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了壞影響,自己卻不知道

你給了壞影響,自己卻不知道

你給了壞影響,自己卻不知道

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把這種觀點應用到兒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先要嚴謹自律,通過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這樣父母根本不必對孩子進行說教,孩子自然就品行優良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年紀大了,身體極其虛弱,生活難以自理。於是,就搬去與兒子、兒媳及5歲的小孫子同住。由於中風留下的後遺症,老人的手經常不由自主地顫抖,且步履蹣跚。

剛開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兒子兒媳就發現上了年紀的老父親搖晃着的手與衰弱的視力使他無法順利進餐。比方說,米飯會經常從父親拿着的湯匙上抖落下來;當他握着杯子時,牛奶會潑到桌布上。兒子兒媳終於忍不住了,開始對老人白眼相加,有一天,兒子甚至因為老人弄翻飯碗而呵斥老人。

沒過多久,夫婦倆就在牆角設置了一張小飯桌。在那個角落,父親一人孤獨地吃着飯,家中其他成員則在另一邊享受着美食。再後來,當父親打破了兩個碟子后,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個木碗裏面——飯和菜被拌在一起。有時,當家人偶爾朝那邊瞥一眼時,他們會發現,老人的眼裏含着淚。他顯得那麼孤獨和無奈。然而,這對夫婦所能夠給予老人的唯一話語仍舊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這一切,5歲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天,晚飯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塊。父親看見了,覺得好奇,就走過去,柔聲問道:“你在做什麼呀?”也許是被父親特別的語調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長大以後好拿來給你們用。”5歲的孩子說完了,仍舊微笑着削他的小木塊。

父母一下子呆在了那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大滴大滴地從面頰上滾落。雖然都沒有說什麼,他們卻都知道了該怎麼做。那晚,丈夫小心地扶着老父親的手,將他帶到飯桌上,從此後,無論是丈夫還是妻子,都沒有再在意諸如菜掉到桌上、牛奶潑出來,或者桌布被弄髒了之類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面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價值觀和處世原則往往會通過自己的行為根植於孩子的心中,成為孩子將來人生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長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須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讓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獲得好的影響。

要熏陶孩子,家長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卻不看書,說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愛學習,講道德,守紀律,求上進,自己卻不學無術,成日沉溺於“方城”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難接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上一章下一章

你給了壞影響,自己卻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