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的五種變化
火攻的五種變化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華杉詳解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
梅堯臣註:“因火為變,以兵應之。”
凡用火攻,要根據五種火攻的變化使用,以兵勢配合火勢變化使用。
“五火”,就是前面說的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火攻方式。
兵勢和火勢怎麼配合呢?下面講了五條,所以把“五火之變”解成這五種變化也說得通:
1.“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
在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及時從外面派兵策應。
杜牧註:“凡火,乃使敵人驚亂,因而擊之,非謂空以火敗敵人也。聞火初作即攻之,若火闌眾定而攻之,當無益,故曰早也。”
放火,不是一定指望光靠那火燒死敵軍,而是要引起他的驚慌混亂,然後乘亂攻之。所以火一起,一聽到亂軍之聲,馬上從外面攻進去。如果等火被人撲滅了,敵軍也安定了,再發動進攻,就失去放火的意義了。所以要“早”應於外。
2.“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
如果敵營起火后,敵軍非常鎮靜,沒有喧嘩,沒有慌亂,那就表明敵將治軍嚴謹,敵軍訓練有素,而且早有準備。這時候就不要進攻,等待一下,加強火勢。能有機會就攻,沒有機會就算了。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覺得自己“白來一趟”。白來一趟,比大敗而歸強,如果大敗而不能歸,就更慘了。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一定要知止。不甘心“白準備了”,不知止,非要干一場,正是敗將的性格。
3.“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
如果從外面放火,則不需要內應,只需要適時放火就行。
李筌註:“魏武破袁紹於官渡,用許攸計,燒輜重萬餘,則其義也。”官渡之戰,曹操燒袁紹輜重,就是從外面放火。
杜牧註:“上文雲五火之變鬚髮於內,若敵居荒澤草穢,或營柵可焚之地,即須及時發火,不必更待內發作然後應之,恐敵人自燒野草,我起火無益。”
如果敵人在草叢中,或軍營柵欄有可燒之機,就不必等待內應,要及時縱火。否則,他自己把營地周圍的草叢先燒掉了,我們的火就燒不過去了。
漢朝李陵征討匈奴,匈奴於上風縱火。李陵就趕緊自己放火先把周圍的草燒掉,這樣敵人放的火就燒不過來了。這也是碰到草原火災的自救方法。
東漢末年,皇甫嵩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皇甫嵩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大兵包圍城。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皇甫嵩說:“用兵有奇變,而不在兵多兵少。現在賊人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我出兵攻擊,田單火牛陣的功勞就可以實現。”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軍驚亂敗走。
4.“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在上風放火,不可從下風進攻。
曹操註:“不便也。”
杜牧註:“若是東,則焚敵之東,我亦隨之以攻其東;若火發東面,攻其西,則與敵同受也。”
如果刮東風,就從東邊放火,我軍也隨着從東邊進攻。如果從東邊放火,從西邊進攻,那我們和敵人一樣被火燒了。所以曹操說不方便。
其實比不方便更嚴重。張預註:“燒之必退,退而逆擊之,必死戰。”他若後面有火,我們在前面擋他,他一定殊死作戰,我們非敗不可!你想想八十層高樓上着火,人都會跳樓,他還不敢跟攔住他的人拚命嗎?
所以,在上風放火,不能從下風進攻。可以順風進攻,也可以從左右擊之。王皙註:“或擊其左右可也。”
隋末天下大亂,劉元進是眾多起兵的英雄之一,也自稱天子,兵勢強盛。隋煬帝派王世充討伐他。王世充也打他不過。劉元進善用火攻,他的軍隊,人人拿着茅草,“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隨時就風放火。延陵一戰,王世充被他燒得心驚膽戰,將要棄營逃跑,風向突然轉了,朝劉元進軍燒過去,把劉元進軍營全燒了,王世充乘機掩殺,大破劉元進軍。之後劉元進一蹶不振,屢戰屢敗,最終被王世充斬殺。
火攻要注意,風向會變。
5.“晝風久,夜風止”
白天風吹的時間長了,晚上風就會停。這是經驗之談。曹操註:“數當然也。”
老子《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就是暴風,暴風刮不完一個早上就會停止,暴雨不會下一整天,意思是來勢兇猛的,不會長久,“數當然也”。
上天的風雨,軍隊的士氣,人的警惕性,都有數,都不是無限的。兵法,就是研究、把握、調配、運用敵我雙方這些“數”的消長。
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所以軍隊必須掌握五火之變,心中有數,靈活運用。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這是說水攻不如火攻。
“以火佐攻者明”,用火輔助進攻,很明顯容易取勝。
梅堯臣註:“明白易勝。”
“以水佐攻者強”,用水輔助進攻,攻勢可以加強。
所以火攻可以明白易勝,直接取勝,而水攻只能加強攻勢。為什麼呢——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水可以斷絕敵軍,不可以奪取積蓄。
這個“奪”,是奪什麼?十一家注都說是奪積蓄。
曹操註:“水佐者,可以絕糧道,分敵軍,不可以奪敵積蓄。”水可以淹沒敵人的糧道,可以分割敵人,但不能把敵人的糧草輜重都燒光。
我想這“奪”,也包括奪命。火的殺傷力,是大大地大於水。很多人都會游水,沒聽說有人能“游火”的。日本侵華,蔣介石炸花園口黃河大堤,讓人民付出那麼大代價,也不過稍微耽誤一下日軍而已。
很多水攻的故事,都很可疑,比如韓信水淹龍且,說韓信讓士兵拿一萬多個沙袋,在上游先把水憋起來。等龍且軍渡河走到河道中間,再把沙袋扒開,放水淹他。曾國藩專門研究了這個事,他說這辦不到。如果能辦到,他也想如法炮製了。築一個水壩,蓄上能淹死千軍萬馬的水,還說放就一下子能扒開把水放下來,怎麼可能?我們現在修水電站,要大壩合龍的時候,那都是好大工程,哪裏是一人拿一袋沙可以辦到的。即便辦到了,水壩築起來,那又沒法一下子把它全扒垮,古代沒炸藥啊。
總之火來得快,水來得慢。若是圍城,把河道引過來,淹他城池,倒是可以辦到。春秋時晉國智伯裹挾韓、魏兩家包圍趙家,就是引汾水淹了晉城。不過他最後也沒得手。趙家策反了韓、魏兩家,三家聯手,滅了智伯。最後才有三家分晉,晉國變成韓、魏、趙三國,在戰國七雄中居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