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張茂淵:愛情,我絕不負你
二十
張茂淵
愛情,我絕不負你
她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後人
著名作家張愛玲的姑姑
她生於舊家庭卻勇於衝破家庭的樊籠接受西式教育
為何風華絕代的富貴千金卻到七十八歲才嫁為人婦
等待了半個多世紀的愛情童話最終落幕於與初戀的牽手
初戀是人生的第一課
提起張茂淵這個名字,大約現在的人都不甚熟悉,而僅有的一點印象也是從張愛玲的《姑姑語錄》中獲知的。留存於大家腦中的形象也大約是個書卷氣十足的新女性,同張愛玲的母親一樣留過洋,在洋行有着一份體面的職業,有錢有閑又享受着獨立自由的生活,在那個時代她幾乎就是人們口中的新女性。
對這樣一位出身顯貴又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女性,人們大抵可以猜出她的生活該是何等流光溢彩。如後來者林徽因或者陸小曼等人,不是成為時代驕子們的靈感繆斯就是成為當世當時的社交名媛。
然而回顧張茂淵的一生,似乎更多的是落腳於真實生活的平靜。她不同於張愛玲的母親骨子裏還有着幾分浪漫主義的不切實際,她對那個日漸破落的舊家庭早已看破,對不成才的兄長更是打心眼裏的瞧不起。她雖然承擔起張愛玲生母走後對張愛玲的照顧之責,但對其他張家的人她是一點也不願意沾惹的,以致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準備前來投靠姑姑時,也被張茂淵冷言拒絕了。
她對生活和愛情的理解無疑影響了少女時代的張愛玲,要想了解那個現實到甚至讓人覺得有一絲冷酷的張茂淵是如何長成的,也許還要回到1925年的那個春天,一艘開往倫敦的遠洋輪船,兩個花樣年華的中國青年,一段糾葛不斷的纏綿愛情。
張茂淵的出國並非一次意外,而是一次策劃已久的叛逃。在那個重男輕女的舊家庭里,雖然哥哥張廷重百般的不成器,但他畢竟還是一家之主,而她又待字閨中,自己是不能隨意動用名下的財產的,這筆家財要等到她嫁為人婦,才能分割出來。
而唯一能讓她脫離這個家庭,擺脫宿命的也只有出國留學這一招。而恰逢嫂子黃素瓊對清廷遺少做派的丈夫早已心生不滿,更欲借小姑的出國求學走出張家。於是兩個企圖獨立的女子便合計了一番,集體向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提出了西行的想法。
雖然張愛玲的父親也曾阻撓,但那年的張茂淵剛剛二十四歲,黃素瓊打着監護小姑的幌子,加之丈夫平日就不檢點有些理虧,兩人也就成功地走出了張家。依靠着黃素瓊那兩大箱古董和張茂淵的家產,兩個女孩子終於圓了自己的自由夢。
她們一起學習英語,彈琴跳舞,參觀遊覽。對於黃素瓊而言這些新鮮的事物讓她擺脫了舊家庭的噩夢,也讓她找到了新生活的慰藉。而對於張茂淵而言,她追尋的恰恰是一個新的開始,她在國外漸漸累積了一個新式女子所需要的所有軟件——流利的外語,嫻熟的社交禮儀和必備的才藝,一切對於她似乎都是嶄新的開始。
而就在這次遠洋的旅途中,她還遭遇了平生第一位戀人——李開弟。這位只比她大一歲的年輕才子不同於《圍城》裏的方鴻漸,這位李公子雖然算不上是才華卓越但卻極為勤懇好學,雖然與她相遇時還只是一個清苦學子,但兩個離鄉背井的年輕人還是在異國他鄉產生了一段情愫。
不過這段感情並沒有開花結果,這段故事的版本頗多。一說是李開弟知道了張茂淵為簽訂了《馬關條約》的賣國賊子李鴻章的後人便憤而離開,與另一個留學女青年喜結連理。而另一說比較靠譜,雖然二人漸生情愫,無奈李開弟在家鄉早有婚約,李開弟又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便只有舍了張茂淵回國完婚去了。
其間可以肯定的事實有二,一則是在李開弟原配沒有離世的五十多年裏,張茂淵一直保持着單身的生活,二則是兩人的聯繫從來沒有間斷過。這一點從張愛玲赴香港大學求學,讓李開弟成為她的監護人就是一明證。
兩人就此一別,張茂淵同李開弟便過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憑藉顯赫的身世豐厚的遺產又有電台社論播報員的優厚待遇,張茂淵成功地脫離了張家,自由且洒脫地過上了單身生活,而李開弟回國后一切白手起家,在香港辛苦打拚養家度日。
如若說張茂淵是為了等李開弟而獨守閨中半個多世紀,不如說她看透了這世間的情愛離合,這種對生活出離的態度無疑也影響了成長在變革家庭中的張愛玲。對父親和母親的選擇無疑就是對舊生活和新生活的選擇,最終她選擇了與母親和姑姑同樣的路,也最終成為現在為我們熟知的張愛玲。
小團圓是悲還是喜
張愛玲曾記下姑姑說的一段話:“我每天說半個鐘頭沒意思的話,可以拿好幾萬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說著有意思的話,卻拿不到一個錢。”
由這篇散文式的《姑姑語錄》裏,我們不僅讀到了張茂淵的才情和幽默,也讀到了她作為白領女性的職場春風。作為作家的張愛玲無疑從這個有趣的女性身上獲取了無數的創作靈感。
而也正是這位思想開明的姑姑成全了張愛玲同胡蘭成的交往。學者陳子善曾問過張茂淵對於張愛玲同胡蘭成交往的態度,她的表態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雖然看似讓涉世未深的張愛玲陷入了不小的情感煩惱之中,但正是這种放手的態度讓張愛玲在屢次的生活坎坷中能夠堅強地挺過來。
而這種“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正的家”的感受讓張愛玲對於有姑姑存在的家反而有了一種天長地久的感受,張愛玲的成名和傾城之戀都發生在與張茂淵同住的這段期間。而張茂淵所營造的獨立女性空間,也給張愛玲提供了一個完整獨立的精神家園,為她日後作品的風格奠定了獨特的性格底色。
最終這種堅固的女性聯盟關係還是在張愛玲奔赴美國后轟然解體,為了避免日後張茂淵同張愛玲的海外關係暴露讓姑姑受牽連,兩人約定好日後不再通信。此時李開弟也由香港輾轉回了大陸。
“文革”時,李開弟已年近古稀,被打成了右派,下農場掃大街。連他的家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免得殃及池魚,而唯有張茂淵依然不離不棄,一次次地奔走於當鋪和勞教所,典當掉她平日珍愛的祖傳首飾,一時間這個沒落的貴族也徹底地窮了下去。
除了接濟李開弟食物,她還會隔三差五地跑去幫他幹活倒垃圾,同他一起承擔著勞動改造的生活。那雙曾經撫弄過鋼琴的玉手早已被磨得不成模樣。一向孤傲的她甚至同他一起照顧起了他重病的原配妻子,直至那年她自己也走到了七十八歲的遲暮之年,李開弟的原配妻子終於病逝,這兩個垂暮老人才終於結成連理。
兩人的相守僅僅維持了十二年,最終張茂淵因病逝世,她的這段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愛情長跑才終於走到了終點。她相信愛情嗎?如果她相信為什麼在李開弟離開后不再接受新的戀人,她不相信愛情嗎?那又為什麼會為一個人等待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