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菟裘

此心安處是菟裘

此心安處是菟裘

浣溪沙自適

傾蓋相逢勝白頭①。故山空復夢松楸②。此心安處是菟裘③。賣劍買牛吾欲老,乞漿得酒更何求。願為同社宴春秋④。

富蘭克林說:“哪裏有自由,哪裏便是我的祖國。”這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政治和人生態度,但只有擁有“用腳投票”權利的人,才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自由”在中國古代並不是眾人捍衛的底線和原則,而是一種稀缺的奢侈品,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人們沒有選擇權。

春秋時期,列國並立,孔子還可以“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保全自己的操守。秦漢大一統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每個人出生后都自動成為一家一朝的臣子,士人甚至連“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消極自由都被剝奪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發佈過一道充滿殺氣的諭旨:“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不與官家合作,就是滔天大罪。

趙宋王朝對待知識分子是比較寬容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立國綱領,“不得殺士大夫”是祖宗家訓。但與朱元璋的殘酷寡恩相比,這不過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區別而已。蘇軾的遭遇就驗證了這一點。名重一世的士林領袖,不過說了幾句風涼話,就被治罪、下獄。生死懸於一線,而這根線捏在高高在上的皇帝手中。名望再高,詩詞再富麗,又能怎樣?

自由就像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一隻“發了慈悲”的大手,把蘇軾這隻原本就被無形的線拴着的鳥,投入黃州這個小小的籠子。而蘇軾卻只有聽天由命的份兒。

但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每根羽毛都閃着自由的光輝。蘇軾沒有能力違抗聖旨,沒有膽量逃脫監視,他更不可能“小舟從此逝”,真的去國遠遊。但黃州並未成為他的就縛之地。他在黑暗中掙扎,在局促里伸展,在貧瘠的土地上倔強地生長。

外部世界沒有自由的蹤影,蘇軾只好在小世界中尋覓。

“此心安處是菟裘。”誰也不能否認,這句話多少帶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意味。此心安處,另一層的含義是,此身並不安。誰不想身心俱安?心安又沒有客觀衡量的標準,心的主人說什麼便是什麼。可是,除了調試內心以適應環境之外,蘇軾還有什麼選擇?

黃州本是收押他的牢籠,蘇軾卻把禁錮變成自由,把牢籠變成家鄉。

他在這裏結識了一干“傾蓋相逢勝白頭”的朋友。徐君猷、孟震、繼連、朱壽昌、張懷民、龐安常……這一連串的名字,每一個都是蘇軾在縲紲中向外探出的觸角。朋友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排遣寂寞,也不是有難同當,而是通過他們,你可以與他們的世界聯通。有了他們,你會擁有更廣闊的自己。

蘇軾又一次在夢中回到故鄉,見到祖先的墳塋。他卻沒有眷戀,沒有遺憾,因為經過幾年的打磨,他與黃州已經彼此適應,相看兩不厭。此心安處是吾鄉,何必非得回故丘呢?

什麼是最好的日子?梁山好漢會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稠錦。”本分老實的農人則會說:“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蘇軾在黃州吃了幾年苦,反而“失去”了追求。“賣劍買牛”歸老田園,是他最大的心愿。苦日子已經成了最好的日子。

蘇軾善於“處窮”,不僅是生性恬淡之故,與他的聰慧也密不可分。在黃州,有人向他請求長壽的秘方,他寫了下面四句話:

一曰無事以當貴。

二曰早寢以當富。

三曰安步以當車。

四曰晚食以當肉。

看到這個妙方,人們不會嘲笑蘇軾不富不貴、無車無肉的可憐境地,只會敬佩他的聰明與豁達。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皇帝下詔把蘇軾從黃州調往汝州,算是結束了這段被監管的流放生活。汝州離京師較近,生活亦較為舒適,但蘇軾卻不捨得離開黃州。被迫分離時,他戀戀不捨地寫道: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楚語吳歌,鏗然在耳;雞豚社酒,宛然在目。蘇軾在黃州種下的,不僅有堂前細柳,還有一整段的人生。他被風捲來,不得不在這裏紮根、抽芽。幾年後,綽約的丰姿證明了這粒種子的頑強和飽滿。

後人有公論:被貶黃州是蘇軾政治生涯的低谷,卻也是他精神歷程的一次升華。我們要知道,苦難不一定是財富,打擊不一定是鍛煉。它們就像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進去的若不是孫悟空,結果就不是火眼金睛而只能是灰飛煙滅。

我們不讚美流放、禁錮、折磨,但是讚美流放中的瀟洒、禁錮中的自由、折磨下的堅強。因為在這背後,有一顆閃光的心。

註釋

①“傾蓋”句:初次相逢的朋友情誼,勝過從少年到白頭交遊人的情誼。傾蓋:車上的傘蓋靠在一起,引申為初次相逢或訂交。

②松楸:墓地上的松樹和楸樹,代指墳墓,此處特指家鄉的祖墳。

③菟裘:《左傳·隱公十一年》:魯隱公說“使營菟裘,吾將老焉”。後世即以菟裘指晚年休居之地。

④“願為”句:願與你同住一個村社,宴飲度過年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四海一生踏歌行,蘇軾詞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四海一生踏歌行,蘇軾詞傳
上一章下一章

此心安處是菟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