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莊子》
14.《莊子》
【點擊作者】
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蒙城(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著有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
【情節濃縮】
《莊子》現存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莊周弟子及後學所作。《莊子》是莊子學派的著述總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莊周的思想是以老子為依歸的。但《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而《莊子》的中心則是探求個人在沉重黑暗的社會中如何實現自我解脫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來,最理想的社會是上古的混沌狀態,一切人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違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無價值的。
對於人生,《莊子》強調“全性保真”,捨棄任何世俗的知識和名譽地位,以追求與宇宙的抽象本質——“道”化為一體,從而達到絕對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即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對現實有深刻的認識和尖銳的批判,他主張“無為而治”,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莊子不同於其他人只是從統治者的殘暴來看問題,他更為透徹地指出,一切社會的禮法制度、道德準則,本質上只是維護統治的工具。
《莊子》中的名篇《逍遙遊》開頭對“鯤鵬”的描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充分顯示了鯤鵬衝破一切網羅的意志,作者藉此表現出了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下面再舉一個《莊子》裏有一個有名的故事——“濠梁之辯”。
莊子和朋友惠子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散步。
莊子看着水裏的游魚,說:“魚在水裏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無疑也沒法知道魚是不是快樂。”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問‘你怎麼知道魚快樂’這句話,這就表明你已經肯定了我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個故事很有名,受到了古今中外讀者的欣賞。他們的辯論究竟誰是誰非,誰輸誰贏,歷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從邏輯上說,似乎惠施佔了上風,因為人和魚是不同類的,人怎麼知道魚的心理呢?但從審美體驗上說,莊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動物的動作、表情,痛苦或快樂,人是可以憑觀察體驗到的。
【作品賞析】
《莊子》一書多用寓言來說明哲理,文字優美,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章結構也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有表現力,極有獨創性。後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頗受《莊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