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為“三蘇”。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幹。他四十三歲時還遭遇了“烏台詩案”,險遭不測,晚年更是被一貶再貶,直到荒遠的海南。多少人在貶謫后鬱鬱而終,難有作為。然而蘇軾卻用他獨有的人生態度來對待這些不幸,只要環境允許,他仍然一心為當地百姓做實事,儘力有所作為。蘇軾,用自己的一生,溫暖了他任職和貶謫之地的百姓的心。蘇軾應對苦難的態度來自於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和禪宗的平常心。
蘇軾是歷史上罕見的詩、文、書、畫、詞全能型奇才。於詩,他站到了宋詩的最高點;於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於書法,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北宋四大家”;於繪畫,他最早提出文人畫的概念;於詞,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流派——豪放派。蘇軾的創造力讓人驚訝,趙翼說他是:“天生健筆一枝,爽若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而他自己也毫不謙虛:“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另闢蹊徑,對詞的變革,基於其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曠才是蘇詞的最重要的特點。蘇軾的清曠之氣,讓本為“艷科”“小道”的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於塵垢之外。”從此,詞方可登大雅之堂。
蘇軾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蘇軾不刻意為文,而文絕千古;不刻意為人,而名重九州。他只不過“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是蘇軾的文章之道,亦是他的人生之道。
本書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本書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對其詞進行了情感化的解讀。讀他的詞,可以醫心;品他的人生,讓人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