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

虛無

虛無

小波的家在一個縣城,但這個縣城不同於一般的縣城,因為得益於某種特產,當地的人都發達了,產生了不少腦中空空、腰包鼓鼓的暴發戶。當地的人都將羨慕的眼神投向了這些暴富者。小波的朋友中,有不少便是這些土財主家的闊少們。

小波的父親是從農村讀書考學出來的人,雖然他兼職做好幾份工作,可掙的那點兒錢根本無法和小波朋友們的闊爸爸相提並論,小波不由得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思想。在朋友們的影響下,他對物質崇拜的熱度不斷上升,經常渴望遇上發財捷徑,做着“一夜暴富”的美夢,而對於腳踏實地的辛苦耕耘則毫無興趣。

其實不僅是像小波這樣認為讀書無用的孩子有發財夢,有些刻苦求學的學生同樣也夢想通過讀書這個途徑成為“大款”“大腕”。青少年的拜金主義如此嚴重,源於以利益為導向的市場經濟對人的貪婪私慾的誘發。

小波這樣不諳世事的青少年本就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更是難逃物慾的俘獲,使原本萎縮的求知慾幾近枯萎。他們乾脆逃課輟學,混跡於社會,做着不勞而獲的發財夢。

雖然說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命價值的權利,但當“物慾”和“享樂”像猛虎咄咄逼人地侵入個人生存空間時,有多少人又有多大的能量能抵禦“本真自我”的失落和空洞化呢?當人們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從慾望關係上去理解人生的意義,雖然他們身體上獲得了愉悅的享受,充滿了一擲千金的自信,看似生活充實幸福,可有不少人思想上已經陷於困境,被拋入一種毫無意義、缺少價值、虛假自由、喪失責任心的虛無之中。

這種虛無像一頭怪獸,時時窺探着人們,隨時會張開大口去吞噬他們。

小波和他如今的朋友們有一本質區別:小波從前成績優秀,在學校過得有滋有味,但隨着成績下降,在學校的榮譽感日漸減弱,臉上便越來越掛不住;而朋友們向來學習不佳,早已輟學。這些朋友總是邀請小波出去玩樂,他也無法自控地越陷越深。起初小波像一隻放飛的小鳥,內心充滿了自由飛翔的愉悅。可是後來,他發現目前擁有的“自由生活”並不如從前想像中的那麼美妙。

當玩樂的新鮮感一點點褪色,當“自己是個聰明孩子”的價值感離他越來越遠,這種無所事事四處遊盪的狀態,使他覺得厭煩、無聊,甚至恐懼。

如果可以,他想永遠沉迷在這一場逃避現實的美夢中,可現實經常冷不丁闖進來,偶爾抓住他的喉嚨,讓他渾身不適。這時,他只能從夢中睜開眼睛,看到自己已經背離從前,走得太遠了,不由得充滿了永遠也無力再回到從前的失望和孤寂。起初促使他逃避自我的主體焦慮感變得越想逃越清晰,而綿延不絕的空虛和庸碌使他更為焦慮和疲憊。

小波的挫折感來自價值準則和行為之間的衝突以及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不一致。我在治療室里看見他的形象是:精神頹廢、無所適從、缺乏生活的目的和意義。

西方有句諺語:“通向地獄的道路也是用善良的願望鋪成的。”

家長們常常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可能適得其反。小波的父親對我一再強調說他深愛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任由幼稚的小波深陷無聊和空虛的生活漩渦之中,對兒子充滿困惑的、病態的精神狀態表現出有些漠然的態度。也許生命對於小波父親而言,本身就充滿了痛苦的虛無以及精神的麻木。

心理治療專家盧卡斯曾說:“年輕人的自由呼聲和他們對自由的錯誤認識一樣響亮。”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他們混淆了自由和放縱的界限,沒有把自由和責任聯繫起來。自由並不等同於為所欲為,而是要主動積極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希望自己對生命有真摯、深刻的體驗。只有發自內心地渴望一段富有意義的生命旅程,才能最終找到內心的自由之路。當思想仍不成熟的青少年糊裏糊塗地,為了那膚淺而虛假的“自由”而把自己逼入生活窘境時,其脆弱的內心將益發支離破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斷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斷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