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迴避
不再迴避
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強調:“冷漠乃是情感的萎縮,恨並不是愛的對立面,冷漠才是愛的對立面。同樣,意志的對立面也並非猶豫,而是不介入、脫離和不與有意義的事件發生關係。”
阿青曾經說過奶奶去世后,他想出家當和尚,實際上這是他想徹底地迴避,把離群索居作為一種全面的自我防禦手段。一旦失去了奶奶的情感支持,在生活這個難題面前,阿青顯得毫無自衛能力,他既不想歸屬,也不想反抗,只能獨善其身、逃避眾人。他的內心感到恐懼,因為他沒有應付生活的其他辦法——除了逃跑和躲藏。
不過,當阿青內心的力量逐漸增強時,這個“出世”的想法就沒那麼強烈了,更何況從前他對於現代寺廟的理解,停留在武俠小說里那種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里的寺廟,更多的只是他對隱居生活臆斷的一個理想狀態。
有時候青少年較容易用一種不成熟的方式思考外部世界,片面看待問題。通過探討,阿青也了解到現代隱士的生活和他想像中的隱居生活有着千差萬別,那還是融入這滾滾紅塵吧!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似乎是個永恆的難題,總是糾纏着那麼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恩怨怨。阿青的奶奶和媽媽一直關係緊張,而阿青爸爸軟弱無助和無所作為的態度,看似無害,實際上傷了所有人的心,包括他自己。
奶奶和媽媽都認為自己更疼愛阿青。兩人在阿青小時候發生的很多爭吵,都發端於阿青不想和媽媽待在一起,感覺媽媽不夠溫和可親,而更想和奶奶在一起。媽媽眼瞅着自己的兒子偏偏和自己最不喜歡的人感情越來越好,心裏既着急又生氣,對於這個與自己搶奪兒子的婆婆自然無法容忍。媽媽變本加厲的態度讓阿青覺得媽媽越發猙獰,也越想離媽媽遠點。同時奶奶覺得這個打罵孩子、脾氣暴躁的媳婦實在是危險,鼓勵阿青躲到自己的懷裏來尋覓安全。
可想而知,在這場愛的爭奪戰中,阿青的媽媽貌似強大,其實一直處於劣勢。直到現在,她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撲進奶奶的懷抱,對她卻總是保持着一成不變的冷漠態度。她的氣急敗壞只能把阿青一天又一天地從自己身邊推開。
這對婆媳自從分開居住以後,基本不相往來、形同陌路。儘管她們之間孰是孰非都已經隨風逝去,但留給阿青的傷痕卻無法褪去。
就像所有身處有強烈衝突的家庭中的孩子一樣,阿青看見了太多怒目而視、言辭激憤的場面。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他感到極度的不安全,孤立無助並深受困擾,便自己摸索生活的道路,尋找應付這帶有威懾性的世界的方法。
儘管他年幼力弱,充滿疑惑和恐懼,但還是無意識地形成了自己的策略,來應對環境中各種發揮作用的力量。起初呈現的情況可能是一片混亂,最後阿青發現能得心應手使用的策略就是“自我孤立”。他認為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舉措,可惜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是發展了相應的策略,也發展出了長期的病態心理傾向。
成長中的阿青努力與他人保持感情上的距離,表現出壓抑一切感情的傾向。當然對於一個不合群的人而言,並非是他不渴望友愛,只是這些渴望都在那羞辱的校園生活中受挫了、被禁錮了。他沒有膽量再去渴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避免給別人創造否定自己的機會上。
因為阿青害怕失敗和被拒絕,“哀莫大於心死”,他開始表現得對外界的任何刺激都無動於衷,乾脆從此否認除卻奶奶之外任何感情對象的存在,唯獨對奶奶存有一份深厚的情感依戀——其實說到底這也是一種消極的依賴。
他從前暗戀過一個女孩,但沒有信心追求對方,轉而認為男女之愛沒有意義,寧願用想像的關係來替代真實的關係;他對於父母之愛也早就不抱希望,並且反應從期待落空之後的憤懣轉為淡漠。
阿青初期主要認為生活沒有意義,出現抑鬱狀態,隨後逐漸發展到有強烈的空虛感,內心體驗日益貧乏,不願進行抉擇和競爭,缺乏甚至喪失了責任感和成就感。
不難看出,阿青在經歷了學業及社交的失敗以後,將之歸結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從而對自己的成功期望過低而放棄努力,變得沮喪和不思進取。即使偶爾有一絲可察覺的成功,他也認為是運氣使然,而不是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一切,這樣他就無法體驗到因為自己能力強而產生的驕傲和尊嚴。此類人傾向於將好的結果做外在歸因,而將不好的結果做內在歸因。
而這種將成功歸諸他人或外在環境、將失敗歸咎於自己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挫敗型歸因。如此歸因類型的患者表現出一種習得性的無助,他相信自己是缺乏能力的,從而形成自我挫敗模式。
在網癮患者中,不少人的生活形態受着這種自我挫敗的生活腳本所支配。他們總是想着自己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自己是個失敗者,覺得自己幹什麼都不行,再多的努力也是白搭。如此一來,生活無以為繼,在現實中又找不到自己能做或者敢於去做的事情,乾脆去上網玩遊戲。
臨床發現,兒童在初中階段開始沉溺於網絡遊戲的比例較大,這可能是由於從小學後期開始,兒童對學業成就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並在學業中形成消極的自我認同,這種趨勢在初中階段表現得尤其明顯。導致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兒童開始能夠區分努力和能力,並認同能力固存觀。
能力固存觀,即認為個體的能力是一種高度穩定的特質,不受努力和練習影響。其實兒童在7歲之前,往往會比較樂觀,8~12歲開始學會區分能力和努力,慢慢開始對自己的成敗做歸因,而成敗歸因一旦形成后,便影響了個體的成就動機和學業自我概念。對自己學業歸因不良的孩子,有可能在初中階段表現出對失敗的消極反應。
當需要面對挫敗的時候,歸因不良的兒童基本上形成以下3種行為策略:逃避、補償和攻擊。這也是我們經常在網癮患者身上所看見的沉迷網絡遊戲的3種狀態,彼此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有時候交替出現。對於阿青的行為來說,有逃避也有攻擊。
阿青的父母來接他出院的時候,阿青媽媽對於往昔的很多做法道了歉,並說明當時自己並沒有考慮到給阿青帶來的傷害,而是自顧自地沉浸於自己的情緒之中,而且向阿青保證回去以後就與奶奶和好。阿青接受了媽媽的道歉。雖然他暫時沒有完全向父母敞開心扉,讓他們走進來,但至少他不再把心門關上,拒絕給別人機會。
他重新點燃了希望,探頭觀望門外的世界,再度期待失落的溫情。
最後一次治療中,我從奶奶目前的擔憂出發,引導阿青找到愛奶奶的方式。我讓他知道,奶奶很疼他,但疼他的結果不是希望自己去世后,孫子去出家當和尚。奶奶希望在有生之年,看見他健康而又快樂地生活着,這樣她才能開心地多活幾年,最終放心地離開。
阿青的媽媽改變的決心真是不小,回去後為孩子做了很多的努力。現在一家四口搬到一塊兒住了,畢竟奶奶歲數大了,照看起來也方便。阿青的願望達成了,即全家人能夠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飯、看電視。其實,奶奶和媽媽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是雙方都較着勁,沒有找到和好的契機而已。
阿青家人十多年的怨恨讓人不堪重負,也因此失去太多歡聲笑語,甚至犧牲了阿青的健康成長。起初回家的一段時間,阿青依然輟學在家,沒有復學,但據他媽媽說孩子精神狀態比從前好多了,言語和笑容有所增加,她覺得很欣慰。又過了一段時間,阿青去上學了,說至少要拿個高中畢業證回來。
富有意義的孤獨不是畏懼深入自己心靈深處,逃避緊張的神經,被迫默默地離群索居,壓抑自己的情感;富有意義的孤獨,不會被淹沒在嘈雜的生活中,它應該能夠讓你找到心靈的靜謐,從而自我完善。
個案啟示:孩子的疾病是家庭的晴雨表
每時每刻,我們都在與外界做交換。這種交換不僅包括進食、飲水等物質層面的交換,也包括與我們周圍之人的交換、與我們所見所聞的交換等非物質層面的交換。後者比前者來得更為頻繁,並且,在無形之中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乃至我們的未來具有更大的影響。因而,古人有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家庭是影響兒童最深遠的地方,一個人在兒童時代與外界的交換絕大部分是在家庭內部完成的。孩子的心靈遠比成人的感知能力更為敏感——孩子可以感受到家庭互動行為背後更深刻、更微妙的情感狀態,父母假裝開心是無效的。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人都是在心意相通的狀態下生活,不快樂的事情只有說出或者沒有說出的區別,因此,如果家裏的情感氛圍充滿緊張和壓力,孩子吸入的每口空氣都會負荷着高壓力的情感,長此以往可能影響孩子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比如,環境帶給孩子的緊張和憤怒會造成孩子身體器官充血,進而導致慢性炎症;過度的刺激和恐懼容易導致氣滯。
阿青一直患有過敏性鼻炎,這屬於呼吸系統的問題。
為什麼阿青有過敏性鼻炎?因為他嗅出了外面的空氣有毒。阿青承受並吸收了家庭氣氛中的恐懼和不安,感覺到威脅和不舒服,本能地想要排除外界的氣氛,他的身體忠實地反映出了他對環境的不滿、恐懼和憤怒。這些不良的情緒引起鼻黏膜血管擴張充血、腺體分泌旺盛,從而產生鼻炎的臨床癥狀。鼻腔——就是他和環境互動時最激烈的戰場。
許多父母自認為自己已傾盡所能撫養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爸媽,但“高品質養育”不是父母自封的,而是由幼兒的整體狀態所決定的,反映孩子狀態的不是體檢時的一些硬性指標,而是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生命體所呈現出來的一些特徵:身體健康,沒有反覆發生的疾病,身體四肢舒展,動作協調不僵硬,臉部肌肉放鬆,五官平衡,眼睛明亮,對疾病免疫力較強,情緒表現出穩定性和靈活性,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想像力。
對於兒童來說,無論是先天疾病還是後天疾病,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家庭問題。經常生病的孩子都是在為他的家庭或某個家長的身心不健康買單。因此,父母不應單純地把孩子的疾病解釋為身體問題,而應該關注疾病的內在訴求。
成長環境
☉充滿敵意的家庭氛圍;
☉在學校遭受言語的虐待,被同學和老師所排擠和歧視;
☉父親木訥呆板、情感表達存在障礙,父愛缺席;
☉母親實施的身體及語言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