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道長傳授青萍劍
“原來這神功,另有玄機。”璐王笑道。趙守均轉言問道:“楊將軍當時帶人第一個抄了王思同大營,不知有沒有看到過此甲?”
雖楊思權連連說不,璐王心中已然有數。趙守均也就差明言相告了。璐王有些倦了,向眾人道:“本王乏了,無事各自退下吧!”看眾人紛紛退去,唯獨留下了趙守均道:“軍師對趙弘殷一事處理有何高見。”
趙守均微微一笑,向璐王行禮道:“璐王放心,三天之內必有人前來救趙將軍。”
璐王問道:“真的?”
趙守均回道:“真的。”
璐王苦笑道:“你可真是玩的玄乎,我也就吃你這一套。只不過到時候楊思權要是再橫加阻攔呢?”
趙守均忽眉頭緊鎖道:“這我倒不擔心,就怕趙將軍等不及三天。”
璐王差異道:“你是說?難道在我沒有決定如何處理趙弘殷之前,楊思權會暗害與他?”
趙守均道:“正是,現在軍中武將皆以楊將軍為首。楊思權千方百計阻撓璐王接納趙將軍,就是怕趙將軍奪了他的軍權。又怕璐王用趙將軍制衡他,今天看璐王對趙將軍如此喜愛,他的殺心可是更重了。”
璐王拿起一軍批看着,有意無意的問道:“你說……這楊思權會不會反我?”
趙守均感覺到了璐王的猜忌,沉默半晌道:“不會。”
璐王驚訝,神情不滿道:“不會?”
趙守均回道:“最起碼暫時不會。”
璐王只道一聲:“你也下去吧!”趙守均行了禮,退了出來。而此時在潼關的王思同,正盼望着康義誠早日率領大軍前來匯合,可謂望眼欲穿。
而此時康義誠率領十萬禁軍正在途中,大軍中流傳着各種謠言。有的說:“璐王兵強馬壯,良將上千。朝廷早已不是對手,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降。這康義誠就是帶領大軍前去投奔璐王去的。”
又有的趙弘殷曾經舊部說:“趙弘殷也已經投靠了璐王,紛紛要逃離隊伍,去繼續追隨趙弘殷。”眾說紛紜,兵將離心。這支隊伍雖說十萬之眾,卻也已經軍心渙散,不堪一擊了。而康義誠也不聞不問,以至於已一發不可收拾,早已陸續有人逃跑,他卻絲毫不知。
而杜夫人身華山,卻心在長安。趙弘殷離開一天一夜,任未歸來,擔驚受怕,夜不能寐。趙弘殷走時囑咐過,又不敢告訴別人,只能一個人干著急。
香孩兒正與陳摶道長在蓮花峰,蓮花峰有一蒼龍嶺如一條橫卧在兩山之間的巨龍,在四周山色的映襯下,嶺下平台酷似曲卷的龍尾,嶺盡處是懸石,如同回首怒吼的龍口。陳摶道長道:“在龍口“雲海”石刻下,肖四個圓,其中左側豎排的兩個只有圓周,而無圓心;但右側兩個既有圓周,又有圓心,為華山字謎之首,為“華山第一難題”。”
香孩兒細心悟之,終不能解此迷。陳摶道長笑道:“古老文字中,圓表示“月”,圓中有點,表示“日”。此石刻謎底為“二月二”日。俗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香孩兒道:“在龍口雲海下刻此字謎,寓意希望蒼龍永遠行雲布雨,真是恰如其分,匠心獨有,精紗絕倫。”
此時,陳摶領着香孩兒來到日月崖,只見四周雲渡霧飛,忽有幾縷弧光穿過雲縫霧隙,自崖畔劃過,刺目耀眼,使朦朦朧朧的日月岩上,“蟲二”二字石紋清晰可辨。弧光過後並無驚雷,傳說,白帝居於崖上的金天洞中,因雲霧障眼,遊人雨後攀涉險道,行走十分艱難,故大發慈悲,令日月發光,照亮路徑。
陳摶道長道:“今日,我傳給你一套劍法,名叫《青萍劍法》。就青萍劍法而言,由淺而深,由簡到繁,一趟比一趟複雜,微妙,高深。第一趟是基礎劍,定式多,換式慢,架子低,多埋伏,講究身正步穩,慢中求快,招式清楚,劍法明晰。其餘五趟起伏轉折,靈活多變,進退閃轉,快速急變。
該劍法以虛靈取勝,虛實相參,千姿面態,變化莫測,招式豐富,各有不同之招式和劍法要求,其主要劍法有點、崩、剌、雲、抹、掛、挑、撩、提、截、劈、攔、撥、纏、抄、掃等十六個劍法。其中不乏上、中、下三盤的姿勢與要領,但更注重下盤埋伏及飛躍之式。”
陳摶道長拿起劍比劃起來,邊舞邊說道:“劍術要以虛靈避拙運巧,運劍握把須活,不同之劍法其把位、把法不同,要運力在腕,武道:切忌僵硬,才能配合手、眼、身、法、步,達到身劍合一,身轉劍轉,游刃自如,臻忘我之境。劍法運行,身法須輕靈,矯捷。身法之關鍵,全賴於腰部之靈活,進退閃展,起伏轉折均以腰引導四肢面骸,使勁力活透,力達劍捎。有了身法,才會剛柔相濟、氣宇軒昂,表現出精神如威勢。”
香孩兒也是精通劍法的,但看陳摶道長這一套《青萍劍法》卻與眾不同。該劍招式多而精,無花招舞姿,每招每式都有其特定的精妙意義。與敵交戰中走最簡捷攻法,注重腕內兩、三寸,體現了以近取勝的特點。劍法中既有取捷徑追敵之招,又有破擒拿危中制勝之道,既有短兵進長鋒之法,又有誘敵深入敗中取勝之術。劍多運用,前一劍為後一劍設伏,後一劍前奏一劍之功,劍出虛實不定,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出奇制勝。
只聽陳摶道長道:“青萍劍共六趟,每趟六十餘式,共三百六十五式,內含周天之術加四季和天元巧合一歲之數。”說道這裏時,陳摶道長停下手中劍道:“青萍劍的下盤動作較多,有的一式多變,難度大,花氣力,最易造成氣、力不能合一的弊端。故要注意氣力合一,要依規矩,熟規矩,以至達到出神入化之境都不離規矩,只有不離規矩才能觸類旁通。入達化之功。”