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清學業障礙

掃清學業障礙

掃清學業障礙

1.孩子好像不是讀書那塊料,努力了還是成績平平怎麼辦?

首先我們排除孩子學習失能的情況,如閱讀障礙、計數障礙、書寫障礙等,再排除他學習技巧上存在問題的情況,如果排除后,孩子經過努力還是成績一般,那我們的注意力先從學習上移開,重點放在:不要讓孩子看見成績單就泄氣,認為自己比別人笨,產生低人一等的心態。

在人群當中,真正學業優秀突出的人總是有限的,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成績方面獲得獎賞。但我們堅信,每一個孩子至少擁有一種能力特長(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沒有任何特長,那我只能說你缺少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對於有些孩子而言,他的才華恰好表現在課外活動中,如學生管理工作、體育文藝活動、活動組織能力、交友能力,很遺憾這些能力在成績單上可能看不見,這樣對擁有這些重要能力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人的長處不僅限於學習成績,期末成績單不僅要反映分數,還要有對學生進步的描述、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優缺點的指導,這樣才算公平。全面客觀的評價方式,會讓學生對自己有更清楚而且積極的認知。

其實,多方面能力在成績單上的體現,對成績好或不好的學生都具有指導意義。比如說一個成績拔尖的孩子,與同學相處糟糕,其實這也是件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事。

在一個尊重多樣性的社會裏,首先我們必須想出更多評估孩子的方法,突出他的擅長之處,引導孩子意識到:不僅可以為考了高分驕傲,也可以為與同學關係好、組織了一場春遊活動、是一名運動健將而驕傲。當然,前提是我們做父母的自己能夠意識到這些,然後與老師進行溝通,讓孩子在學校有表現的機會。

一個孩子成績平平甚至成績較差不可怕,但如果他為此泄氣,封閉自己、拒絕人群,甚至抑鬱,才可怕。

日本心理學家長島真夫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從小學5年級的一個班級中挑出8名在班中地位較低的學生,任命他們為班級委員。一個學期后,實驗人員發現他們在班級中的地位顯著上升,並且這些孩子在自尊心、安定感、活動能力、協調性、責任心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改善。

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家長和社會期望的影響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永遠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有希望的孩子來教育和培養。

2.孩子已經退學在家怎麼辦?

通常,如果孩子已經發展到不願進學校,退學在家,說明他在學校各方面都感受到了傷害,這樣的狀態下父母不要再一門心思幻想着孩子馬上回校上學,即使回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也許最後他們還是厭學。父母可嘗試如下操作:

1.先保證一件事:情緒穩定地接受事實。尤其不要在孩子情緒極端地拒絕學校的時候,呵斥或者乞求他去學校。

2.督促孩子繼續保持正常的生活狀態,如作息時間要規律,不上學並不代表這個人就要全垮掉,生活就可以隨隨便便對待了,盡量監督他準點起床準時睡覺。

3.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就是在家培訓他的生活技能,如做飯、擦地、洗衣等,甚至可以鼓勵他為爸媽做好一日三餐,帶他到菜市場等地方進行生活用品採購,讓他不走進學校,就更多走進生活。

我們不要讓孩子以為讀書上學是世界上最累的事,退學在家就可以睡大覺,凡事不管;不要讓他以為你只關心他的學習,退學的行為會導致你會像天塌下來似的罵他。你越緊張,他可能會越無所謂。

你甚至可以幽他一默:“寶貝,你不去學校了,確實遺憾,但媽媽還有一點點小喜悅,終於有人替媽媽分擔家事了。接下來的時間,有勞寶貝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樣做意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我們的口氣不應是命令式的——“別忘了做你該做的事,在家閑着,你該干點家務了。”而是合作式的——“我們需要你的幫忙”。後者的口氣更有可能讓他去配合。因為,只有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動才能讓孩子感到光榮、擁有自我價值感。這一方法也可以使用在早期對孩子家務雜事的訓練中。

有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培訓,會因為勞動付出,產生自我價值感而增強了對自我的信心,由對生活的一份責任感延伸到對學業的責任感。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暫時的困難(告訴他:“爸媽永遠和你是一夥的!”),和他站在一起,當孩子對學校的抵觸情緒慢慢降低,能慢慢把心敞開的時候,再繼續和他探討“問題出在哪兒”,幫助他重返校園。

千萬不要放任自流,讓他流向社會,向不良群體尋求安慰,讓問題嚴重化。

3.孩子每門功課都在班上墊底怎麼辦?

在這樣的事實面前,我們不能一臉沮喪,“恨鐵不成鋼”。首先收拾好自己的壞心情,行動起來做點什麼比在那兒生氣或者埋怨都強。我的建議是和孩子一起找出一門孩子相對基礎較好,或者孩子較感興趣的學科,實施重點突破。

所謂重點突破就是制訂學習計劃,在一段時間內重點提高這門課的學習成績,最好是請家教協助完成,如果父母有時間也可自己帶着孩子向前沖。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的這門學科成績能往上走,在班上獲得較為理想的好名次,並且讓好名次穩定下來,然後再去攻破其他的學科。

太多門科目成績不好,孩子就像淪陷其中,但只要我們能夠找到一個突破口,幫他衝出壞成績的“重重包圍”,有一門學科出現勝利的曙光,孩子就會獲得自信。所以首門學科突破的意義不在於考試分數提高了十分八分,而在於讓孩子重新獲得學習的自信心,不讓他小瞧自己,認為自己“是個在學習上沒用的傢伙”“不是讀書這塊料”,再把重塑的自信繼續發揮到別的科目。

在尋求學科突破時,父母不要“君子動口不動手”,盡量認真幫助,和孩子一起制訂較為周密的學習計劃。也可以和經驗豐富的家庭教師共同制訂,把從時間安排到學科難易程度的循序漸進都考慮在內。同時,在學習氣氛上保持相對的輕鬆,不要讓孩子體會到壓力,而要表現出對孩子的信心,只要我們有個良好的計劃,就不用擔心失敗。

4.怎樣區別對待不同學業階段的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有兩個作用:一是督促孩子完成學業任務,二是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責任心,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

不同階段的孩子面對家庭作業要分別對待,對於低年級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和學習成績之間並沒有相關性,因為這一階段家庭作業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學生去鞏固學習內容,它無關學業本身,更多是使孩子形成學習習慣,幫助孩子成為有責任心的獨立的學習者。

而對高年級學生來說,課業更重,自學的時間會越多,這種自學主要通過家庭作業來實現,一般在家庭作業上花的有效時間越多,學習成績越好。當然,我並不贊成老師佈置過多的家庭作業,以免弄巧成拙,學習能力還沒得到提高,已經讓孩子對作業感到厭煩了。這一階段的家庭作業旨在促進孩子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5.孩子不想做家庭作業怎麼辦?

首先,我們不要不明就裏地對孩子實施無意義的懲罰,比如說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就不許他看動畫片不許他吃飯等。也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假設:孩子犯懶,有意逃避,不認真學習。

先給孩子表達和申訴的機會,給自己和孩子培養感情的機會,坐下來好好了解,找出他不做作業的原因:他是一直就對家庭作業反感嗎?是在某一學科上學習能力偏弱嗎?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嗎?他能想到的解決辦法是什麼?爸媽能夠提供什麼幫助?是否需要請人輔導?

如果孩子在掌握學科內容上有困難,拒絕作業的情況不會因為處罰而得到任何改善,他被逼急了只會更加地懈怠。

如果孩子單純只是缺乏自我約束,那麼給予其適當的紀律管制是有效的。

不管我們是用紀律管制幫助其約束,還是提供解決學業困難的支持,都會滿足孩子對我們的期望,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明確了解孩子真正的期望是什麼。

6.如何避免總是去提醒孩子做作業?

有些孩子在該做作業時還在看電視或者打遊戲,難道是他記性不好,不記得還有作業沒完成嗎?是因為他沒有發展出對學業的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不斷的提醒只會讓他反感,而每天重複地嘮叨:“該做作業了!”讓雙方都感到厭倦,還導致關係緊張。

事實證明,我們在扮演家長角色時,當類似這樣的台詞無效時,就需要去換一些言行“腳本”。試試下面的“腳本”。

“家庭作業很重要,它促進你學習,對嗎?”

“我經常為此嘮叨,讓你很煩吧?”

“我也很煩自己像個啰唆的老太婆,沒完沒了!”

“那我們一起來制訂一個計劃吧!”

嘗試和孩子去制訂一個有助他完成作業的計劃,制訂計劃時別忘了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計劃失敗后的一些必要措施。在制訂計劃時,主要讓孩子發言,父母是協助方。放手把責任和工作重心交給他,他定的事,他才會去遵守。

制訂家庭作業計劃時可能存在的問題:

孩子堅持認為自己玩了以後才能專心做作業。

“我理解你想法,玩是件讓人開心的事,但如果玩累了做不了作業怎麼辦?”孩子必須參與制訂計劃的過程,家長要引導他說出怎樣做才有可能完成任務,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並且列出計劃失敗后他應承擔的後果,培養他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為了早點出去玩,粗心匆忙地完成作業。

設定一個做作業的最短時限,即使他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也必須等到既定時間結束才能去玩。

孩子堅持根據自己不可能實現的想法來制訂計劃。

順應他的堅持,相信他的堅持,給他時間,按他的想法來辦,如果失敗了,事實就能告訴孩子:他所提供的計劃不可行,讓孩子心服口服地調整計劃。計劃完全可以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我們不能性急。

不安心做作業,邊做作業邊想着玩。

啟發孩子在後果中發現這樣的代價:在完成家庭作業時胡思亂想,花的時間越長,他玩的時間相應越短,最終浪費的是自己的快樂時間。

在這方面需要明確的是,紀律管制的目的是培養出孩子的責任心,父母不要總嘮叨提醒着讓他完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愛養
上一章下一章

掃清學業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