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青春期問題,應以引導為主

解決青春期問題,應以引導為主

解決青春期問題,應以引導為主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很不穩定,他們有反抗權勢和習俗的傾向。

因此,孩子們常表現出很多怪異行為,看了叫人心煩,令父母們難以容忍。譬如:咬指甲、摳鼻孔、啃手指頭、抓耳朵、乾咳嗽、斜眼看人、擦鼻子、全身亂動;或是成天躺在床上兩眼望天,手裏不停地玩兒一件東西;或是一天到晚不停地抱怨,彷彿一切都令他看不順眼,房子舊啦,衣服差啦,老師不好啦,父母是老古板啦,等等。

他們的壞毛病、壞習慣也一再重犯。早上大睡懶覺,晚上借口念書和洗澡,拖到深更半夜不睡覺。父母說他,他就生氣,他會跟父母強辯,或是故意曲解父母的話。

青少年孩子們的言行雖然如此不正常,但父母也不必惶惶不安。孩子們仍然是有理性的,因為是他本身的發育促成了他的行為。青春期的作用就是要瓦解他已經成型的性格,接受必需的改變:從成型狀態(兒童時期)經過瓦解狀態(青春期)到再定型狀態(成人時期)。每個青少年在青春期間都要重新養成他自己的性格,必定要從父母替他塑造的兒童期中掙脫出來,使自己煥然一新。

因此,他們有些怪異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青春期是動蕩不定、迷惑和苦惱的時期,同時希望無窮。情感強烈的時期是引起社會關切、個人極端痛苦的時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無常的時期。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過,處在青春期階段的男女,言論和行為互相矛盾、變化莫測,這並不奇怪。他們在成長,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不停地在體驗自我,要嘗試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所以,他們容易衝動,儘管他們也知道衝動不好,應該克制,在公眾面前不願親近父母,但他們內心的私隱還是只想向父母傾訴;表面上在處處模仿名人,私底下卻又想標新立異,另創一套;有時表現急公好義,樂於助人,為社會、為他人,無私地做奉獻,但有時又顯得自私自利,冷酷無情,一心一意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顧及集體的利益。在一所高級中學,有位教師找了幾位高一的學生談心,要那幾位學生談談他們最近的心理活動,毫無例外,這些學生心理都很矛盾。

有個男生說:“我近來心情很苦惱、很矛盾。因為,在內心深處,常有些慾望和衝動在燃燒,在折磨自己。想嘗試,不太敢;想剋制,又剋制不住。”

有個男生說:“也許我這個人精力太旺盛,總想找個機會去親自嘗試一下人生的各種酸甜苦辣,去實際做些事情,哪怕是發泄一下也好,而不願只聽一些不着邊際的空談。”

有個女生說:“不知為什麼,現在我經常做一些連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事,被別人看成神經質,喜歡裝模作樣,自己難以理解,一點也不愉快。”

對處於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階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不要橫加干涉,一看不慣,動輒斥罵,不妨順其自然,聽其自便。他們好活動,就讓他們去動,喜歡孤單的,內心有種種私隱的,暫時也不要過問。

青少年在什麼情況下,內心渴望別人了解?在什麼情況下,又不願讓人窺其內心私隱呢?

這是件困難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聰明,也難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孩子不高興呢?對孩子的反常行為,暫時容忍,並不是表示贊同,正如醫生從不拒絕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只因為他們是病人,但絕不鼓勵也不讚許。暫時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個性和心情基礎上,再尋找恰當的時機,進行有效的幫助。

在這個階段,要特別注意預防孩子出現閉鎖心理。

很多經過這個階段的父母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與父母一起出去玩兒,不願與父母談心裏話。這樣的孩子甚至有時候對父母的教育也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情緒,經常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裏,連自己的東西也不允許父母動一動,看一看,開朗的性格一下子變得孤僻起來。

對此,很多父母感到莫名其妙,一直追問“這是怎麼回事”。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心理和言行的這種變化是青少年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稱為“心理的閉鎖性現象”。

產生“閉鎖心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孩子獨立意識的增長

孩子到了青春期,抽象思維能力逐漸加強,就會積極地用自己的心去體驗外部世界。這個時期,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逐漸變弱,有時會做出一些所謂“小大人”的舉動來。這個時期的到來,標誌着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但是由於此時的孩子對許多事情都把握不準,因此常常會發生把自己與父母對立起來的行為。

2.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此時孩子的智力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自我意識已經完全能夠將自我與他人、自我與客觀世界區別開來,而且還會發現自己也有許多獨特的觀點和很好的想法。但是,此時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較強,擔心自己的想法會引起父母或別人的恥笑或輕視,所以就小心翼翼地將許多內心的想法作為秘密閉鎖起來。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卻又有渴望被人接近與理解的心理矛盾,因此,寫日記成了他們傾訴內心秘密的重要形式。

父母應該清楚,孩子出現這樣的心理閉鎖現象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對此進行妥善處理。如果父母對此一無所知,對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處理不當,就會對孩子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孩子心理上產生不同程度的、間或出現的孤獨感,一定程度的反抗情緒等。如果父母任其發展下去,個別孩子甚至會性情孤僻,長時間地將自己閉鎖起來,最終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父母要充分理解這個時期孩子所產生的閉鎖心理,要為孩子創造條件交正派的朋友,要引導孩子相信父母、老師和其他正派的人。當孩子有想不通的問題的時候,要鼓勵孩子大膽地向別人傾訴,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情緒儘快宣洩出來,不要讓這些問題長期困擾着孩子。

同時,父母還要積極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文娛體育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盡量放鬆自己的心情。

父母不要對孩子的這種舉動大驚小怪,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可以經常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與孩子促膝談心,使孩子早日走出閉鎖心理的圈子,讓他快些成熟起來。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

父母也許會發覺,儘管過去對孩子的獎賞辦法很有一套,然而這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便面臨相當的考驗,以前孩子甘之若飴的獎賞,此時可能對其產生嫌惡的反應,到底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觀念強烈,對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會加以反抗,但這也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對事物有他自己的看法。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父母們不必過於緊張,事實上,如果過去的所有獎罰都適當而且合理,如果孩子的行為早已塑造成型,往後他還是不會脫離基本的軌道。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對幼兒的訓練過程。

青春期的孩子不接受父母的獎賞,大部分問題在於父母的表達方式,孩提時代被大伙兒稱讚的驕傲滋味,現在對他而言可能是一項莫大的恥辱,也許是因為害羞,覺得太與眾不同了,於是就加以拒絕。所以,父母應該改變管教態度。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站在幫助他判斷是非善惡的立場上,輔導他對事物的處理和解決之道。對於獎賞,精神上的要比物質上的更有效果。

這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的心理狀態發展如何,往往會影響到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健康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度過這兩個時期就顯得極為重要。

父母可以採用下面的方法:

1.尊重孩子,讓孩子選擇

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有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些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企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內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現了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執意反抗,父母就必須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給他心愛的玩具或卡通,待其情緒好轉時再與他溝通。不要非強迫他順從你不可,更不要威脅他或利誘他。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台。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犟,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台。如果他的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不歸路”。

3.多給孩子一些愛

一些心理學家強調,要使孩子服從、不反抗,就必須給他們多一點愛、關懷與了解。事實上,反抗的行為幾乎經常發生在每一個家庭,然而,一個苛求、缺乏愛的家庭似乎更易養成孩子叛逆的心態。家長應忽視缺點,讚揚優點。假如你希望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再發生,你就得狠下心來,忽視一切的錯誤行為。除了忽視他的錯誤行為外,你還得去誇讚他一些良好的表現。讚揚本身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對孩子而言,它已代表了你對他的愛、關懷與注意,以後他會樂於服從的。父母切記,處罰絕不是辦法,因為這會阻止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4.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高興的情緒

有時孩子玩兒得正高興的時候,父母突然打斷並要求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這會成為引起孩子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使孩子與父母對抗。近來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離家出走的事情,不少就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兩代人應當相互尊重各自的秘密,並將此視為尊重他人人格尊嚴的重要內容。尤其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權利,不偷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不偷聽孩子的電話,不強迫孩子說出不想公開的秘密。

當然,父母負有監護人的責任,但這種監護是監督與保護之責,是以尊重為前提的。父母的權力在於通過自己的教育影響,使孩子能夠獨立面對秘密並從容、恰當地處置。如此正確對待、巧妙地實施,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時期。

從這個階段起,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的事實,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上一章下一章

解決青春期問題,應以引導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