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用間篇
03
用間篇
一單元間諜的使用方法
整部《孫子兵法》的價值觀,就是“用仁義,使權變”。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仁義是本,權變是末。往往人們容易以為權變、詭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學不好兵法了。
18用間諜的成本是最低的
原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註釋
①愛爵祿百金:吝嗇爵祿和金錢。
②不可象於事:象,類比。不能用相似事物推測敵情。
譯文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千里征戰的,百姓的耗費、公室的開支,每天要花費千金,全國上下動蕩不安,(運輸軍需物資的隊伍)疲憊於道路,因而不能從事耕作的有七十萬家。(戰爭雙方)相持數年,是為了一時之勝,如果吝嗇爵祿和金錢(不重用間諜),以致不能了解敵人情況(而遭受失敗),那就太不仁了。這樣的將領不是良將,不是國君的輔佐,不是能勝利的主帥。所以明君賢將,其動輒戰勝敵人,成功超出眾人者,就在於事先了解情況。要想事先了解情況,不可占卜問鬼神;不能用相似的事情推測(凶吉);不能用日月星辰的度數去驗證(敵情),一定要從了解敵情的人口中去獲得。
歷史故事
劉邦的離間計
楚漢相爭期間,劉邦想除去項羽智囊團里的重要人物范增。劉邦的謀士陳平出面,用了四萬兩黃金買通項羽手下將領,散佈謠言,說范增、鍾離昧等人對項羽的封賞不滿。項羽本來就不大方,他雖然沒有完全相信謠言,但已有了疑心。
之後,在與楚軍和談的時候,陳平又故意貶低項羽的使者,讓對方誤以為原因出在范增身上。使者回報項羽,項羽大怒,就把范增攆走了。
范增
秦末謀士。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范增好出奇計,他一直力主除掉劉邦,卻不被項羽採納,最終遭項羽猜忌,辭官回鄉,病死途中。
華杉詳解
關於戰爭的耗費,孫子在第二篇《作戰篇》裏就詳細反覆地強調過,這裏是再一次強調。我們可以看到,孫子的價值觀就是對戰爭的耗費、勝利的代價看得非常謹慎,不像有些人喜歡喊“不惜一切代價”,那是空話。任何事情都有代價,做事最重要的計算就是計算代價,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既然戰爭的耗費這麼大,那捨不得在間諜工作上花錢——孫子對這種行為的批判,就是“不仁之至也”。因為這是不體恤國家、不體恤人民的行為。
楚漢相爭時,劉邦是最捨得花錢的。楚漢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達一年之久,並被斷絕了外援和糧草通道。陳平獻計,讓劉邦從倉庫中撥出四萬斤黃金,買通楚軍的一些將領,施離間計,讓項羽疏遠了鍾離昧,攆走了范增。最終劉邦得以突圍而去。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單于冒頓包圍,還是陳平用計,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對匈奴王后的稱呼),讓冒頓放劉邦回去。
項羽在花錢的價值觀上和劉邦相反。韓信評論項羽時,說得很形象:“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是指項王待人很好,但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官晉爵時,他又捨不得給,這就是婦人的仁慈。
凡是能靠花錢解決的,就不算難事,在間諜上多花錢,其實是最節省的方法。因為打一場曠日持久的仗,日費千金,七十萬家的財力為之枯竭。給間諜的錢再多,能多過這七十萬家嗎?項羽每一天都花了七十萬家的錢,他不心疼,反而心疼給間諜的爵祿賞賜,不花錢去了解敵情、離間敵人,所以他是不仁到了極致了。
這個道理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真到要我們花錢時,就非常難了。難在哪兒呢?這難在心態上。我們自己想一想,或者問問父母:花錢時,有沒有下面這些心態。
心態一:每天花的大錢,習慣了,預算外的小錢卻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
每天七十萬家在花錢,一家一塊錢也是七十萬,但這錢每天都在花,項羽就習以為常了。可如果額外要賞錢,他就受不了。
心態二:算別人的賬,不算自己的賬。
項羽在處理這問題的時候,不是算自己花了七十萬家多少錢,而是算別人的賬:“你憑什麼拿我這麼多錢?你值嗎?你配嗎?”然後心裏就不服氣了,不平衡了,不願意了。項羽就是覺得屬下都是跟他混飯吃的,怎麼還要額外賞賜呢?
心態三:我怎麼知道給他錢是對的呢?可能給了卻沒價值,甚至給錯了!
比如要買通敵將,錢給了,人卻沒買通,他吃裏爬外;比如要施離間計,卻反而中了別人的反間計。那不是花錢買倒霉嗎?
這種心態很普遍,聽上去似乎也有道理,可這種想法有些沒出息。身為將領,本來就要考慮失敗的風險。如果什麼事都能靠花錢解決,那打勝仗豈不是太簡單了?比誰花錢多就是了。
心態四: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我們怎麼知道哪些事是“刀刃”呢?只有花錢的面足夠廣,才能提高錢花到刀刃上的概率。只有多在間諜工作上花錢,買通一個間諜的概率才會大,而一旦買通了一個人,就百倍千倍萬倍地賺回來了。
買通了間諜,就了解了敵情,所以明君賢將能戰勝敵人,就在於事先了解情況。怎麼了解?不問鬼神,就事論事,不做類比,不搞封建迷信,“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名家註解
用間
曹操註:“戰者必用間諜,以知敵情之實也。”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梅堯臣註:“主不妄動,動必勝人;將不苟功,功必出眾。所以者何也?在預知敵情也。”
不可象於事
杜牧註:“象者,類也。言不可以他事比類而求。”
19因間、內間、反間
原文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註釋
①莫知其道:使敵人不知道怎樣泄露了軍情。
②神紀:神妙的道理。
③人君之寶:君主的法寶。
譯文
使用間諜有五種類型: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一起使用,敵人不知道消息是從哪兒泄露的,這就是神妙的道理、國君的法寶。因間,是誘使敵方鄉人做間諜;內間,是利用敵方官吏做間諜;反間,是誘使敵方間諜為我所用。
歷史故事
祖逖屢破趙軍
祖逖家本是北方大族,當時五胡亂華,祖逖隨家人南渡,避難到東晉,因此常懷恢復中原之志。他生性豁達,輕財仗義,又發奮讀書,文武雙全。祖逖還很護短,為了自己的手下人,他可以什麼“原則”都不管。他手下賓客眾多,也不乏雞鳴狗盜之徒。
後來,祖逖擔任豫州刺史。豫州是東晉與後趙兩國邊境,經常發生戰爭,許多當地豪族就建塢(小城堡)自保。這些塢主多有親人在後趙做人質,不得不討好後趙。祖逖對他們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他們兩面討好;還對他們恩禮有加,讓他們提供情報。而且為了向後趙顯示這些塢主和他沒有聯繫,他還時不時假裝去攻打一回。他這樣替塢主“着想”,讓塢主們對他非常感恩戴德,後趙有什麼風吹草動,都來彙報。祖逖能收復河南大片土地,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祖逖
東晉軍事家。祖逖年少時就仗義疏財、不拘小節,受到鄉人敬重。西晉八王之亂時,他受到各方重視,先後效力於三位爭奪皇權的藩王。西晉滅亡后,他率眾南下,繼續為將,一生致力北伐,收復家園。
華杉詳解
孫子介紹了五種間諜的使用方法,下面來一一分析。
1.因間
因間就是誘使敵國鄉人做間諜,不過這個“鄉人”有特別解釋。郭化若將軍認為,鄉人是春秋時對官鄉大夫的略稱,齊國叫“鄉良人”,宋國叫“鄉正”。《周禮·鄉大夫》說,鄉大夫的級別介於司徒和鄉吏之間。
郭將軍的解釋有一定價值,因為要做間諜,總要有點兒身份,管點兒事,才能提供有價值的情報。
故事裏的祖逖就是善用鄉人的例子。祖逖手下賓客眾多,揚州災荒時,有的賓客出去劫掠富戶,被官府捉拿,他利用自己勢力把人放出來。於是大家都覺得跟着祖逖干,死而無憾。
不過,像祖逖這樣“上對下恩義相結,下對上人身依附”的模式,只能做豪強,做不了天子,也做不了國家柱石。如果天子、宰相是連違法亂紀的人都包庇,用縱容屬下貪腐來換取他們的忠誠,那國家非敗亡不可。所以祖逖後來受朝廷猜忌,憂憤而死,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2.內間
內間,是利用敵方的官吏。
杜牧說,有七種人可以發展為內間:敵方的官吏,本來賢達,但犯了錯誤,前程受影響的;被處以刑罰、心懷怨恨的,或者父親受刑影響子孫前途的;有寵妾、情婦或有特殊愛好又貪財的;對自己地位不滿的;不得志、才能得不到發揮的;希望己方失敗自己才有機會的;反覆無常、常持異心的——這些人都可發展成內間。
內間的案例太多了,專門寫一本書都寫不完。
比如孫子本人就吃過內間的虧。吳國夫差將越王勾踐五千殘兵敗將包圍在會稽山,眼看越國就要亡國了。伍子胥、孫子都勸吳王不給他機會,徹底消滅越國。勾踐就用金錢美女去行賄吳王的另一個重臣伯噽,伯噽就全力幫越國了。
前文李世民滅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也有內間的作用。
李世民包圍了王世充,竇建德來救。李世民搶先佔了虎牢關,竇建德攻不進去,屬下就跟竇建德建議,不要硬打虎牢關,不如去奪取河東土地,圍魏救趙。李世民最怕的就是竇建德不來跟他打,結果王世充無意中幫了他。王世充怕竇建德不救他,就私下送金銀珠寶利誘竇建德的各個將領,讓他們勸竇建德別走。最終,竇建德被李世民拖死在虎牢關下,送到長安斬了。竇建德的大將們做了王世充的內間,害了自己,害了竇建德,也害了王世充。
所以領導者也很痛苦,人人都對他進言,他怎麼分辨哪個是間諜的意見呢?何況有些內間並不想叛國,他只是嫉妒有能力的人,或者想表達一點兒與眾不同的見解,無意中就被敵人利用了。
比如鴻門宴上,劉邦得以逃生,關鍵是買通了項羽的親叔父項伯。項伯想害項羽嗎?不想。項伯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做了劉邦的內間嗎?不知道。他只是好心辦了壞事。
不過要小心,我要用對方當內間,對方也會演戲給我看。周瑜打黃蓋,就是打給曹操看的。曹操認為黃蓋心懷怨恨,真心來降,不加防備,結果就被黃蓋火燒赤壁了。
3.反間
反間,就是誘使敵方間諜為我所用。怎麼誘他呢,杜牧說有兩種方式,要麼多多賄賂,讓他更願意跟我干;要麼假裝不知道,故意演些假戲給他看,讓他回去誤導他的主君。
劉邦離間項羽和范增,就是雙管齊下。他先是買通項羽手下將領散佈謠言,又故意誤導項羽使者。最後項羽大怒,把范增攆走了。
這計策聽上去很簡單,但項羽居然會上當。為什麼呢?一是對謠言做了很充分的鋪墊;二是項羽對屬下本身就不夠慷慨,所以他自己心裏就有鬼,就不踏實,就認為任何人都可能為了高官厚祿背叛他。
而劉邦自己也中過反間計,就是白登之圍。他被冒頓單于誤導,結果四十萬大軍被包圍,靠陳平買通了冒頓的妻子,才議和得歸。
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到:熟讀兵法也做不到不中計,因為每一次情況都不一樣,都有各種可能。我們學習“用間”,重點不是學怎麼用間諜,而是要了解中計者的心理,防止自己在類似情況下上當受騙。
名家註解
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梅堯臣註:“因其國人,利而使之。”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杜牧說:“如此之官,皆可潛通問遺,厚貺金帛而結之,因求其國中之情,察其謀我之事,復問其君臣,使不和同也。”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杜牧曰:“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所用也。”
20生間和死間
原文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註釋
①反報:反同“返”。返回國內報告敵情。
譯文
死間,是先故意散佈虛假情況,讓我方間諜知道后,傳給敵方;生間,是能活着回報敵情的間諜。
歷史故事
鄭武公伐胡國
鄭武公在位時,正是鄭國積蓄國力的時候。他想擴展疆域,就問大臣該怎麼辦。有大臣說,可以攻打胡國,結果惹得鄭武公大怒。原來這之前,他已經讓自己兒子和胡國女子成親,還說兩國是兄弟之國。
胡國國君聽說這件事後,非常感動,就沒防備鄭國。沒想到這只是鄭武公麻痹他的計劃。很快,鄭武公就起兵滅了胡國。
鄭武公
春秋時期鄭國第二任國君。鄭武公是周幽王的堂弟,周幽王被犬戎殺死,他護送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鄭武公在位時,尊重周室,致力東擴,使鄭國逐漸強盛,為兒子鄭莊公的小霸地位奠定基礎。
華杉詳解
4.死間
死間是最悲慘的了,被派出去的時候,就已經被自己人出賣了。
什麼叫死間呢?就是傳遞一些假消息給自己的間諜或使者,讓他帶給敵人。間諜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於是,一、不可能泄密;二、更能得到敵人信任;三、他也不知道保護自己。所以當真相敗露的時候,他一定會被敵人殺死。這就叫死間。
最著名的死間就是前文的酈食其了。劉邦派他去說降齊國,他憑三寸不爛之舌,真把齊王給說服了,而且他還向齊王保證,說我要是騙你,你把我烹了。結果韓信不願意被一個耍嘴皮子的書生搶了功勞,直接發兵攻打不設防的齊國。酈食其就稀里糊塗成了死間,被齊王煮了,齊國也被韓信所滅。
鄭武公的故事裏,那個說伐胡的大臣,判斷是對的,但可悲的是,他不知道主公問這話的目的,就是找一個死間。北宋和西夏作戰時,還有一個死間的例子。北宋派一個假僧人吞蠟丸入西夏,僧人被抓住拷問,招供肚子裏有蠟丸。取出來一看,蠟丸里是給西夏謀臣的密信,西夏就把那謀臣殺了,假和尚當然也得死。
5.生間
死間是一去不復回;生間相反,是活着回來彙報的。
南北朝時期,東魏西魏爭戰。西魏的宇文泰派達奚武偵察東魏的軍營。達奚武帶領三名騎兵,穿着敵人衣服,經過東魏的各軍營,好像夜間警戒一樣。遇到有不遵守法令的士兵,他還拿鞭子抽打。然後,達奚武把敵軍的情況都了解全了,回來稟告了宇文泰。
名家註解
生間者,反報也
杜牧註:“往來相通報也。生間者,必取內明外愚、形劣心壯、矯捷勁勇、閑於鄙事、能忍饑寒垢恥者為之。”
二單元用間諜的作用
孫子強調間諜的重要:得到什麼人,都不如得到對方的人。而得到對方的人,還要得到對的人,以有大智慧的人做間諜,必成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情報來決定行動。
21使用間諜者皆是仁義
原文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註釋
①間之實:間諜的真實情報。
譯文
所以軍隊人事中,沒有比間諜再親信的,獎賞沒有比間諜更優厚的,事情沒有比用間諜更機密的。不是才智過人的,不能使用間諜;不是仁慈慷慨的,也不能使用間諜;不是用心巧妙的,不能取得真實的情報。微妙哇!微妙哇!真是無處不可使用間諜呀!
歷史故事
謀士陳平
陳平是劉邦的謀士,經常給劉邦做間諜工作。據說陳平的人品不太好,最著名的傳言就是“盜嫂受金”,就是指他哥哥對他特別好,他卻跟嫂嫂私通。另外,他還收受下屬賄賂。劉邦責問他時,他很坦然地承認自己沒錢,沒錢就辦不了事,所以才受賄。很多人都看不上這樣的陳平,可劉邦卻很信任他,常常把最機密的諜報工作交給他。
陳平年輕時,還有一件事迹:每年社祭,鄉親們都願意陳平做社廟裏的社宰,主持祭社神,為大家分肉。因為他把肉一塊塊分得十分均勻,父老鄉親們紛紛讚揚他說:“善!小陳宰肉宰得太好了!”陳平感慨地說:“嗟乎!使我能宰天下,亦如是肉也!”意思是說,假使我陳平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恰當、稱職。
陳平不僅為劉邦六齣奇計,奪取天下,而且在劉邦死後,他還能保全自己。呂后死後,他在誅除諸呂、匡扶漢室的過程中,都立下安邦定國之功,最終成為漢朝宰相。
陳平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秦末農民起義時,舊的六國紛紛獨立。陳平最初為魏王咎效力,後來轉投項羽,最終降漢。陳平先後參加了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的叛亂,他的計謀對劉邦奪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華杉詳解
間諜收集的情報對軍隊來說至關重要,那麼間諜的地位和使用間諜要有什麼要求呢?孫子的這段話就在解答這兩個問題。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這就是間諜的重要性。
因為每一個派出去的間諜,都可能被對方發展為反間。如果不是親自領導,重重賞賜,間諜反而可能出賣我方軍情了。所以三軍將士都親,但間諜最親。
因為收買間諜,一是在買天下,二是在買自己的生命。所以要肯在間諜工作上花錢,花再大的錢,都是小錢。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包圍,陳平申請說:“願出黃金四萬金,間楚君臣。”劉邦都不問計劃,馬上給錢。
因為間諜工作是地下工作,秘密工作,所以沒有比間諜更秘密的事。就像陳平要買通項羽手下,散佈謠言,如果事機不密,那就害死自己了。
間諜既然如此重要,則“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
陳平專給劉邦做間諜工作,他是不是聖智之人呢?他做諜報用了哪些人,怎麼用,史籍沒有記載,但通過他分豬肉的軼事,就可見一斑。陳平分豬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調動各方積極性,協調各方關係——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他既然能與人心心相印,又能不吝嗇賞賜,還能果斷無疑,那他的胸懷、人格、情義、慷慨、洞察力和決斷力必然是讓人服氣的。讓人除了踏踏實實、死心塌地跟他干之外,不做他想!所以陳平雖然出的都是“詭道”,但他卻是一位仁者,因為仁義就是一種領導力。
所以孫子發出感慨:“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在前文中,孫子只有在講奇正轉化的時候,才發過類似的感慨,可見孫子把間諜工作看得多麼重要。
第一點微妙,是使用間諜的人對間諜,既要推心置腹,恩義相結,又不能過分信任。這推心置腹和不能信任之間的關係,太微妙了。第二點微妙,是間者回來彙報,他說的是不是實情?或者他以為是實,而實際是敵人製造的來騙他的假象?對這些信息的思考選擇,也十分微妙。
因為實在太微妙了,所以劉邦這樣的用間大師,在白登之圍里還是上了冒頓的當。是冒頓的計謀太巧妙了嗎?未必。冒頓的騙術是教科書式的,任何一本兵法上都能找到,非常簡單,甚至有些拙劣。那為什麼劉邦沒看穿呢?因為冒頓製造的假象符合他的期望,因為他貪圖擊破匈奴的功利。
有所期待,有所貪心,就容易上當——這一點我們都需要謹記。
名家註解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
張預註:“三軍之士,然皆親撫,獨於間者以腹心相委,是最為親密也。”
事莫密於間
杜佑註:“間事不密,則為己害。”
非聖智不能用間
杜牧註:“先量間者之性,誠實多智,然後可用之。厚貌深情,險于山川,非聖人莫能之。”
非仁義不能使間
陳皞註:“仁者有恩及人,義者得宜而制事。主將者,既能仁結而義使,則間者盡心而覘察,樂為我用也。”
22用間能辦成大事
原文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註釋
①謁者:傳達通報的官員。
②舍人:官邸的近侍官員。
譯文
間諜工作尚未進行,就事先泄露了出去,那麼間諜和聽到(秘密)的人都要處死。
凡是要攻擊對方的軍隊,攻打對方的城池,殺掉對方的官員,一定要先知道對方守將、左右親信、掌管傳達通報的官員、守門官吏和近侍官員的姓名,這些,我們的間諜都要弄清楚。
歷史故事
商丘之戰
春秋中期,宋國是一個中等實力的諸侯國。晉楚爭霸的時候,宋國是追隨晉國的,後來又被迫向楚國屈服。
楚莊王在位時,宋國斬殺了一位楚國使者。楚莊王對宋國支持晉國早有怨恨,這回更加憤怒了,就派大軍北上,圍攻宋都城商丘。
楚軍圍城差不多一年,宋國還誓死不投降。楚軍就開始在商丘城外建房子、耕田,顯示要長期駐紮了。在這種情況下,宋國執政華元親身潛入楚軍大營,直接就衝到楚軍主帥子反的床上,把子反劫持了。兩人在床上談判,最後迫使楚國退軍,簽訂和議。
華元
春秋時期宋國名臣。華元是宋國公室,他先後歷事四位國君,是宋國的“四朝元老”。華元長期執掌宋國軍政大事,集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和將領於一身,維持着宋國這個中等小國在諸侯紛爭中的地位。
華杉詳解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的意思很簡單:處死間諜是懲罰他泄密;處死知道秘密的人,是為了滅口。
司馬懿第一次在家韜光養晦時,曹操讓他出來工作,他覺得還沒看清政治形勢,不想出山。怎麼辦,就裝病,說得了風痹。曹操不信,派人夜裏去查探,他果然在那裏一動不動歪着,曹操就信了。但有一天,司馬懿在內院歪着,院子裏正在曬書。突然下了暴雨,司馬懿一看書要澆濕了,忘了自己在裝病,騰身而起就去收書,結果就被自家一個婢女看見了。那婢女驚得張大了嘴巴,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當機立斷,竟然親手格殺了那婢女。
所以做保密工作的,組織紀律很嚴格,很多時候,連最親近的人也不能告訴一個字。
孫子的第二段話,信息量就大多了,可以解釋好多事情。
先說“要知道對方守將”,這一句最好理解。打仗是和對方主將作戰,主將的能力,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弱兵到韓信手裏就是勁旅,因為他就是隨便在街上糾集一幫烏合之眾,都有辦法讓他們殊死作戰。而四十萬大軍到了趙括手裏,就得任人宰割。所以長平之戰前,秦軍想方設法讓趙國調走廉頗,換上趙括。
劉邦遣韓信、曹參、灌嬰擊魏王豹時,問:“魏大將誰也?”答:“柏直。”劉邦說:“這小子還乳臭未乾,不是韓信的對手。”
又問:“騎兵將領是誰?”答:“馮敬。”劉邦說:“哦,那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也算不錯,但還是搞不過灌嬰。”
再問:“步卒將領是誰?”答:“項它。”劉邦說:“搞不過曹參。吾無憂矣!”
所以做主帥,不僅對自己手下人員要熟悉,對敵軍上下各個將領的人物背景、軍事能力、性格特徵,甚至個人愛好,都要熟悉了解。
上面是說要了解對方將領,那為什麼還要了解左右、謁者、門者、舍人呢?這裏還是舉劉邦的例子。有一次劉邦戰敗脫逃,投奔韓信軍中。他直接就到了韓信卧室,把韓信的印信收了,把韓信軍隊的指揮權抓到了手裏。他若不是之前有細緻的基礎工作,就算他是主帥,怎能不驚動韓信,就能到他床邊?
華元也是衝到對方床上的例子。如果華元事先沒有周密的間諜工作,把子反的左右、謁者、門者、舍人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有所默契,他怎麼可能摸到子反床上?
所以要重視大人物身邊地位低的人,這些人最能辦大事。這就像我們做事要重視細節。有時候,一個細節上的完美,就能讓事情順利完成;有時候,細節上的一個小錯誤,就能讓整件事前功盡棄。所以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
名家註解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梅堯臣註:“殺間者,惡其泄;殺告者,滅其言。”
23反間可以起顛覆性作用
原文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註釋
①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一定要搜索到敵方派到我方從事間諜活動的人。
②誑事:虛假情報。
③如期:按期。
譯文
一定要把敵國派到我國的間諜找出來,重利收買,優厚款待,誘導安置,這樣反間就可以為我所用。由此了解了情況,則鄉間、內間就可以為我所用了;由此了解了情況,死間的虛假情報就可以傳給敵人;由此了解了情況,所以生間就可遵照預定的期限,回來報告敵情。五種間諜的使用者必須懂得,了解情況最關鍵的在於反間。所以,對反間不可不給予優厚的待遇。
歷史故事
冤殺袁崇煥
袁崇煥是抗擊清軍(后金)的名將,讓后金統治者皇太極很頭疼。為此,皇太極就想利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
皇太極的計謀是先抓兩個明朝太監,然後讓后金將領故意在太監的牢房外,說袁崇煥已經私下與后金里通外合了。隨後,他又故意把這兩個太監放跑。太監回到皇宮后,立刻將這“機密”報告給了崇禎皇帝。
崇禎原本就對袁崇煥不太放心,這下深信不疑,就把袁崇煥殺了。
袁崇煥
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自認有鎮守邊關的才能,因此毛遂自薦到遼東邊關任職。後來,他鎮守防備清軍(后金)的前線寧遠,在抗擊清軍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是清軍入關的重大障礙。
華杉詳解
孫子這裏是強調,在五種間諜中,反間最重要,是用間的關鍵。
所以要把反間扣留下來,拖延時日,以期能策反他為我們所用。漢朝與匈奴頻繁互派使者,這些使者大都有間諜任務。兩國相互扣押使者,也是常事,其中蘇武被扣十九年不投降,留下了蘇武牧羊的千古傳奇。
我方能通過和反間談話,知道敵國鄉人中的貪利之徒,知道朝廷大臣誰跟誰有矛盾,就可以安排下一步利用。所以對反間,也不一定要完全策反,把他留下來酒肉侍候着,不停地跟他聊,沒準他言多必失,我們也能得到不少情報。
通過反間,我方還能了解到,什麼樣的假情報可以對敵方起到顛覆性作用,就可以再派死間去傳遞。袁崇煥整備邊防,功勞顯著。可以說,在清朝與明朝的戰爭中,袁崇煥一直是抗清的主力,是清軍通往勝利之路上的障礙。皇太極利用反間計讓崇禎皇帝殺掉他后,明朝再無有力的統帥能擔當邊防重任,十幾年後,明朝滅亡。
最後,通過反間還可以了解敵人的疏密,生間就可以按期回報敵情。
所以五間之事,反間為本。用間要下大本錢,而反間要下最大本錢!
其實我們結合生活中的經驗,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五間中,反間的作用最大,危害也最大。大家想一想,我們是相信陌生人的話,還是相信家人朋友的話?在情況不明的時候,我們當然都相信身邊親密的人,而反間就出在這些親密之人中,讓人防不勝防。所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內部的團結比其他因素都重要,因為內部的破壞往往比外部的破壞更有危害。內部如果不團結,不用別人破壞,我們自己可能就亂了。古語“禍起蕭牆”,就是這意思。
名家註解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
張預註:“索,求也。求敵間之來窺我者,因以厚利,誘導而館舍之,使反為我間也。言舍之者,謂羈留其使也。淹延既久,論事必多,我因得察敵之情。”
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
梅堯臣註:“其國人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間而知之。”
24因用間而先勝后戰
原文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註釋
①殷之興也:殷商的興起。
②伊摯:伊摯即伊尹。伊尹原是夏桀的大臣,後來歸附商湯,在滅夏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③呂牙:呂牙,就是姜子牙。
譯文
從前商朝的興起,(是由於重用了)在夏為臣的伊尹;周朝的興起,(是由於重用了)在殷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國君和賢能的將帥,能用極有智謀的人做間諜,就一定能成就大功業。這是用兵作戰的重要一招,整個軍隊都要依靠它來採取行動。
歷史故事
商湯得伊尹
伊尹是個廚師,也是中國廚師的祖師,但伊尹的本領還不止這些。他從小聰明,勤學上進。因為他經常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所以他不僅會烹調,還懂治國之道,甚至作為廚師,還能當貴族子弟的老師。
當時商湯王求賢若渴,聽說了伊尹的名聲后,就多次以玉、帛、馬等作禮物,去莘國聘請他。但有莘王並不答應放走伊尹,商湯為了得到這個人才,就娶了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尹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商湯身邊。
商湯尊伊尹為帝王師,向他求教堯舜之道。同時,商湯五次派他做使者去覲見夏桀,並結交夏桀的寵妃妹喜,大量竊取夏國情報,為商滅夏發揮了關鍵作用。
伊尹
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勛。伊尹在史書中的記載極少,最早見於甲骨文中,身份為“師仆”。此外《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也有一些他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記錄。
華杉詳解
這句話里,孫子舉的第一個間諜例子是伊尹,第二個間諜例子是姜子牙。姜子牙曾經為商紂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了解了很多商紂王的內情。
孫子舉伊尹和姜子牙兩人為間諜的案例,引起很多後人的不解,甚至不滿。因為讀兵法的,特別是註解兵法的,以儒生居多。伊尹和姜子牙都是儒家價值觀里的聖人,孫子卻說他們是間諜。間諜再怎麼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何況這兩人在商和周的建國大業里發揮的,也不僅僅是間諜的作用。
所以註解者之一梅堯臣說,伊尹、姜子牙並非叛國間諜,而是良臣擇明主而事之,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梅堯臣的話有一定道理,伊尹、姜子牙和伯州犁、苗賁皇之流確實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賁皇就是標準的叛國者了。伯州犁是晉國貴族,苗賁皇是楚國貴族。晉楚鄢陵之戰中,兩人就分別站在敵方國君旁邊,分析自己故國軍隊的內情。史書對這兩位叛臣的記載也非常生動:
伯州犁陪楚共王觀察晉軍陣營。
楚王問:“晉兵正駕着兵車左右奔跑,這是在幹啥?”
伯州犁回答說:“在召集軍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軍集合了。”
伯州犁:“在開會商量。”
楚王:“搭起帳幕了。”
伯州犁:“在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撤去帳幕了。”
伯州犁:“快發佈命令了。”
楚王說:“非常喧鬧,塵土飛揚。”
伯州犁:“這是準備填井平灶,擺開陣勢。”
楚王:“都登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拿着武器下車了。”
伯州犁:“這是聽取主帥發佈誓師令。”
楚王問道:“要開戰了嗎?”
伯州犁:“還不知道。”
楚王:“又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都下來了。”
伯州犁說:“這是戰前向神祈禱。”
看這對話,就知道間諜多麼可怕!一舉一動都被對方了如指掌!
當然,晉厲公這邊有位苗賁皇,所以他也知道了楚共王親兵的位置。不過苗賁皇說的話更關鍵,他不光講解,他還提建議。他說:“楚國的精銳部隊是中軍,如果分出一些精兵來牽制楚國的左右兩軍,再集中三軍主力攻打中軍,一定能把他們打得大敗。”
晉厲公依計而行,楚軍果然敗退。
所以孫子強調間諜的重要,不是什麼間諜都重要,而是看得到什麼人。比較好的,是得到對方的人;最好的,是得到對方中有用的人。得到的人不對,還是搞不贏別人,比如上述兩位叛臣中,苗賁皇明顯比伯州犁有用。
因此明君賢將,用有大智慧的人做間諜的,必成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因為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情報來決定行動。
整部《孫子兵法》從《計篇》開始,以《用間篇》結束。“計”是為了先勝,有勝算而後舉兵;“間”還是為了先勝,掌握敵情,知己知彼,然後出戰。所以用間諜,還是貫徹了《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勝后戰。
沒有勝算,沒有勝局,就不要動。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先勝后戰的思想,謀定而後動。要知道,在所有對事物發展起作用的因素裏面,有一個終極決定性因素,就是:我們要學會等待,善於忍耐,並培養出從時間變化中找到機會的能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我們耐心地走完一千里,再艱難的事情也必有所成。
名家註解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梅堯臣曰:“伊尹、呂牙,非叛於國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為民也。”
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杜牧註:“不知敵情,軍不可以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故曰:三軍所恃而動。”
李筌註:“孫子論兵,始於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將者可不慎之哉?”
《用間篇》全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