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聰明的基因初露鋒芒
因為小時候我不長個子,本來七歲的時候爸爸要送我去讀書的,但是因為看起來太小了,就推到了八歲,本身從小就沒有奶吃導致抵抗力下降,自然發育不好,體弱多病是避免不了的,再加上伙食上的不良和心裏的想法,自然而然的我要比同齡人矮小很多,我們那地方沒有幼兒園,沒有學前班,一開始就從一年級開讀,八歲的時候爸爸帶着我去學校報名,我記得走了好久才到學校,後來才發現就算成年人自己走也要一個小時,到了學校我看見了從未見過的大房子,還是兩層樓的瓦房,刷了白色的石灰粉,看起來很是氣派,也見到了從來沒見過的那麼多的小孩,大部分都比我高大,我有些膽怯,爸帶着我找到老師,老師問了一些基本情況以後做了登記,爸爸交了五十塊錢,也就算是報名成功了,老師給我發了書我們就回家了。
第二天是九月二號,一早爸爸就叫醒了我,他用雞蛋炒飯給我吃,吃完以後他送我去學校,路上爸爸告訴我要我自己記着路怎麼走,以後他就不送我了,因為他有事要做,我答應了,後來我就每天和鄰居家的一個叔叔每天一起去一起回,說是我叔叔,其實他就比我大兩歲不到,上課的時候因為師資力量匱乏,一個教師教兩個年級,都在一間教室,他先講完四年級的再來講一年級的,我聽課還是很認真的,老師講的我都明白,看見身邊的同學都在用本子寫着些什麼,我沒有寫,因為老師沒有叫我寫,其實是我自己犯傻,以為什麼事都會指名道姓的叫我,放學回到家我還理直氣壯的告訴我爸“別人的筆和本子都用了,我的還沒有用,全是新的”,本以為老爸會誇我,沒想到被痛批了一頓,後面開始我就寫作業了,老師對我誇讚的很,說我人聰明,寫字好,逢人就說,慢慢的在幾個村裏面都有了我的名字,爸媽也高興,尤其是爸爸,我讀書每一年都順理成章的,公式般的一年升一級,很快四年級畢業了,這意味着我又要到更遠的一所學校去讀書了,因為我們當初讀的學校只有到四年級,五年級和六年級是只有村公所小學才辦的有,同時路程又遠了四五十分鐘,每天都是早去晚回,到了新的學校,面對新的老師,因為我調皮,有一次用蛇去嚇一個女同學,被告狀以後被老師收拾得好慘,後來有一天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我道歉了,一開始搞得我莫名其妙,後面老師說他交了四五十年的書了,沒有遇到過像我這樣聰明小孩,馬上就要退休了,他當初打我太過了,所以像我道歉。叫我不要記恨他,我瞬間感動的流下了眼淚說到:“老師說哪裏話啊,我不會記恨您的,都是我自己不聽話”,就這樣我的五年級結束了,開學到了六年級,又是一個新老師,忽然覺得學習沒什麼意思了,他們講的我都懂,數學如此,語文書上的所有文章我都倒背如流,每天就不去學校了,不但自己不去,還拉了兩個人每天就在半路上的一個山洞裏面打牌睡覺,到了放學時間又回家了,家裏面大人不知道,那時候沒有電話,再加上我家和學校離得很遠,所以家長很難了解到情況的,前半學期還收着點,到了後半學期就更加猖狂了,不但逃學,還不回家了,就在一個同學家裏面住,因為他和我是一起逃學的,快到了升學考試的前兩個周,老師來到了我這個同學家,告訴了他父母關於我們的狀況,因為我家還有一段距離他就沒有來了,只是托他父母告訴我家長:“雖然知道他們考不上初中的,但是呢還是去參考一下吧,把這個過程走了”,我媽聽到后很是生氣,這次生氣我真的能理解,我也很內疚自責,我說:“媽你放心,我一定考得上的”,我說的很堅定,我們升學考試是在鄉鎮上面進行的,一路爬坡,三個多小時以後到了指定的小客棧,老師故意把我們三個安排睡一張床,考了試下來大家都在討論什麼題怎麼解,老師也參與了,他還是中心校的校長,根本不理我們,但是我說過我的記憶特別好,聽到他們的討論,我就在一旁不屑的說了句:“就這樣做題能考上初中嗎”,老師不舒服了,同學也不舒服了,就問我憑什麼這麼說,我也為了證明我說的話不過,就背着把題目練了出來,把解題方法說了,把答案也說了,大家目瞪口呆,考試的分數出來了,我不出意外的獲得了第一名。
其實以我的聰明考出這樣的成績我一點都意外,後來我的生父給我講起了我們的家族史,我們是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君王成吉思汗的後裔,正宗的帝王血統,因為歷史事件和其他原因導致了改朝換代,所以蒙古族人流離失所,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殺,在逃亡的過程中一部分人還改鐵姓為余姓,最終我的祖父被仙人經四川遷徙到了雲南定居,家族歷史上還出現過九子十進士(九個兒子參加科舉都中了進士,因為女婿也中)的輝煌景象。
余氏蒙古族淵源,在《余氏歷代家譜》開篇中載:“我祖鐵木建,系元成宗皇帝鐵木耳之二弟也,封兩平王,食邑湖廣麻城。年五十無子,祖母氏張、洪夫婦樂善不倦。有一癲僧到家供養三年,渡以金丹,不果。囑祖父母爾家好善,上帝賜爾九男一女。仙游之時,葬在牛眠山下,日後墳上長茅時,爾子孫折鐵更姓,可免此難,日後果應其言,洪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張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女名金蓮,贅一婿,賜姓鐵名弦。十人俱中元朝進士,官至四太守、五尚書。(這就是九子十進士來由)十兄妹(婿)易金改鐵為“余”姓,為日後相認,十祖各詠詩一首,逃竄天涯。如日後子孫相遇,各述前言,以親骨肉之意耳”,盟詩為證,每人一句。詩內容為:
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趕散入西涯;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邊插柳椏;否泰是天皆由命,悲傷思我又思他;十人誓願歸何處?如夢雲遊浪卷沙;余字並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
鐵氏九子改名前後:
秀一公鐵承良字德元,改余清,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江南江西。
秀二公鐵承勛字德朝,改余楨,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嘉定、峨眉、洪雅、樂山。
秀三公鐵承模字德貞,改余醇,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CD、華陽。
秀四公鐵承猷字德輔,改余和,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溫江、郫縣、漢州(廣漢)。
根五公鐵承業字德弼,改余藩,元進士授刑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宜賓、順慶、南溪。
根六公鐵承改字德成,改余垣,元進士授兵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青神、眉州。
根七公鐵承德字德勝,改余屏,元進士授吏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夾江、井研、仁壽。
根八公鐵承光字德隆,改余翰,元進士授戶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遂寧、重慶、夔州府。
根九公鐵承英字德興,改余芳。元進士授禮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榮縣、威遠、富順、犍為。
根十公金氏賜姓名鐵承弦字伯錫。改金鎔元進士授侍郎,子孫傳於四川中江、長壽。
根十姑鐵金蓮字德仙。改壽英
隨從改姓干鉤“於”,意為上不戴帽,下不穿衣。
元廷將滅,愧對祖先,高山低頭,江河流淚,骨肉分離,慘不忍睹。十公撮土焚香,朝北而拜,聯詩插柳,對天盟誓:“余姓後世子孫,不論貧窮富貴均得相認,不能視若路人,且金、餘二姓不準開親,倘若不依祖訓,敗壞綱常,不忍宗支,罰他身生一石二斗麥膚癩,全家滅絕。”誓畢,十兄妹(婿)揮淚而別,並約定來年清明節在此看柳相會。此年十兄妹如期相聚鳳錦橋,悲喜交加,再次相泣而別,分散安居各州縣落跡。後代子孫隱姓埋名繁衍省息,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至今鐵改余起緣仍有兩個說法,因元史資料極少,鐵改余同宗大多在川,張獻忠屠四川時又丟失部份,現存於世的都大多於手抄本,中間不便有字抄錯,只有青神餘子俊的較全,還請各鐵改余氏宗親發揮己長,努力探索自己根源,所以具體考證還需各宗親努力。但我們從鐵木見後由鐵改余的史實是無可非議的,我們是蒙古族人是不容爭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