得很,主君也認為他是忠心的。往往這種人,最容易被發展成內間,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內間,也不能識別發展他的人送他東西的目的。這種沒見識的小人哪,對國家的破壞,比真正的壞人還大!因為主君對他不設防,認為他沒壞心。
鴻門宴,劉邦得以逃生,關鍵在於買通了項羽的親叔父項伯。項伯認為自己在害項羽嗎?不認為。項伯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做了劉邦的內間嗎?不知道。他不過是個“老好人”,絕對“沒有壞心”,項羽絕對想不到防備他,而他確實在鴻門宴之前就跟劉邦約為婚姻,成了親家了。
所以國家不能用所謂“有德無才”的人,國家大事,只有有足夠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參與討論。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為德就是最大的見識,這世上沒有“有德無才”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沒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有欲因敗喪而展己之才能者”,這種情況也很普遍,很可怕呀!比如大家本來都是公忠體國,但是主君用了甲的計策,沒有用乙的計策。乙是希望這事情最後成功呢,還是失敗呢?很多人都會希望他失敗,以證明自己的正確。部分人就可能因此協助敵人搞破壞!
“有翻覆變詐、常持兩端之心者。”今天投降這個,明天投降那個的,各方都想爭取他,但各方都不信任他,隨時把他拋棄。三姓家奴呂布就是典型人物,為什麼叫三姓家奴呢?他本來姓呂,這是一姓。後來認丁原為義父,二姓丁。被董卓買通殺了丁原,又拜董卓為義父,三姓董,這就是三姓。不過三姓還不是結束,後來為了貂蟬,又殺了董卓。所以最後他要投降曹操,曹操就不敢留他,把他處死了。
孟達也是。他本是蜀將,投降了魏國,後來經不起諸葛亮引誘,又要降蜀。諸葛亮故意泄露孟達和蜀國交通的信息,讓司馬懿知道,這樣絕孟達的後路,催他下決心舉事。司馬懿也了解孟達首鼠兩端的性格,也寫信引誘他,把他穩住,然後卷甲急進,八天到孟達城下,把他斬了。司馬懿沒賠本,平了孟達之亂,穩住了城池,諸葛亮也有小賺,至少除了魏國一將,折騰了司馬懿一場。孟達就被拋棄了。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反間”,就是誘使敵方間諜為我所用。怎麼誘他呢,杜牧說有兩種方式:“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所用也。”要麼厚厚賄賂,讓他更願意跟我干;要麼假裝不知道,故意演些假戲給他看,讓他回去誤導他的主君。
楚漢相爭,項羽就中了劉邦的反間計。劉邦想除去項羽的主心骨亞父范增,先用內間,讓陳平用了四萬兩黃金,買通項羽手下將領,散佈謠言,說范增、鍾離昧等對項王封賞不滿,要和劉邦聯合滅項王呢!項羽本來封賞方面就不太大方,這話他雖然不敢相信,但也聽進去了,這就做好了鋪墊。等項羽使者到漢軍營中來,陳平先以太牢之具,高規格,好酒肉接待。席間話沒說兩句,便故作驚訝道:“什麼?你們是項王使者?我還以為是亞父使者呢?”馬上叫人撤去酒菜,降低接待規格和標準。使者回報,項羽大怒,就把范增攆走了。
這故事聽上去像哄小孩的一樣可笑,但項羽居然會上當。為什麼呢?一是陳平事先的謠言輿論作了很充分的鋪墊;二呢,還是在於項羽自己,他對跟他乾的人本身就不夠慷慨,所以他自己心裏就有鬼,就不踏實,就認為任何人要背叛他跟劉邦,都是完全可能的。
所有的疑心,都是懷疑自己。
項羽的疑心並沒有錯,他自己的親叔父項伯,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的那個,就是劉邦的內間,在項羽抓了劉邦父親要殺時,也是他勸住的。劉邦得天下后,賜項伯姓劉,封射陽侯。
劉邦自己也中過反間計,中了誰的計呢,就是那個匈奴狠角色,冒頓單于。
韓王信叛亂,聯合匈奴,和漢朝作戰。劉邦想一舉端掉匈奴,派了十幾撥使臣去打探虛實。冒頓把精兵強馬都藏起來,盡給漢使看到一些殘兵弱馬。所以使者個個回來都說匈奴可擊,只有婁敬說這是匈奴反間計,故意誤導我們的。劉邦一心想打,信心百倍,罵婁敬惑亂軍心,把他關起來,說等我凱旋后再處置你。
結果劉邦在白登被冒頓四十萬大軍包圍,差點掛了。靠陳平設計買通冒頓的寵妃,才議和得歸。不過劉邦有個好處,馬上把婁敬放出來,封關內侯,食祿兩千戶。而其他十幾個說匈奴可擊的,全部處斬。
熟讀兵法,也做不到不中計,因為每一次情況都不一樣,都有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