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樂,也在發展
在玩樂,也在發展
遊戲在為未來做準備
大部分人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會支持自己孩子去玩耍、去遊戲,但事實上他們卻把孩子的多數時間挪出來,讓孩子去學這學那,而不是學會怎麼去玩,家長還遠沒讓遊戲真正成為孩子的成長方式。
遊戲對孩子們意味着什麼,這取決於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取決於大人們對遊戲的態度、評價和支持兒童遊戲的程度。“遊戲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在社會上和實際生活中並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兒童需要成人對遊戲的絕對支持,只有這樣,遊戲才能成為真正的遊戲。
很多老師對於如何評價和指導兒童遊戲,仍感到困惑。很多幼教機構儘管承認遊戲很重要,但卻往往做不到言行一致。這不單純是幼兒園自身的問題,還和父母的期望有關。
人們往往只是把遊戲當作娛樂消遣的手段,認為它會消磨學生的時間、浪費兒童的精力,因此,“勤有功,戲無益”的觀點頗為流行。韓愈也說“業精於勤,荒於嬉”。這樣的觀點也許對成年人干工作有敦促作用,但處在童年這個不成熟的階段,遊戲就是兒童的主要任務,他們需要在遊戲中發展心智,發展出適應未來和社會的能力。
在兒童的世界裏,遊戲才是他們真實的生活。彷彿一切都是在遊戲,一切都是在為遊戲做準備,在為他們的未來做準備。
雖然在遊戲時,兒童也都清楚地知道“這只是遊戲”,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待遊戲的嚴肅態度,這樣的態度才會帶來心智的進步。
遊戲邊緣化
在當前講究孩子早期智能培育的潮流下,不少家長在支持兒童遊戲方面顯得顧慮重重。許多家長認為遊戲就是浪費時間,那些整天就知道玩的孩子長大肯定沒有出息。
隨着家長們對幼教機構期望的根本性改變,幼教機構面臨著“提前開始”“提早準備”“越早越好”的強大社會壓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希望通過“提前開始”的學習使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競爭的跑道上佔據優勢,重視遊戲的幼兒園課程受到了很多家長的質疑:“我是送孩子到幼兒園來受教育的,不是送他來玩的。你們為什麼老讓孩子玩呢?”
以下是某市幼兒園家長廣告欄的內容,前來接幼兒離園的家長正在抄錄幼兒家庭作業。
溫馨提示:今日家庭作業
小班:拼音“b,p,l,f”各寫10遍。
中班:“人,口,天”各寫20遍。
大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寫10遍,拼音“ao,ou,iu”寫20遍。
幼教機構在不斷地調整課程方案以迎合家長的要求,這就出現如上將小學學習內容加入幼兒園課程的現象,讀、寫、算的活動越來越多,兒童雖在一段時間內背誦了幾百首唐詩、幾百個百家姓,卻失掉了對生活的感悟、激情和靈性。
幼教機構對遊戲的重視便只落實到了口頭上,落實在煩瑣的計劃和檢查上,而遊戲卻被實實在在地邊緣化了。
幼兒園的孩子可以玩,那麼小學生有自由玩耍的權利嗎?
在你開始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有沒有鄭重地告誡過全班同學,以後就是小學生,不能再一門心思想着玩了?聽完老師的話,那時候的你甘心自己與遊戲作別嗎?
小學生當然也應該有玩的自由,如果我們試着在小學那空蕩蕩的操場上放一些大型玩具,是否會讓那裏顯得別有一番生機呢?是否會讓孩子覺得小學生活正向他遙遙招手,十分有趣,吸引着他呢?
鼓勵孩子玩遊戲和學習之間並沒有矛盾,不要人為地把它們對立起來,越這樣,父母心裏越糾結,孩子心裏也越不合作。即使在小學校園裏放上大型玩具,孩子們也不會上着課突然跑出教室去玩,但是孩子會有被理解的感受,反而心裏多出一分對即將開始學習生活的校園的好感和興趣。
那麼,年齡更大的孩子,如初中生、高中生,是否應當有遊戲權呢?像我們這樣的成年人又如何呢?
你是否仍有投入遊戲的能力?
人對遊戲的需要並不會因為長大就消失了,遊戲的流行證明了人無論多大歲數都有遊戲的需要,如果你真的覺得你已經成熟得永不需要遊戲,那我只能遺憾地說:你把自己禁錮得太深了,缺乏投入遊戲的能力,缺乏自我放鬆的能力,缺乏自我娛樂的精神。想想平時的你,是否經常肌肉緊縮,臉部繃緊?
這些遊戲能夠風靡就是因為這樣一種狀態:專註投入而又開心放鬆,這是在別的活動中不容易獲得的,就像我在前文所述,在那個遊戲時刻你的腦電波毫無疑問進入了α波狀態——一個能讓你體驗到愉快、敏捷、放鬆、生動的身心統一的狀態。
正因為是遊戲,你才在“殺人”的時候那麼瀟洒,在被懷疑是“殺人者”的時候,不由得偷笑,在沒有被發現是真正的“殺手”的時候輕鬆鄙視一下“警察”。如果一切不是遊戲,你就只剩緊張恐懼了,何來放鬆?就算一切都是假的,也絲毫不影響我們去釋放想像力和壓力,發泄情緒,表現思維能力,所有的思想都是真實的。
要想開心,你必須真的能投入遊戲,嚴肅而認真地“放”自己暫時離開龐雜的現實生活,這樣,遊戲才能給你帶來生活之外的體驗。
我並不是在此宣傳上面的遊戲,只是藉此行文明義,其實任何種類的遊戲都會產生以上的效果,所以我們不妨在看待孩子遊戲時,內心真誠和開朗些,孩子的遊戲比你的遊戲重要得多,你的遊戲只是解決當下,而孩子們玩遊戲是解決當下,更是指向未來。
如果你能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瘋玩起來,受益的不僅是孩子,還包括你自己。前提是你要有能力和孩子一樣專註地共同投入遊戲,而不是敷衍了事或者例行公事般陪玩。
任何物件都可以成為玩具,任何學習行動都可以當成遊戲,只要我們有足夠的遊戲精神。
投入遊戲,深入發展
遊戲在於享樂,享樂又有潛在的發展價值。我們大可不必過於功利,刻意去為了“發展”而“求發展”,去用專設的學習班來獲得智力情感或者知識技能的進步。
“盡情享樂”和“良好發展”這兩種功能是可以同步進行的,並非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的關係,它們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孩子在享受遊戲時,身體和精神上感到舒適放鬆,智力和情感上得到自由,知識技能得到鞏固,這些條件都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了最充足、最好的心理準備。
在遊戲中,孩子不用擔心目標是否實現,不用為遊戲的現實後果擔負責任,他們因此有勇氣去嘗試新的、不尋常的行為。一旦孩子在遊戲中嘗試了這些新行為,他們就可以利用它們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在積極的活動中,舊經驗不斷重複改造,新經驗不斷產生。
我們慶幸的是:這一切發展都是由享樂——最大限度地享受、體驗自由所帶來的。孩子在遊戲中享受的程度越高,對自由的體驗越強烈、豐富,由遊戲所帶來的發展的收益就越大。
所以我們有理由大聲說:“玩遊戲不僅不會玩物喪志,反而還會讓孩子學會快樂生活,我們要盡一切力量讓孩子玩得痛快,玩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